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魯繡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探究
【第一章】魯繡傳統藝術的傳承分析緒論
【第二章】魯繡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3.1】魯繡的藝術審美特征分析
【3.2】齊魯民間刺繡藝術的圖案造型分類
【3.3 3.4】齊魯民間刺繡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現
【第四章】齊魯民間刺繡傳承與保護的問題及對策
【第五章】魯繡本土化品牌推廣及設計應用
【結論/參考文獻】齊魯地區魯繡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魯繡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2.1 魯繡的形成
山東,古稱齊魯,簡稱“魯”.春秋戰國時期,山東作為全國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區域之一,形成了在當時頗具特色、頗有影響的齊魯經濟文化形態。秦統一全國后,齊、魯兩國地域融合共同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魯繡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與傳播地域之廣成為北方刺繡的代表。朱新予在《中國絲綢史》通論中提到,殷商、西周、春秋時期,中國的蠶、桑、絲、綢生產的主要區域在黃河中下游,其次為長江中下游,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齊、魯之地自春秋時期起已是中國蠶織業中心之一。齊魯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如此優良的地理環境也鑄造了當地紡織業的興盛。如圖 2 所見,齊魯地區的臨淄、定陶(今菏澤)、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手工業中心。漢代的統治者在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地區有“服官”的設置,在臨淄設有齊三服官。這是史書中關于地方刺繡最早的記載,足以表明刺繡在漢代已相當普及。此后即沿襲有“魯繡”之稱。魏晉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政策和隋唐時期的全國大一統,以及宋代多國鼎立的混亂局面;我國北方戰亂,桑地及刺繡生產都受到嚴重破壞,大量織繡工人遷徙南方。經歷幾次民族的大變遷后,南方刺繡逐漸興盛,也促進了魯繡與其他繡派的融合。在大遷移中人們帶去了魯繡獨特的工藝風格,使其融入了南方的刺繡中,魯繡也融合了蘇繡、粵繡、湘繡等藝術之長,繡工更勝。京杭大運河的建成使得南北方的刺繡技藝普遍傳播并在魯地交匯,魯繡也漸漸確定了“渾厚秀挺”的地域特點。
1975 年,在鄒縣發現一座元至正十年(1350 年)李裕庵的墓葬。墓中出土了繡裙、袖邊、鞋面等幾件元代刺繡品,資料顯示刺繡品均具有典型的魯繡特點。這些刺繡品的繡工技法熟練,采用了齊魯地區傳統的雙絲捻線的衣線繡制,圖案花紋蒼勁雄健,質地堅實牢固,這是研究魯繡服飾品最早最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明代,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魯繡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而聞名于世。這一時期的魯繡存世品資料中,有曲阜市孔府舊藏平金龍紋藍羅袍、繡雙鳳補赭紅緞長袍等服飾,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瑤池集慶圖》、《芙蓉雙鴨圖》等等立軸數幅,用色鮮明,針線較粗,具有民間樸實健美的風格,也不失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懷。
見圖 3《荷花鴛鴦圖》、圖 4《山市晴嵐圖》、圖 5《文昌出行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社會生活相對而言較為安定,刺繡在民間是每一婦女的必修功業,一生不輟,代相傳習。這樣的條件,遂造成了一個品類萬千、百花爭妍的嶄新局面,使民間刺繡工藝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濰坊在古代屬于齊國,此地社會風尚自古以來帶有明顯的工商業氛圍,崇功利,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也正是這樣,老濰縣城清朝商貿發達,手工業興盛,成為聞名遐邇的魯東商業重鎮。山東濰縣這一時期的刺繡作坊就有三十多家,繡工之多遍及濰城四鄉,在《濰縣區志》中,有關于老濰縣城刺繡業繁榮興盛的記載:“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濰繡發展為商品后,廣大婦女以繡花作為一種家庭副業,精工制作。