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江蘇廣電總臺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對公祭儀式進行了現場直播。這場直播的鏡頭設計頗多可圈可點之處,亦有缺憾。本文從導播角度試作簡要評析。
一、基調沉穩肅穆,節奏舒緩從容
就像指揮之于樂團,導播對整個新聞直播,也有基調和節奏的把控?!扒f嚴肅穆、哀而不傷,牢記歷史、奮發圖強”,是本次直播需要把握的基調。從當日 9 :54 鏡頭切進現場直播,到 10 :34 從現場切回演播室,整個國家公祭儀式直播歷時 40 分鐘,共用了 155 個鏡頭,平均每個鏡頭長約 15 秒。
全部鏡頭異常沉穩,節奏舒緩。無論固定鏡頭還是運動鏡頭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沒有一個鏡頭急推急拉,或者時長稍短。導播從頭至尾很好地把握了公祭儀式的節奏:輕聲慢語、淺吟低唱、娓娓道來、如訴衷腸。
二、敘事邏輯縝密,鏡頭層次清晰
為了給出邏輯縝密的敘事結構,公祭儀式直播導播構思了絕佳的鏡頭設計 :為了完美呈現,他們動用一部消防云梯車緊貼著船形紀念館的船尖外面設置了一個全景 ;在船尖里面設置了一個搖控機器人攝像機 ;在紀念館的入口處有一座“冤魂的吶喊”雕塑,形似被劈開的小山,在“小山”入口路徑上設置了一臺帶軌道的搖臂……直播中,消防云梯車車斗向前伸舉,鏡頭從船尖掠過,展現出儀式現場全景 ;機器人攝像機跟上從會場后部向前部推進 ;搖臂從小山向前滑過劈開路徑的通道來到會場前半部 ;鏡頭從碩大的標志碑推上,推到上面的數字“1937.12.13-1938.1”;接鏡頭從主席臺大橫幅局部的五個字“南京大屠殺”一直推到“南京”兩個字;再接“古城的災難”組合雕塑,從殘破的城墻、血紅的刺刀、跌落的頭顱一直推到頭顱上怒睜的雙目;然后重新回到會場的一群幸存者……這組鏡頭,按照由遠及近、由外而內、由現實到歷史,又由歷史拉回現實的邏輯順序,充分調動各機位,全部鏡頭一律為動接動的緩推鏡頭,為觀眾呈上了層層遞進的視覺沖擊波,配以一萬名排列整齊的社會各界代表,肅穆莊嚴的現場氛圍,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和心理震撼。
公祭儀式結尾時,從主席臺前半部黨和國家領導人緩步走出會場,接會場前半部全景,接搖臂,重新從“冤魂的吶喊”雕塑形成的“小山”路徑上退出,再接紀念館大全景,首尾呼應,善始善終地完成了對公祭儀儀式的完整訴說。
三、兼顧場內場外,點面相得益彰
國家公祭儀式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同一時刻,在南京全市,還有中山碼頭、北極閣、燕子磯、挹江門、清涼山等 17 處遇難同胞叢葬地也同步進行公祭活動。只有兼顧到這些叢葬地的公祭活動,才能充分反映出當年侵華日軍長達 40 天瘋狂屠殺的暴行史實,以及當天南京人民全城同祭的全景。
為此,導播在設計鏡頭時采用了二級切換 :主會場直播鏡頭調度主要由央視團隊在紀念館內完成;全市的外景部分,包括最后選擇的三處叢葬地代表--中山碼頭、北極閣、清涼山,事先鋪設光纜,由江蘇廣電團隊調度切換完成后,送到央視轉播車再切換傳送播出。
于是,觀眾看到主會場警報鳴響、全場默哀時,同一時間,鏡頭切換到南京全市車輛停駛、行人佇立,各叢葬地公祭民眾默哀……國家公祭的直播由此顯得立體、豐滿了許多,也顯得更加宏觀大氣、厚重有力。
四、深挖相關要素,諷喻有據有情
新聞直播必須忠實地直播正在發生的新聞。新聞進程中會有一些相對單調的內容或程序,如果很長時間只有一個場景、相似的畫面,不利于電視表達,影響傳播效果。在國家公祭儀式中,青年學生朗誦《和平頌》用時 5 分鐘,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用時20 分鐘,過程都比較長。這時就需要導播運動腦筋,為單調的過程加些“調料”.直播中,導播切入館外雕塑廣場一組雕塑的大量鏡頭,以大特寫為主,令人觸目驚心,適當地穿插在《和平頌》回顧侵華日軍暴行歷史的章節 ;在習近平主席講到遠東軍事法庭審判、歷史真相鐵證如山不容篡改時,導播以緩慢的節奏一個一個地推出了在現場出席儀式的幸存者,并一一對應打上了他們的姓名、年齡。在 16 名禮兵敬獻花圈時,導播將事先拍攝的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上的特寫名單,緩緩地與之軟疊。每一個名字,當年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平民,花圈與名單交替呈現,漸隱漸顯,循環往復,一唱三嘆,仿佛是后輩在告慰先人。這些設計大大豐富了屏幕效果,豐富了新聞的佐證、評析和注解,擴大了直播的信息量,增強了直播的感染力。
五、白璧尚存微瑕,努力更上層樓
國家公祭儀式的直播存在瑕疵。比如,費了很大氣力設置的兩個外景地(南京長江大橋和臺城)以及五個叢葬地(中山碼頭、北極閣、燕子磯、挹江門、清涼山)鏡頭使用太少,只用了兩個外景地和三個叢葬地(中山碼頭、北極閣、清涼山)的鏡頭,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夠宏大厚重。
習近平主席講話時,20 分鐘的時間,只是反復使用場內各界群眾鏡頭,并且都以幾十人的群體中景為主,略嫌單調乏味。此時,如果把場外幾個叢葬地的公祭相關活動依次呈現,相信感染力會大大增強。在紀念館內,還立有十多個不同叢葬地的紀念碑,鐫刻著當年日軍屠殺國人暴行的史實,如果也作一個類似名單墻的處理,直播效果會進一步提升。
還有直播開頭階段,一組起始鏡頭結束后,等待儀式正式開始時,一個大半場的全景鏡頭居然固定不動地持續了近兩分鐘,安全則安全矣,沉悶亦沉悶至極。這時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先給一個下半旗的鏡頭過渡,然后從主席臺上懸掛的大橫幅中間“公祭儀式”四字緩緩拉開,緩緩出全橫幅“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再拉開到全景。如此設計,絕不會有安全之虞,而信息量與鏡頭豐富程度則更進一步。導播把儀式后場的全景機位設置在四列縱隊的正中過道上,視覺效果讓人很不舒服,如果稍稍偏置三五米,就不會直接沖著一條空空蕩蕩的大通道,鏡頭當會豐滿不少。
此外,當場外解說“化劍為犁”的設計理念時(見圖 2),導播的鏡頭時長不夠,節奏錯位,只有全景,表達模糊。如果導播先給一個全景,緩推到“斷劍”造型的外墻立面,再軟疊一個“鐵犁”造型的紀念館內的史料陳列館特寫,拉開到全景,觀眾就會直觀地懂得什么叫作“化劍為犁”;當習近平主席講到“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時,點了好幾位國際友人的具體國籍、姓名,導播給出的現場國際友人的鏡頭和人數都太少,沒能充分展現 ;講到“我們設置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的心愿”時,缺少公祭鼎的特寫畫面,稍后補出的特寫鏡頭也只是單個鼎的全景,沒有能夠給到銘文相應文字的大特寫,讓人覺得不夠明晰,觀眾的求知欲未能即時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