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析紀錄片前期策劃的重要性--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摘要:2012年5月14日,由中央電視臺投資拍攝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正式在CCTV-9紀錄片頻道晚間時段播出,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兩岸三地無數觀眾的稱贊與青睞。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試圖從選題策劃、前期調研等幾個方面,淺析紀錄片前期策劃在整個作品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對紀錄片創作者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前期策劃;《舌尖上的中國》。
在媒介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紀錄片一直被排斥在大眾主流媒體之外,僅僅是部分精英人士和小眾群體追捧的對象。在新興媒體如此興盛的時代,在“娛樂至死”的現代社會理念下,很難有人再平心靜氣的面對一部紀錄片。因此,紀錄片的發展問題成為許多電視媒體人擔憂的問題之一。而一部好的紀錄片,卻能對人的價值觀、情感表達、道德觀念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v觀中外紀錄片庫,好的紀錄片如中國的《大國崛起》、BBC的《人類星球》等,無疑都是抓住了紀錄片的本質,即真實性;立足于紀錄片的主體,即人或事,來進行敘事。敘事的展開離不開編導的悉心策劃,即從選材直至剪輯完成的全過程。策劃理念貫穿紀錄片創作的始終,成為紀錄片創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前期的策劃,如選題、調研等又如一部紀錄片的根基一般。根基打不牢,即使片子完成也達不到優秀紀錄片的水平,無法引起觀眾的收視欲望,無法獲得預期的收視率。因此,前期策劃是一部紀錄片成功的關鍵,在一部紀錄片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小中見大的選題
《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執行總導演任長箴曾說:“紀錄片《舌尖》策劃的原始版本是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每一集從遠古人類早先對七種原料的發現到如今成為生活必須品的演進過程。[1]”而導演賦予了這部作品更多的現代性,使《舌尖》脫離了美食文化傳播的傳統套路,摒棄了紀錄片一貫的制作方式和敘事形式,用全新的語言方式,從全新的視角,講述老百姓平實的生活,從生活里自然地流露出濃厚的歷史、文化、鄉土、人情等。任導說:“這部紀錄片是中央電視臺為開辦《魅力紀錄》欄目量身打造的紀錄片之一,可以算是央視的命題作文,而如何把這個命題作文做好,卻成為紀錄片成功的關鍵?!比绻晃兜难幍妇?,按照傳統套路來,只能說是做完,而不能說是做好。如何把傳統的故事,傳統的題材敘述的有趣,生動,讓觀眾愛看,成為紀錄片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
自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紀錄片就不斷探尋以平民化的視角,記錄社會的變遷和百姓多變的生活形態。如曾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優秀獎、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委會獎的《老頭》和曾獲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的《北京彈匠》等,都是把攝像機對準了普通人的生活。關注人,關注生活,關注細節,關注情感,更加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成為近年來紀錄片創作者關注的焦點?!渡嗉狻分猿晒?,也是把視線對準了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像其他美食類紀錄片那樣,只是以講解和介紹各地美食為主線。這就避免了敘事的單調以及主題的空洞乏味。以“人”為主,以“美食”為線,以“情感”為節點,鋪展開來,在時空的宏觀調度中形成一個結構嚴謹,意蘊豐厚的影片。在觀看之余,融歷史、文化、情感、哲理于一體。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在座談會中曾表達他對《舌尖》的感受:“第一,小中見大。第二,味中品人。第三,以舌動魄。第四,該紀錄片是一部立意高遠、視野開闊、返樸歸真、動人心魄的中國文化紀錄片,它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事件。[2]”由此可見,由小處著眼,選題立意明確、結構合理的紀錄片才是受觀眾歡迎并樂意接納的紀錄片?!渡嗉狻返某晒?,離不開導演前期的選題與精心的策劃。這是影片成功的基礎和保證。
