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以"舌尖"攪動中國。一部"隔著熒屏可以聞到香氣"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躥紅網絡媒體,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甚至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飲食習慣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熔鑄于每個人的靈魂深處。
在中西文化交流頻繁,外來文化受推崇的今天,在電視媒體多元化、觀眾口味多元化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深入挖掘中國古老的飲食文化,并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儼然成為中國紀錄片的代表作?;谌绱司薮蟮某煽?,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發覺該片的成功檢驗,進而加快中國紀錄片的品牌構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分析
1.源于生活,發掘周圍的文化,迎合觀眾口味。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創作形式和內容均是生活的體現?!渡嗉馍系闹袊凡⒉皇呛芸熘比胫黝},先是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突出此地的特點,與以往的紀錄片開頭有很大不同。
故事內容以鮮活的主人公展開,圍繞著主人公的生活點滴來對當地飲食習俗進行介紹。真實的場景,平凡生動的話語,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讓很多有過類似生活經歷的觀眾重拾了美好的回憶,這種表現形式更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要想把觀眾和熒屏拉近,只能是作品還原真實生活,因為觀眾早已厭倦浮華的場景、炫麗的畫面。再看節目中提到的種種美食,如"火腿"、"藕湯"、"腌篤鮮"等等,是觀眾再熟悉不過的菜品,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而觀眾熟悉的才是他們關注的。當老兩口對著黃饃饃憨笑,當四代同堂聚在一起吃飯時,表達的不只是食物這么簡單,觀眾們看到的更是家的味道,是對親人的思念,所以該片在內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觀眾的喜好和情感。
2.獨特的情節主線是關鍵。
研究以往的紀錄片不難發現,其情感主線極其鮮明,且從始至終?!渡嗉馍系闹袊穭t不同,每集都采用碎片式的剪輯方式來構成主線,對不同地域進行組合與嫁接,把食材在天南地北間的變化一一進行描述,更是破天荒的將味道營造了許多真實的故事,不得不令人稱奇。從松茸采摘的艱苦歷程,到松茸的出售,再到竹筍的挖掘,以及蓮藕的采掘等等,環環相扣。雖然觀眾不能一下子體會到其感情主線,但是這些事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正符合了觀眾的味覺感受和思維,令人回味無窮。所以碎片化的剪輯方式看似凌亂,實則令觀眾眼前一亮,反而更易抓住觀眾的心理,因此這種獨特的情節主線是成功的。
3.情感的共鳴。
《舌尖上的中國》也走"溫情"路線,但不同于其他節目一味的追求賺取觀眾的眼淚來提升收視率,"舌尖"那樸素、真實、不做作的溫情,從靈魂深處打動著觀眾。當我們看到挖藕人成功的挖到藕時,我們也會感到喜悅;當我們看到未凍硬的冰面時一樣會為捕魚人捏上一把汗;當我們看到搟面的時候,也會想起遠在故鄉的老母親在我們過年回家時將面粉費力的做成搟面,只因為孩子喜歡吃。這份溫情,這份感動,是對親情的敬仰,是我們心靈的共鳴。
餃子的團圓,酒的敬重,每一樣食物都是我們某種情感的寄托,正是這些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才能暫時停下游子的腳步。人民網的范正偉說:"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和溫情。"中華文明五千年,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情感表達都在一頓飯里,這部作品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美食,更讓我們體會了美好的溫情,這才是該片收到好評的根本所在。
4.適時的人文關照。
在今天,收視率成為評價電視節目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那么電視人更應注意節目的品格尤其是文化品格,電視節目要想更好地體現節目的人文關懷就必須具備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文化品格。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解說詞是其最好的體現。"松茸出土后,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可以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山林的規矩。"這是第一集的解說詞。也許很多人在看到松茸被摘時會因為生態的破壞而忽略他們辛苦的勞動,但是正是這人文關懷的解說詞使得觀眾打消了疑慮,而這種充滿人情味的解說詞在節目中比比皆是,既體現了食材的特色,又是對自然的尊重。
在當下緊湊的生活方式中,正是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體驗著各種美味,在享受之于,該片還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保護自然,更不要忘記養育我們的父母。
正是這種處處皆有體現的人文關照,使該片走進億萬觀眾的內心深處。
從《舌尖上的中國》看中國紀錄片的品牌構建
1.構建品牌紀錄片的價值觀。
品牌與消費者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搭建在后者對前者的認同上,消費者更要注重該標記的商品對自己是否有所"提升".紀錄片本身就是文化商品的一種,而紀錄片的選題和側在作品生成之前就定寫了其價值向度。只有確定觀眾的期待與作品要體現的價值觀間的關系,才是一個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正因為創作者很好的把握住了其價值定位,《舌尖上的中國》才能在短時間內創下收視紀錄和高贊譽度,并且成功傳達出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
因此,在紀錄片創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片子要傳達的是建立在一種寬闊的社會共識基礎之上的價值觀;其次是在廣泛的價值認同基礎上,強化紀錄片的文化情感內涵,而且品牌的內涵意義只有通過觀眾的親身體驗才能完成;最后是加大重視品牌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承載。要以國人自有的角度去解讀我們的文化,從而把最純粹的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
2.探索品牌紀錄片的創作模式。
解決以何種創作模式打造出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品牌產品這一問題,只有兩個途徑:借鑒和實踐。其一,主動把握機會通過對外交流與學習來尋找答案;其二,在自身創作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積累經驗?!渡嗉馍系闹袊烦晒Φ膶⒏鞣N經驗匯聚在一起,走出一條兼具民族化與國際化的創作道路。
首先,《舌尖上的中國》擺在核心位置的是觀眾的需要,堅持"好看"原則,走群眾路線。
其次,學習運用紀錄片的國際通行語言,打造國內的額原創品牌紀錄片的視聽特征。
最后,要進行開放式的選題,在利益上打動觀眾。加上一流的設置技術和后臺制作,打造出具備良好專業品質的品牌作品。
3.拓展品牌紀錄片的傳播途徑。
再好的品牌也需要借助傳播才能將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進而形成很好的市場影響力。我國的紀錄片要形成品牌,更離不開傳播,這就需要向過外的大牌媒體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拓展傳播途徑,豐富傳播形式,從而取得更好的傳播與營銷的效果。簡言之:第一,嘗試跨頻道播映嘗試,為作品帶來強勁的收視效果;第二,大力借助網絡媒介的傳播速度和力度;第三,積極制造社會話題,從而擴大品牌的社會影響力;第四,為進入國際市場做好準備,做好節目的預售;第五,加強重視品牌建設的持續性,積極開發相關產品,進行多元化經營,大力發展品牌產業鏈。
結語
《舌尖上的中國》以零距離接近百姓生活的內容,為我們呈現了別樣的紀錄片模式。它啟示我們的不單單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是中國紀錄片實現蛻變的飛躍,更是中國紀錄片品牌建構的成功突圍。
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只有品牌才能讓中國紀錄片卓然挺立在世界紀錄片格局里,才能與國際品牌進行平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