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一種來源于現實生活,以現實生活中真人真事為主要表現對象的電影或電視藝術表現形式。從紀錄片表現形式的角度,大致可以分為人物傳記、歷史、人文地理、實事報道等形式?!渡嗉馍系闹袊返谝徊渴怯芍麑а蓐悤郧淙慰倢а菖臄z的電視紀錄片,該片共分為兩部,其中第一部于2012年5月在中央電視臺上映,包括《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等共7部,2012年7月和2012年9月分別在臺灣和新加坡公映。上映后,央視的統計數據顯示,《舌尖上的中國》創造了0.48%的平均收視率和0.75%的最高收視率,其收視份額超過同時段電視劇的30%,創造了紀錄片收視率的奇跡。正是由于巨大的市場成功,《舌尖上的中國》于2012年10月28日獲得"年度社團文化貢獻獎"等一系列獎項,2014年4月,包括《時節》《腳步》等在內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上映并獲得了持續的關注和好評。
一、我國電影電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電影電視產業的特征分析。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電視電影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其中電影產量由2003年的不到100部提高到2010年的500多部,票房市場保持了30%的平均增長速度,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和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從產業特征的角度分析,電視電影產業的產業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高科技含量。電視產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高新技術產業,以電視節目制作和傳播為例,電視節目的制作需要交互信息處理、無線電、數字音頻和視頻處理、自動化技術等技術的綜合集成。第二,能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是電影電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電視和電影產業本身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該產業的主要特征在于低能耗和高附加值,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指向,相比工業等傳統產業而言,電影產業能耗水平顯著較低,符合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也具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第三,產業鏈條長。
電視產業鏈的上游產業主要包括面板提供商、平板電視制造商,下游產業主要包括內容服務商等,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視逐步實現智能化,智能電視進一步重構了電視產業鏈的參與者,電視產業鏈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第四,經濟增加值高。經濟增加值高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產業的經濟增加值顯著高于工業企業等其它產業的增加值水平,截至目前,在主板、創業板等各層次資本市場我國共有30余家文化類上市企業,總市值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顯示出該產業強勁的發展勢頭、經濟驅動能力和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貢獻能力。
(二)我國紀錄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從機遇的角度分析,我國紀錄片行業發展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經濟高速發展的機遇。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高速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的水平,按照著名管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滿足的基礎上,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凸顯,這就為我國影視等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消費者需求市場,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市場基礎。第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需求的日益迫切,大力發展以影視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為了支持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先后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從而夯實了產業發展的政策基礎。第三,城鎮化進程的機遇。
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進一步提供了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激勵,城鎮化建設的提出和實施在實現農村人口進入城鎮體系的同時,帶來了人口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城鎮化,也進一步拓展了影視產業的市場需求。
從挑戰的角度分析,我國紀錄片行業發展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價值體系變化帶來的挑戰。電視紀錄片本身屬于更多地強調文化品格、藝術品位和社會學價值的藝術形式,在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價值體系多元化甚至唯經濟價值論的現實背景下,紀錄片的受眾市場難免受到一定程度擠壓。第二,新媒體形式發展帶來的挑戰。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傳播平臺不斷發展,對電視等傳統媒體平臺構成嚴重挑戰,而受眾更容易接受新媒體以娛樂性為主的節目內容,從而進一步擠壓了紀錄片的生存空間。第三,缺乏有效市場化運作帶來的挑戰。由于紀錄片的高投入和高風險特征,以及收益本身的極大不確定性,加之紀錄片的投資缺乏有效的市場化運作和商業模式,紀錄片的投資更多的是在政府主導的模式下投入,亟需建設有效的市場化運作體系。第四,行業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紀錄片行業總體集中度不高、市場競爭無序、同質化程度較高,行業總體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弱,高品質3D拍攝等高端數字拍攝技術和裝備方面依然需要借助國外的技術力量。
二、《舌尖上的中國》成功因素分析
從傳播視域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優良的市場績效主要根植于以下原因:
(一)傳播內容豐富多彩。
從傳播視域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國》的傳播時機選擇在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詬病的時代背景下,而該片向世人展示的是最原汁原味具有原生態的健康食品,從而得到了受眾對其高度的關注和認可。從表現形式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國》大量應用了具象化的表現形式。傳統文化、價值觀、審美等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具象化的表現形式實現了將高度的內容具體化的目標,《舌尖上的中國》苗家姑娘龍毅幼年讀書時母親給她帶滿腌制好的臘肉和臘魚目送她上學讀書的場景將母愛清晰地通過具象化的表現形式定格。從新技術應用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的過程中通過新型拍攝設備的應用拍出了大量淺景深鏡頭,為觀眾帶來了高度的視覺沖擊力。從音樂應用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國》共有19首原創歌曲,綜合運用了雙簧管、木管樂器等不同的樂器形式,保證了根據故事內容、畫面的不同配備不同的背景音樂,提高了節目的渲染力。
(二)貫穿始終的人本主義情感關懷。
人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社會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的主旨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人本主義的情感關懷貫穿于《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的始終?!渡嗉馍系闹袊芬灾袊鴤鹘y美食的制造過程為對象,沒有宏大的場景,卻將最質樸的人文情感呈獻給廣大觀眾,接地氣的拍攝和表現方法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例如片中圣武和茂榮兄弟二人在寒冷的湖水中采摘蓮藕的場景,將中國勞動大眾勤勞質樸的人文關懷體現得淋漓盡致,片中丹真卓瑪采摘松茸后迅速將松針埋好期待來年繼續得到大自然慷慨的饋贈的場景,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文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實踐證明,《舌尖上的中國》
無處不在的人本主義情感關懷經受住了觀眾情感和感官的雙重檢驗。
(三)網絡化營銷模式的創新和應用。
影視產品作為一種商業產品,成功的營銷運作對于其獲得消費者市場的認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豐富了影視產品的營銷模式和市場深度?!渡嗉馍系闹袊吩谶M行產品營銷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網絡營銷帶來的便利性。以微博在《舌尖上的中國》網絡營銷中的作用為例:
