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試論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基于《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的對比
2012年,中央電視臺攝制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發觀眾好評?!渡嗉馍系闹袊房倢а蓐悤郧涮寡浴斑@是對國外一種紀錄片的模仿”,而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它包含著標準化制作模型的影子”.①通過對比可知,《舌尖上的中國》模仿的對象即英國BBC的《人類星球》(Human planet),并且通過其成功模仿,使得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成為當下的一個現實選擇。
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化生產),指能讓制作團隊在生產中有規則和規律可以遵循的制作規范或者“實施細則”.相對于工業化生產的批量、大規模復制及產品無差異性特征,以標準化相稱則更能體現工業化生產中的差異化,加之本文所選用的兩個比較樣本--《人類星球》與《舌尖上的中國》本身既有相同性,也有差異性,故本文使用紀錄片“標準化”的概念。
一、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 :《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的對比
《人類星球》由英國BBC制作,于2011年5月在央視9套播出,影片共8集,分別介紹了在不同自然環境下,人類的極端生存狀態?!度祟愋乔颉繁灰暈榧o錄片國際化、工業化、標準化及商業化生產的典型。央視攝制的《舌尖上的中國》于2012年5月播出,該片以探討中國民間飲食文化為主題,但也涉及風土人情、山川地理等內容。由于這兩部紀錄片在主人公選擇、節目形式、敘事等方面都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在此,筆者分別選取這兩部片子的第一集“海洋”與“自然的饋贈”進行對比,以試圖回答紀錄片如何進行標準化生產這一問題。
(一)主人公內在特質表現的標準化
主人公的“魅力”是一部紀錄片能否吸引人的關鍵。而那些具有傳奇(神奇)特質與奇異才能和戲劇性色彩的故事主人公,也往往是紀錄片導演苦苦追尋的人物。仔細分析“海洋”與“自然的饋贈”中出場的故事主人公,就會發現他們具有標準化的特質。
在“海洋”講述的七個主人公身上,體現出的特質分別是 :1、在巨浪拍打的礁石上采集名貴食品“鵝頸藤壺”的哈維爾和安吉爾(孤膽英雄);2、給巨大的抹香鯨致命一擊的身材瘦削的本杰明(拯救村子免于挨餓的英雄);3、拉古納漁民與海豚合作捕鯔魚(難得見到的傳奇性景觀);4、湯姆沖浪及肯。蘭德肖在26米高海浪中沖浪(征服海洋巨浪的英雄);5、喚鯊人、“海洋巫師”布萊斯捕捉鯊魚(現代世界僅存的“神”);6、約瑟夫潛入深海捕魚(具有特異功能的英雄);7、水上生活的巴焦人諾哈拉(離開海洋不能生活,到陸地上會暈倒的“另類人”),水下獵人薩爾斌(具有特異功能的非常人)。
“海洋”里面出場的七個主人公,個個都有某種異于常人的特質。他們自己就是各色各樣的“英雄”,在他們身上流淌著特異性、傳奇性乃至魔幻性。這使這些人物充滿故事性,成為紀錄片的最大看點。
在“自然的饋贈”中,所講述的七個主人公,同樣具有某種神奇的或者非常人所有的特質。他們分別是 :1、尋找一種“精靈般食物--松茸”的藏族姑娘單珍卓瑪及其母親。同時,松茸產地香格里拉吉迪村,有著藏族民情風俗和瑰麗風光(異域奇觀);2、種出浙江遂昌“最大冬筍”和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顏色,就能知道筍的準確位置”的浙江人老包(超越常人的神奇能力);廣西柳州有祖傳腌酸筍“絕招”手藝的阿亮(手藝傳承時間悠久,技藝獨特);3、云南諾鄧村,已經存在上千年的取鹵水的鹽井,靠傳統的土灶熬鹵水制鹽,再制作諾鄧獨特美味--火腿的老黃父子(現代人難得一見的傳統工藝、歷史遺跡及人間奇觀);4、從事“艱苦工作”--挖藕的圣武、茂榮兄弟(非同一般的艱難事情);5、吉林查干湖上,77歲高齡時還能在冰凍的湖中指揮捕魚的漁把頭石寶柱,沿襲多年的祭漁儀式(有特異技能的老英雄,難得一見的傳統技藝及捕魚奇觀);6、廣西京族三島,最后5個會高蹺捕魚的漁民表演(難得一見的傳統技藝及人間奇觀)。
“自然的饋贈”中的主人公,是具有某種特質的非常的人。而恰恰是這種特質,才使得他們被記錄、被詮釋、被傳播。當然,也才充滿了故事性特質。
經過以上分析可知 :“海洋”與“自然的饋贈”中,出場的紀錄片主人公具有自身特質的一致性。如果說有差別,那么差別是前者更多的選擇有“英雄”與“神”的特質的主人公,而后者更多選擇“非常之人”和非常之奇觀,而這個差異是由于紀錄片題材所導致的。因此可以說,《人類星球》主人公選擇模式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前在標準”.
(二)節目形式的標準化
“海洋”與“自然的饋贈”節目總長度均為49分鐘左右,這兩集片子在等長的時間內講述了7個故事。此外,二者都遵循每個小故事長度在8分鐘左右這一規則。在“海洋”講述的7個故事中,長度超過8分鐘的有2個,不足8分鐘的故事有5個;在“自然的饋贈”講述的7個故事中,長度超過8分鐘的有1個,長度不足8分鐘的故事有6個(見表1)。按照收視心理及收視習慣,講8分鐘長的小故事,收視曲線會達到最高峰值,稱為“8分鐘收視曲線”,8分鐘以后,觀眾的心理及收視興趣就會下降,這是紀錄片生產的一個規律,并較早在國外紀錄片生產中得到遵守。
據此看“自然的饋贈”中“漁把頭石寶柱查干湖捕魚”段落,片長9'29'',相對于“8分鐘收視曲線”,這個小故事明顯偏長出1分30秒。在此故事中,過多加進去漁把頭石寶柱一家過年的場景,對過年氣氛著墨過多,并在最后把長達約6秒的鏡頭用在“燃放的煙花”上,人為拖長節目,也因為人為“造情”而使片子失去緊湊感。
總言之,在形式與結構上,“自然的饋贈”向“海洋”學習是明確的,特別是對講述“8分鐘故事”這一標準生產模式的學習,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抓住挑剔受眾眼球的一個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