電影《英雄》被譽為“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這部電影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在某種程度上給觀眾呈現出的是中國傳統儒家與道家的核心理念。這部電影的題目叫做《英雄》,故事的藍本是“荊軻刺秦王”。既然以行刺為故事的主要內容,為什么題目叫做“英雄”而不是“刺客”之類?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回到“英雄”一詞的內涵上。劉劭在《人物志·英雄》中寫道:“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币簿褪钦f英雄需要具備兩個要素:
“聰明秀出”和“膽力過人”。這部電影中所刻畫的人物,上到秦王,中到刺客,下到婢女學子,無一不膽力過人,這一點不必贅述,而影片想要重點表現的則是“聰明秀出”,是人物身上所體現的深刻的思想內涵,二者結合才能完整地詮釋“英雄”的主題。這一思想內涵的主要內核,則是儒家與道家。
儒道兩家自誕生之日起就對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并且在經歷了百家爭鳴的洗禮之后逐漸沉淀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內核。但是,儒家與道家有著不同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它們對中國古代社會造成的影響也不同。今天的主題就是從《英雄》這部電影中看中國傳統儒家與道家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呈現的。
這部電影以行刺開始,以放棄行刺結束,從行刺到放棄行刺,無名一步步地逼近秦王,他殺死秦王的幾率不斷增加,但他的內心卻在逐漸動搖,最后在行刺成功的幾率達到峰值的時候放棄了致命一擊。那么,他因何行刺,有因何放棄行刺,這中間他的思想是怎樣變化的呢?
解讀這部電影需要抓住一個線索意象,那就是“劍”。在影片接近結尾的時候,秦王面對殘劍寫的“劍”字,悟出了劍法的三重境界:“劍法,其第一層境界,講求人劍合一,劍就是人,人就是劍,手中寸草也是利器;其第二層境界,講求手中無劍,劍在心中,雖赤手空拳,卻能以劍氣殺人于百步之外;而劍法的最高境界,則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边@三重境界昭示了電影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演繹出了無名從行刺到放棄行刺的思想變化過程。第一層境界揭示的是無名行刺的動機,那就是復仇。影片中復仇的情緒就顯得尤為強烈。儒家文化十分強調甚至鼓勵復仇,尤其是家國之仇,此仇若是不報,便是辱沒了自己的身份,背負了叛變的惡名??鬃诱f“: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禮記》中也寫道“:殺父之仇弗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正是儒家的復仇文化使得無名走上了十年磨一劍的艱辛的復仇之路。此時的他,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心中之劍便是行刺的動機,復仇的信念。
無名為了復仇專心練劍,終于練成了能夠置秦王于死地的“十步一殺”。在逐步的修煉中,他的劍法漸漸過渡到了第二層境界。如果說第一層境界是“力”的境界,那么第二層境界就是“氣”的境界———手中有沒有劍已經不重要了,劍氣已經內化在了心中。無名在戰斗中始終十分注重對“氣”的運用,如兩次和對手在意念中展開決斗并獲勝,通過讓敵人氣血攻心的方式“贏的絲毫不費力氣”等。影片中,無名的表情和械斗始終顯得十分平和,可謂是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但他早已把蕭蕭劍氣揉進了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雖然在進入秦宮之前被徹底搜身、手中沒有了任何利器,也依然讓秦王看到“寡人面前的燭火,感到了你的殺氣?!彼种须m然無劍,卻依舊殺氣凜然,砭人肌骨,乃至燭火都為此晃動不止,這樣的他即便手中無劍,依然可以奪劍行刺,十步之內置秦王于死地。這種境界可以看做是儒家的“中和”?!吨杏埂分v:“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薄爸小迸c“和”是與前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的“性”與“道”相對應的:“性”是天賦予(命)人的良知本心,是未發之喜怒哀樂,是“中”;“道”是因循(率)天賦的良知本心,是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是“和”。而“致中和”就是“修道”,也就是“教”。這套完整的儒家修養論被無名運用在了劍法的修煉上,終于達到了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層次,將手中之劍內化成了心中之劍,為自己行刺奠定了更加扎實的基礎。