二、目標明晰的前期調研
1.搜集資料。在選題確定的前提下,開展調研成為紀錄片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任長箴導演說,她在紀錄片策劃的初期是意圖把《舌尖》拍攝成為一部中國人文地理片,而不是單純的美食類紀錄片。這就把《舌尖》定位于人文地理類,而不是以講美食為主。在初期策劃中她就把最初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分為了食物的獲取、食物的消費、食物的加工(化學)、食物的儲藏(物理)、食物的烹調、食物的調味和食物的健康這樣七個主題,并把七個主題分配給了七個導演,這樣就把宏大的主題細分化,每個導演一集,分頭展開調研,采集素材,這樣的制作方式既節約時間和成本又保證了片子的質量。把“美食”改為“食物”,因為“美食”是文人墨客酒足飯飽后談論的話題,而食物是最本質的食材,這就把片子定位于尋常百姓的日常飲食,廚房、后院,而不是星級飯店各種花色的菜肴。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前期必須做好的工作。有了以“食物”為準線的根基,以七個主題為構造的板塊結構,就需要大量的資料來補充起七個板塊的結構。為了節約時間,創作團隊買來了1995~2011年所有的中文版的關于人文地理的書,如《中國國家地理》、《華夏人文地理》、《炎黃地理》、《旅游地理》等。用三周時間,把雜志的每一頁全部撕下,按地域分好,如山東的一摞,云南的一摞,等等。然后和分集導演聚在一起,從每一摞里搜信息,按七個主題重新組合,例如有一頁是介紹松茸的,可以把它歸為食物的獲取這個主題;再如,有一頁是介紹綏德盛產糜子,可以把它給講主食的這集的導演。最終每個導演都有了一摞關于自己要拍攝的這一集的素材,分集導演再從這些素材中找8~10個故事來組織片子,這樣就簡單輕松多了。
2.樣片實驗。紀錄片的攝制大多是導演依據現場環境適時調整鏡頭景別大小、視角仰俯等拍攝要素。紀錄片是以客觀記錄為原則和基礎、以攝取真實素材為內容的影片形式,因此真實性為紀錄片的本質屬性。而《舌尖》作為系列紀錄片,既具有紀錄片的屬性,又在形式上類似于系列專題片,“要在一個相對的時間內,保持觀眾持久的關注度。[3]”這就要求《舌尖》每一集在制作風格上相對統一。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在前期階段就與攝像師一同做了許多樣片,包括景別大小、拍攝視角、畫面構圖等方面的嘗試。例如,拍攝鍋中正在煮燉的鮮魚,應用特寫,景別大小以取景器攝取鍋的邊沿為準;再如拍攝晨曦和傍晚的畫面,應盡量用長焦鏡頭等等。對于畫面和拍攝技術的嚴格要求,使得七集紀錄片在形式風格方面達到了一致,雖然分屬于七個導演,在總體的構造上,沒有分散,反而更加聚合。
3.實地調研。紀錄片的拍攝是一個時間長,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巨大的工作。只有把前期工作統籌計劃好,目標明晰,方法得當,才能在之后的拍攝和剪輯中游刃有余。實地調研,就是俗稱的“踩點”,是在前期準備工作做完的前提下,在正式拍攝之前,導演與攝制組成員一同前去拍攝地點調查研究?!渡嗉狻穼а菰f,在實地調研之前,他們并不知道在云南香格里拉有個賣松茸的單珍卓瑪,只是從雜志上知道云南香格里拉盛產松茸。攝制組提前去到香格里拉這個地方,在一堆等著賣松茸的人中尋到了這個小姑娘,她焦灼的眼神里透露著不安和焦急。于是,以單珍卓瑪和媽媽為主體,以松茸為主線的故事才慢慢鋪展開來。實地調研在紀錄片前期策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調研,能讓創作者把紙上的策劃變為實際的素材,而不是空談、亂論。調研,能更好地修改、補充、完善策劃,并能捕捉到許多真實的細節,這些原不是策劃就能做到的?!渡嗉狻返拿恳患?,導演都是拿著那一摞雜志去調研,去尋故事,從吉林查干湖的魚把頭到大澳做蝦膏蝦醬的郭少芬,每個故事,每個故事中的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體現的精神,每種精神中傳遞出的中國文化,都在這些“食物”中,在鄉間、在田舍、在百姓的家里,在每個人的心里。
三、結語
《舌尖》的成功讓我們更加關注紀錄片,這個一直被邊緣化、被忽略的類型。它如一縷春風,喚醒了“沉睡的”觀眾,連續七個夜間的守候,淘寶網關于美食不斷飆升的出售紀錄,互聯網不斷飛出的“舌尖體”,都預示著一個嶄新的紀錄片時代的來臨。要做出好的紀錄片,獲得高的收視率和關注度,無疑成為紀錄片創作者的一項重任。而好的紀錄片離不開選題的新穎,明晰的前期調研以及縝密的統籌策劃。只有把前期工作做好做全,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受眾喜歡的紀錄片。
參考文獻:
[1]高紅波?!渡嗉馍系闹袊返膰H傳播特性解析[J].南方論壇,2012(3)。
[2]蘭瑜。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2012(8)。
[3]任長箴。在山東濰坊《舌尖上的中國》研討會上的發言,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