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在突發事件及熱點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但網絡媒體報道的不足之處也日益凸顯。以上海新年踩踏事件來說,不論是從事件本身出發亦或是新聞報道彰顯出的該事件背后的現象,網絡媒體在此熱點事件報道中的優勢和不足十分突出,具有典型價值,值得我們去分析去探討。
一、上海踩踏事件網絡報道的進程
2015年新年伊始,網絡上關于有人在外灘撒錢以致上海踩踏事件發生造成三十余人死亡的消息一經曝光便立即引發了全民聲討,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以及受眾憤怒的同時也使得各大網絡媒體對此事均紛紛介入報道。
從事發當晚開始,各個媒體持續對此事件追蹤報道,并立刻引起了社會及有關部門的注意,不得不說,網媒對于該事件的傳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網絡媒體在踩踏事件報道中發揮獨特優勢
\\(一\\)時效性強,報道瞬時更新。對于網絡媒體來講,時效性一直是新聞媒體追求的目標。鑒于在當今網絡化時代,新聞時效觀已經被推向“全時化”。重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對于報道是否可以取得廣泛的認可和成功以及轟動效應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踩踏事件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不得不歸功于網絡媒體們強大的力量。
\\(二\\)傳播范圍廣,突破地域限制。不似傳統報業及廣播行業的地域局限,互聯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世界各地的網民都聯系在了一起?;ヂ摼W的出現和發展給傳統大眾傳媒帶來了強大的挑戰,也為它們未來變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生機,與互聯網傳播融合,實現自身全面數字化轉型,已經成了傳統大眾傳媒亟待解決的課題。
踩踏事件的大范圍迅速傳播正給傳統媒介提了醒:只有抓住網絡帶給新聞產業的機遇,傳統媒介才會有機會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信息無上限,內容不受字數限制。由于傳統媒體的版面容量和版數都基本上固定,所以對于報道的字數要求及排版都有嚴格的限制,因此使得許多報道都“惜字如金”,而網絡媒體則完全不一樣。撇開了版面和字數的限制,網絡新聞可以隨心所欲的將事件盡可能詳盡的描繪出來。這正是傳統媒介所不能比擬的網絡新聞報道的優勢之一。
\\(四\\)交互性強,非線性傳播。網絡媒體不同于其它媒體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于其交互性。論壇、新聞跟帖,以及近幾年新興起并迅速火熱起來的博客、微博,都逐漸成為了連接網絡新聞與受眾之間最緊密的紐帶。受眾不僅滿足于單純的信息復制,而是更愿意對自己所關注的事件進行補充、發表評論、參與討論,誰都可以在較少限定的情況下撰寫、發表自己的即興之作[4]。
三、踩踏事件的網絡報道存在缺失
\\(一\\)信息源蕪雜,公信力不足。據2003年中國社科院的調查,網民最信任的是國內電視新聞,其次是國內廣播和報紙新聞,而信任度最低的則是網絡新聞[5]。踩踏事件被曝光之后各大網絡媒體在未證實信息真偽的前提下,推出了因有人在外灘撒錢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新聞報道,使得事件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引起民憤。但公安機關介入后調查得知踩踏事件并非因撒錢導致。網絡新聞公信力不足不單單影響著和諧網絡的建設,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網絡媒介在廣大受眾心目中應該有的地位。
\\(二\\)主觀色彩濃厚,引導力缺失。踩踏事件發生后,公眾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盲目跟著輿論報道走。殊不知,錯過了事實的真相也可能冤枉了無辜的人。媒體、記者的職責只是將客觀事實傳遞給大眾,而不應落井下石,盲目傳遞作者情感,對于在報道之中夾雜著過多的個人情緒,一味的批判當事人這一行徑,本就偏離了傳遞新聞信息的本意。
四、啟示
\\(一\\)網絡新聞應兼顧開放性和公信力。網絡新聞媒介公司在把握新聞時效性的前提下需要進一步的去驗證新聞的真實性,篩選過濾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以確保為受眾帶來最真實最可靠的新聞報道?;ヂ摼W公司應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網站新聞信息采制發布的審查把關制度,使得各大網絡新聞媒介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規范網絡新聞的報道范圍與內容。國家在法律層面上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并且嚴厲地打擊利用網絡制造和傳播虛假信息、造謠惑眾的行為,從而在根本上保障國家、社會以及百姓的信息安全。
\\(二\\)把握真實性原則,避免傾向性渲染。記者應公平公正的將客觀的新聞傳遞給受眾,不要過分加入主觀色彩。這就要求記者們應提高自身素質及水平,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一顆公正的心去正確引導受眾向積極的有意義的方向來看待新聞事件。報道更多的是使人們吸取到相應教訓,敦促社會去改變現有的一些不正確的體制,讓類似踩踏事件的悲劇不再發生。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新聞順應年輕一代的新讀者喜歡獵奇接觸新事物的心理,將傳統的多年不變的新聞傳播方式加以變化,從而使得新聞展示在讀者面前顯得更加立體化。上海踩踏事件的社會呼聲讓我們看到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大,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新前景。但是,網絡新聞的崛起隨之而來的種種弊端和不足也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
所以,網絡新聞的傳播應當摒棄其存在的弊端,在突發性及熱點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將信息準確并及時的傳遞給廣大受眾,為我們所創建的和諧社會提供質量、高水準的現代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玖笑.網絡社會失范行為的強制性約束與思想引導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0。
[2]李金慧.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鐘瑛.網絡新聞評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張淑華.網絡編輯多重整合的功能分析[J],編輯之友,2008\\(3\\)。
[5]陳功.網絡時代危機傳播的信息公開機制新探[J].中國出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