到了這個時候,無名取秦王之性命已經是易如囊中取物了,可他卻放棄了行刺,原因何在?這就必須提到影片中另一位重要的刺客———殘劍。如果說無名的修煉走的是儒家的套路,那么殘劍走的就是道家的套路。殘劍一開始也是一心復仇,并因此苦練劍法,但他走了一條與無名不同的路:每日練習書法,試圖“從書法中悟出一套劍法,增進功力?!睍梢哉f是這部影片的第二個線索意象,與“劍”這一意象不斷交互影響。影片中不斷強調書法和劍法的相通性“:書法劍術,都靠手腕之力與胸中之氣”“;書法劍術,境界相通,奧妙全在領悟”“;書法劍術,同源同理”“;書法之真諦,在于意境。劍法也如此,講求返樸歸真之境界”。殘劍的劍法和書法在最后已經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所以無名才會想到從他的書法中窺探出他的劍法。在這里,劍法以剛為主,但剛中有柔;書法以柔為主,但柔中帶剛。劍刃雪白,其性陽剛;筆墨烏黑,其性陰柔。這一陰一陽、一剛一柔乃是同源同理,并且相互影響。劍法與書法的關系,可以畫成太極圖“,動而生陽,動極則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殘劍就這樣在書法與劍法的反復練習中逐漸領悟了,他所悟到的便是劍法的第三層境界“:秦王不能殺”。為何不能殺?因為殘劍領悟到了,劍法的最高境界不是“力”也不是“氣”,而是“無”———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曾經的“有”全部化歸為“無”,曾經的仇恨全部化歸為包容,曾經的殺伐征戮全部化歸為不殺與和平?!盁o”是道家哲學的最高范疇,是一種生養和包容天地萬物的博大胸懷,也是“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樣的對小國寡民、和平恬淡的社會政治的向往。
殘劍悟到了“無”的境界的深刻內涵,于是,他連心中的劍也放下了,在與秦王近在咫尺的時候放棄了致命一擊,以至于刺秦失敗,飛雪從此三年沒和他說過一句話。但是他依然堅信“,無”才是劍法與書法的最高境界“,包容”“、不殺”與“和平”才是眾望所歸。因此,他質問復仇心切的無名“:你的劍莫非只為仇恨而練?”并勸說無名放棄刺秦“:七國連年混戰,百姓受苦,惟有大王才能停止戰亂,一統天下?!?br>到這個時候,殘劍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已經改變了自己刺秦的初衷,達到了手中心中都已無劍的最高境界;但無名并沒有聽從他的勸說,儒家復仇文化的血液還在促使他在行刺之路上漸行漸遠。殘劍說服不了無名,于是在臨走前為無名在沙地上寫下了兩個大字,而正是這兩個字才真正逆轉了無名的復仇之路。這兩個字,便是“天下”。儒家文化強調復仇,但也更強調天下,無論是《大學》“三綱八目”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宋明理學中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都將天下放在了每一個儒生的胸懷之中。如果說道家思想更強調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與天地萬物、自然之律參同,那么儒家思想就更強調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如何修身立命、定國安邦。因此,帶領人們在思想上參悟的可以是道家,但引導人們在社會中行動的則一定是儒家。這便是儒家思想何以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正統思想,而道家思想何以在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綿延不絕的原因所在。殘劍順著道家的路子悟出了“無”的境界,將這一境界講給了無名;無名則順著儒家的路子將這一境界推到了“天下”這一更高的層面,那便是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闭且驗榭吹搅颂煜碌慕y一與和平,無名在最后關頭放棄了行刺,由一個熱血沸騰的復仇者變成了一位心懷天下的義士,并在叮囑完秦王“死去的人請大王記著那最高的境界”之后,毅然離開,舍生取義。在天下面前,仇恨和分裂已經被仁愛和統一代替,道出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仁政,一統,王道,貴民。正是因為懷著“天下大同”這種令每一位儒者都高山仰止的理想境界,無名最終放棄了刺秦,成全了天下。
綜上所述,無名從行刺到放棄行刺,可以說是起于儒家,收于儒家,途中經過道家。儒家的復仇文化是無名行刺的動機,天下胸懷是無名放棄行刺的原因,從“復仇”到“天下”的轉變則是由道家思想來完成的。以道修身,以儒安國,行法自然,心懷天下,為人如此,便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參考文獻:
[1][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