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魯繡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探究
【第一章】魯繡傳統藝術的傳承分析緒論
【第二章】魯繡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3.1】魯繡的藝術審美特征分析
【3.2】齊魯民間刺繡藝術的圖案造型分類
【3.3 3.4】齊魯民間刺繡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現
【第四章】齊魯民間刺繡傳承與保護的問題及對策
【第五章】魯繡本土化品牌推廣及設計應用
【結論/參考文獻】齊魯地區魯繡發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傳統魯繡的造型藝術及文化內涵3.1 魯繡的藝術審美特征分析
現存的魯繡作品,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因此被人們倍加珍視。清末民初時期的魯繡品類豐富,繡工繁盛,刺繡技法也最為多樣。在布色和造型上,繼承傳統民間造型技巧,有著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藝術特征。通過研究這一時期的魯繡存世品,可以對其傳統的造型藝術中具有的地域特色及審美價值提供最豐滿的研究內容,由此也可窺視出魯繡蘊含的的文化價值。
3.1.1 材質的秀挺感
在繡線方面,傳統魯繡所用的繡線大多是俗稱“衣線”的較粗加捻雙股絲線,故也被稱為“衣線繡”,這是傳統魯繡有別于諸名繡的一大特點。如圖 11 中因雙股衣線繡制的花紋蒼勁,質地堅固,故而繡品絲線不易磨損。在制作衣物、鞋帽及民俗用品中廣泛使用,魯繡以其實用性的地域風格在北方流行,成為北方刺繡的代表繡種。魯繡其針腳左右排列緊密,而且上下穿插層次較多,例如圖 12 是繡片的正面效果、圖 13 是繡片反面效果,可見看出齊魯婦女擅長來回纏繞用線,所以繡品的反面也有較厚的絲線,與正面效果相仿,立體效果強,其風格彰顯出山東人性格和審美趣味,傳統材質與雙股絲線的配合形成了魯繡秀挺蒼勁的獨特風格。在使用面料上,傳統魯繡多使用暗花菱紋綢和綾緞,在這兩種底紋面料上刺繡五彩繽紛的圖案,與底紋凹凸對比明顯,形成較立體的藝術效果,更能增加繡品傳達出的熱烈氣氛。絲綢、棉布也是齊魯繡女常用的面料,還有一種被稱作俄羅斯呢的面料作為刺繡底料,此面料之感較齊魯地區的粗棉布更為厚重且有保暖功效,適合山東人在寒冷的冬季穿著。
在呢子上面繡上彩色紋樣,這也是其他繡種所少見的,更顯得繡品畫面渾厚、協調而富麗。傳統魯繡總體上可用“豪放秀挺、敦厚蒼勁”八字概括之。民間有叫做“褔本子”的冊子,民間婦女刺繡的圖樣均取自這里,他們根據老一輩傳下來的繡樣重新繪制并加入時下“流行”的一些式樣,那些不識字或略有文化的農村婦女便有“繡花樣子”了,她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及需求在原有的花樣基礎上做些與眾不同的改動,使自己的繡品更別出心裁。圖 15 是婦女刺繡前先在紙上剪好的花樣。魯地婦女除了依照花樣子直接用線在面料上施針,還有一種方法是將剪紙花樣附著在布面上再施繡,圖 16 中刺繡人物的藍裙子破損處依稀可見較厚的紙片,在裙帶和云肩中大量使用此法用以增加秀挺之感,裙帶除了裝飾性系在內裙外不致使內裙隨風擺動也是對女子的約束。也有把整張紙附在面料反面從正面施繡,如圖 17 是筆者展示一幅破損殘件繡品的反面。這些制作技巧都使得衣線繡的立體感更強,繡線依照剪紙圖樣來回施針,強捻繡線的韌度再加墊紙的使用,手感厚重舒適且極富存在感。傳統魯繡品傳達的信仰觀念在當代的衰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我們可以通過對其載體的轉換從而實現符合現代人審美的追求,繼而成為藝術品再創造的研究基礎。
3.1.2 色彩的審美價值
因魯繡藝術根植于民間,以各種隨處可見的花花草草裝點著衣食住行的各種物件。人們常說:“遠看顏色,近看花”.色彩是人最直接的視覺感受,其次才是針法與造型。清末民初民間用色受中國傳統色彩的運用禮法影響較少,除了象征皇權的黃色,在齊魯婦女心目中,總是切身的理解“正色”觀念的內涵,從而形成了魯繡藝術崇尚鮮艷單純的色彩的特點。然而看似簡單的色彩搭配,卻處處可見濃艷中的深沉,淡雅中的激情。齊魯民間服飾刺繡品除了象征皇權的黃色之外,其余的正色都是服裝常用的色彩,魯繡品中的黑色、紅色、桃紅、湖藍、深藍、藏青、深茄紫是最常見的底色,其他絲線作繽紛五彩色躍然于布面上。繡女們借助色彩來傳送情感意念,從不循規蹈矩,極富藝術感染力與自由生動性。