因而,濰縣繡成為這一時期魯繡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后,濟南魯繡相繼完成了《六朝松》、《百蝶圖》、《百菊圖》以及毛澤東主席手書等巨幅手繡作品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山東廳陳列,受到周恩來的大力贊揚。圖 7是 1964 年繡制的作品,《采桑子·重陽》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陳列時受到周總理滿懷深情地贊揚,圖 8 是 1965 年的刺繡作品《六億神州盡舜堯》,據悉此作品是 32 名繡工耗時 6000小時集體繡制完成,是魯繡史上參與人員最多、使用針法最齊全、內容最復雜的作品,油畫本身的凝重感、立體感通過魯繡工藝得以完美彰顯,然而,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魯繡”中的傳統圖案形式已消失,被一些歌頌祖國歌頌黨的一派欣欣向榮的題材取代。將魯繡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從魯繡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刺繡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種是觀賞性刺繡,另一種是實用性刺繡。觀賞性刺繡是從宗教性的裝飾向模仿名人書畫方向發展,其特點是注重寫實,追摹書畫的筆墨線條、色彩濃淡及風采氣韻;實用性刺繡則以人們生活中不同使用場合、生活方式需要為準則,傾向于裝飾性的形象表現。傳統民間魯繡,近代以前都是以實用性為主,觀賞性為輔。魯繡題材的不同表現形式也是隨著時代對審美追求而發生改變。
2.2 齊魯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體現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結合的產物,但齊文化和魯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如齊文化開放,魯文化持重;也是由中國農村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的關系而創造的。男耕女織的社會結構與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決定了齊魯人民的精神生活與民間造物的文化內涵。
2.2.1 男耕女織的社會結構
刺繡,是遍布于我國齊魯民間社會的民俗文化形式。是中國“男耕女織”社會結構的產物,它附著于自家耕織的物品,傳達的也是自然經濟下的價值觀與倫理觀。自古以來,齊魯西部平原地區土地平曠,適宜耕織,是典型的農業耕作區。
齊魯民間刺繡藝術側重于民間女性生活習俗的藝術創造,刺繡品的語言特征是感性的、表象的、情感化的,這一個特征即是民俗文化中的藝術本質所構成的一個方面,又是女性心靈情感寄托于手下的針線而產生的。刺繡也許只是一種閨房里的活計,女性的細膩情懷卻抒發盡致;刺繡也許只是一種傳統的沿襲,日復一日的絲線卻纏繞了她們的一生;刺繡也許只是一種身心感受的表達形式,她們以針當做筆,以絲線為彩墨,繪制出一幅幅心思縝密的畫作,無一不精美、無一不獨特。刺繡品無論從穿戴還是裝飾,供為己用或是贈與他人,都可謂是傳情達意的佳作。
2.2.2 齊魯民間造物的和諧思想
中國人對造物的理解,強調人與物的同構效應,把造物的概念視為一種從自然到人工的過程和結果,是特定文化觀念物化的產物。這與齊魯人最初的造物意識是完全一致的,既滿足了人的實用功利為目的物質文化,又滿足人的以審美為標準精神文化。在齊魯民間刺繡中體現出的造物觀念,顯示了齊魯人民的審美思想和功利意識,即追求造物的自然性和情感性。齊魯民間刺繡造物不只是具有審美意義的人工造物,它依附于平實的生產和生活,每個時代的產物都蘊藏著獨屬于那個時代的特質。各個時期的魯繡風格,作為一種千百年傳習下來的習俗慣制和生活經驗,來源于勞動群眾最現實的人生態度和觀念的“合理性”作為傳承依據。齊魯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和諧思想。齊魯文化中的和諧思想主要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與自身的和諧等方面。這些思想對于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的進步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2.2.3.豐富的民俗文化生活
在民俗文化世代傳承演變中,往往是最現實、最基本的人生需求,才正是中國民眾千百年來為之勞作的生命信仰,也是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魯繡藝術長盛不衰的永恒主題。情與美,是民間美術的靈魂,有人把民間刺繡比喻成母親的藝術,每件作品都滲透著母親的真摯情感。在這里,實用與審美都旨在表現女性的用情至深。民俗是民間用來自我教化的一種文化現象,有民間創造并世代傳習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客觀地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