一方面,總導演陳曉卿在微博中擁有超過17萬人的粉絲,陳曉卿利用微博在節目開播前貼出節目的開播時間、內容預告、播放地址等信息,極大地吸引了粉絲的眼球;另一方面,利用微博作為平臺,編導團隊積極通過微話題和微訪談等形式與觀眾進行交流和討論,極大增加了觀眾群體對《舌尖上的中國》的關注度。
三、《舌尖上的中國》對我國電影電視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舌尖上的中國》對我國電影電視產業的啟示。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說明應進一步加強影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和營造良好的影視產業發展生態環境:
1. 加強影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知識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深化,傳統的以強調資本和勞動的密集投入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受到以持續的創新能力提升為特征的知識經濟增長模式的沖擊,知識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超越了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貢獻率成為新興的經濟增長引擎。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強產業的調整和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指向。我國傳統的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體,具有較高經濟增加值的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較低,為此,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戰略舉措。
影視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利用低、產業鏈條長、經濟增加值高等產業特征,大力發展以影視產業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符合知識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和我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基本國情。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2010年廣電總局出臺的《廣電總局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為促進以影視產業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合理有序發展提供了政策基礎。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電視電影產業在運作中表現出的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示范效應等再次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實踐依據。因此,從產業調整和升級的角度應進一步支持影視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 營造良好的影視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產業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在充足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物力資源投入的基礎上,也離不開良好的財政、金融、稅收、科技等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的有效支撐。根據影視產業的特征,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加強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1)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應進一步降低電影產業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行政在電影產業發展中的干預程度,特別在有條件的細分產業放寬外資參與電影產業的市場準入條件,通過市場進入壁壘的減少提高產業的市場競爭程度,通過市場競爭充分性的提高實現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并通過外資的參與提高電影產業的國際化水平。(2)鼓勵企業積極創新。紀錄片等影視產業高科技含量的特征決定了持續的創新在提升影視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應積極鼓勵電影企業的藝術創新、科技創新、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等創新行為,鼓勵企業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新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影視產業發展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以及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化體系的融合,利用財政、稅收等工具形成影視企業創新的長效激勵機制。(3)加強影視產業金融支持。紀錄片等影視產業投入較大,通常在投資拍攝的過程中需要多方參與,這就體現出金融支持在影視產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影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方面,應積極實施貸款貼息、直接支持等政府財政對影視企業的支持力度,應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完善,豐富影視企業的直接和間接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影視產業投資基金等金融資本和管理支持相結合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舌尖上的中國》對我國紀錄片制作的啟示。
《舌尖上的中國》提供了堅持紀錄片制作的人文關懷、加強紀錄片制作的國際創作和傳播,以及提高了紀錄片產品的產業化運作等啟示:
1. 堅持紀錄片制作的人文關懷。與新聞報道單純性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客觀報道而盡可能不摻雜報道者的主觀判斷不同,紀錄片的價值體現在通過主創者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以及鏡頭的介入,描述人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引發人們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思考。相比拍攝的人物和故事選材、拍攝技巧而言,影片的人文關懷和人文內涵對于發揮影片的影響力和對廣大受眾的吸引力的作用更加重要,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2. 加強紀錄片制作的國際創作和傳播。一方面,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應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例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在拍攝的過程中積極借鑒BBC、DISCOVERY等在優秀紀錄片拍攝中的經驗,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另一方面,包含豐富中國元素的紀錄片通過國際化的傳播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展示中國文化的平臺,《舌尖上的中國》在戛納電影節上的國際化傳播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在所有參展作品中,《舌尖上的中國》的問詢量位居第二位,德國、法國等國家的電視臺紛紛表示了購買其版權的強烈意愿,這一實踐充分說明了通過紀錄片的拍攝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提高紀錄片產品的產業化運作。
作為商業產品,實現紀錄片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其價值增值的關鍵環節。受《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的巨大成功的影響,《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在其拍攝環節的版權預售過程中單集的價格即超過4萬美元。在紀錄片的產業化運作方面,一方面應積極應用網絡營銷等現代營銷手段,另一方面應積極通過加強與國際紀錄片市場合作的形式加強國產紀錄片的國際推介工作。
參考文獻:
① 王丹彥。迎接最好機遇期 繼往開來譜新篇--關于中國特色紀錄片發展之路的思考[J].中國電視(記錄),2013(01):7-11
② 耿新歌,張渤。一部熱播紀錄片帶來的受眾解讀思考[J].今傳媒,2012(12):86-87
③ 歐陽宏生。實現紀錄片創作的可持續發展--2001年度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電視長紀錄片評獎綜述及思考[J].電視研究,2002(10):52-54
④陸丹。用人文精神提升主流媒體的文化影響力--從《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看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策略[J].中國報業,2014(02):62-63
⑤ 時天騎,盧曉云。紀錄片創作的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現代視聽,2013(1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