繡女的每個作品也有著不同樣的色彩搭配,更可謂是匠心獨運了。
魯繡不論是在花鳥蟲魚、山石人物的圖案設色上都重視藝術的概括和夸張,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刺繡圖案運用“退暈”的技法配合,使其裝飾性進一步加強。不僅刺繡整體構圖的圖案上有暈色,其刺繡的針法上也有暈色,同色系中有三種以上不同色彩明度,在緊密排列的推移后是紋樣豐潤,產生光影式漸變的暈色視覺效果,使繡紋裝飾性增強。如圖18 中魚下顎、魚鱗、魚尾處均是運用了“色暈”的技法,深淺色線搭配又統一。魯繡圖案色彩創造中的色彩情調與傳統文化觀念相重疊著。魯繡色彩因地理環境、民間約定俗成的造物配色及個人色彩傾向相輔相成,高純度、高明度的鮮艷色彩配比,齊魯民間形成了“尚俗”的色彩風格,儀禮的“五色與金銀之色”,這里說的“俗”是指鄙野的主觀性、多樣化、自由化的色彩搭配。齊魯繡女用色有時在一幅圖案中只用到三種,如圖 19 中極簡的紅、綠對比色配比卻運用的極為恰當,色彩濃麗卻不失雅致,顯示出齊魯民間繡女極佳的用色才能??此坪唵蔚纳蕦Ρ?,卻使圖案的色彩感覺非常舒適,古代女子雖然沒有專業的色彩美學基礎,大自然給予她們最原始的審美感知,看似拙樸,卻也是精心構思,這里和諧色彩所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3.1.3 針法的多樣性
魯繡繡工平整亮麗,虛實結合、凹凸有致,水路清晰。齊魯民間刺繡針法及其豐富,常見的針法有齊針、鎖針、辮子股、網繡、納紗、搶針、打籽等等。多種針法及其組合形成豐富多彩的肌理效果,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及情趣。針法的不同,營造出的形式美和工藝美是目前機器刺繡所不能比的。喜慶節日里,民俗用品大量繡制,例如門簾、轎衣、繡衣、枕頂、鏡套、扇套、荷包、香囊等等。
3.1.4 圖案的審美意趣
齊魯民間刺繡一大特點是以大為美,這也是中國人最原始的審美意識起源,歷代以來,“大”這個詞一般與美互訓。齊魯民間刺繡品的造型注重以碩大為美,講究大畫面,大布局彰顯儒雅大氣之風。也許正是源于這一審美需求,民間繡女的傳統思想里似乎普遍認為,只有對一些極富神秘力及大力尊崇的部分,給予充分的、突出的表現,講究完整性,才會大大地使形象的內涵增殖、功能加大。如圖 20 肚兜中只有一只魚的圖案卻占據其三分之二面積,魚的嘴里銜著一支蓮花,魚蓮的形象呼之欲出。
民間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圖案要“有看頭”.在齊魯民間服飾中吉祥圖案是表達民間思想和情感含義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盡善盡美。民間刺繡廣泛使用的題材是吉祥圖案。吉祥圖案一般是通過比擬、諧音、隱喻等手法來表達寓意。求全也是特點之一,各種物件只要是好的寓意都是可以疊加構圖的。在人類早期的造型藝術的長河中,在魯繡對蓮族藝術系列的表現中,處處可見魚的蹤跡,魚、蓮分別是男、女的象征。有不少的“蓮里鉆魚”或“魚身開蓮”的“復合形象”隱喻男、女交合,圖 20、圖 21 均是齊魯民間鄉俗生活對“魚戲蓮”主題的特殊理解。齊魯民間刺繡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秀挺的風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和人類自身。民間繡女只有經過精心挑選布料、繡線,選好圖案、搭配色彩和針法,才營造出如此豐美、耐看的刺繡品。我們可以從中覺察到齊魯地區女性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未來生活的無限美好的向往都依托于這一針一線中。她們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與夸張,轉化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民俗情趣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