在民俗方面,繡制的內容更為繁多,滿月與周歲,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已婚婦女們可謂上有老下有小,他們的活計的品類就更加豐富了起來。舊時老輩人要給孩子做些老虎帽、獅子帽、蓮花帽、紅兜肚、圍嘴、斗蓬、披肩、虎頭鞋等,上面多是祈福避邪的圖案,表達對孩子的希望和祝福。親朋們會在周歲禮上饋贈各種小衣服,恭賀貴子臨門,子嗣興旺。圖 9 是“麒麟送子”繡有寓意的兒童馬甲,據《圣跡圖》載:“孔子生,見麟吐玉書。故麒麟送子”,意指圣明之世,麒麟送來的童子,長大后乃經世良材、輔國賢臣。
齊魯民間婦女把自己的孩子比作麒麟兒。圖 10 把小孩所穿的鞋繡成豬臉的造型,有“肥豬進寶”的美好祝愿外,在鞋子的后面繡上一撮紅線,除了祈福辟邪外另有用意在于使孩子們腳底有根。齊魯民間刺繡這一民俗藝術所反映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有些造型紋樣的觀念由來十分久遠,以今天的常人眼光來看,甚至有些神秘或不可理解。然而,通過對一些藝術作品背后的民俗事象的考察與探究,便可追尋到表象下的深刻內涵,那就是對人類的生殖與生命的熱烈歌頌和禮贊。齊魯文化雖然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逐漸消失,與其他區域文化一起融匯于中華民族一體化的文化形態洪流之中,但其獨具特色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卻在漫長的波浪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仍然發揮著它的巨大作用。
2.3 儒學思想對齊魯民間刺繡的影響
齊魯民間繡女把豐富且細膩的內心情感寄托于一針一線,憑借在服飾上運用手工刺繡藝術語言和工藝技巧,結合大自然的生態現象進行刺繡意義的表達。
2.3.1 子嗣思想對民間刺繡的教化
中國的儒學思想就是發端于生殖崇拜文化,其種種言論隨著歷史的腳步使民間的生育信仰觀念愈來愈普遍而逐漸走向習俗化。我們在民俗美術畫廊所看到的祈子美術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在表達祈嗣觀念的日常刺繡用品中被保存了下來。儒家生殖思想是民間美術因子聚合的誘因,儒學誕生兩千余年,進入二十世紀已經蒼老不堪;但它在民俗美術園地卻居然猶如雨露,滋潤了燦爛的繁花流傳至今。這一可觀文化長鏈的形成,是在儒學文化隨著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的。它是積淀了豐厚的文化財富和民間勞動婦女智慧的集萃,深深的影響于后世。儒學對社會的影響是通過教化手段逐步實施的,民間刺繡品作為有著最廣泛受眾的媒介,全面反映了生殖教化作為儒學教化的內容。凡是原始社會的圖畫,都有其明確的功能指向,不想現代人一樣用于自娛性的消遣。在民俗文化園地的繁衍與演變中,魯繡藝術集中體現了魯地人民對生活所表現出的吉祥瑞慶、福祿壽喜、消災辟邪等內容的無限追求。
2.3.2 倫理思想對民間刺繡的宣教
在儒學經典中,禮的涵義可以說是“大含元氣,細人無間?!庇谑?,禮儀制度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現象中的突出特征。中國古代服飾是一套完整的儒家禮儀文化外在表現。
孔子曰:“見人不可以不飾”.受儒家“倡禮教、成教化、助人倫”等思想的影響,帶有和諧的思想內涵的刺繡作品在傳統魯繡中比比皆是。齊魯民間女性的刺繡活計更是通過服飾品中把儒家思想教化展現的淋漓盡致,魯繡中的大量主題圖案也旨在延傳民俗信仰和風俗,表現出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的地域特征,這是由齊魯的文化根源、生活方式所決定的。民間刺繡中的性愛和生殖內容顯示了豐厚的積淀,但它與中國古代的生殖崇拜文化緊密相連,因而必須通過對浩繁的古代典籍的研讀,分辨出究竟是哪一家學說思想與這種古老文化相銜接,而且能做到理論認知和學術闡發,進而引以為教化的題目。
我國古代的婚姻習俗受到儒學思想的影響,婚姻六禮所用的刺繡品不盡繁縟和復雜。
齊魯地區的傳統民俗事項和浩如煙海的民俗刺繡品,給社會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廣闊豐厚的研究基地。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切入,有所發現,有所認知,然后通過剖析它們的文化內涵對儒學文化的折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些宣傳儒家倫理道德的民俗刺繡品,作為空殼性的展示,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教化的力量,有些內容也相左于現代人際關系的實質,反而鑄成排斥現代文化信息的屏障。所以,看待民俗刺繡品要講求客觀存在,現代人也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運用它們??梢钥隙ǖ氖?,刺繡已不容許號稱“半邊天”的中國女性繼續在這種勞動中過多的損耗青春。然而,以此為愛好和職業的人員除外,創造經濟效益者也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