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報》于 1898 年 3 月 7 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五號)創刊,同年 10 月 15 日(農歷九月初一日)???,前后總共出版 177 號?!断鎴蟆肥侵袊Y產階級維新派早期創辦的重要報刊之一,是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在湖南長沙創辦的一份日報,同時也是維新運動湖南的活動中心———南學會的創刊物。就它自身的影響力來說,雖然不能與《時務報》相提并論,但是卻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戊戌變法前夕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新舊斗爭。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湘報》宣傳了“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他們所宣揚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和社會學說,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断鎴蟆分蟹从车漠敃r湖南的一些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在全國范圍來看,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當前對《湘報》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對《湘報》及其相關主創人員進行專門研究,如張志浩對譚嗣同創辦學堂學會經歷以及后來推動創辦《湘報》的過程進行闡述,進而展現出戊戌時期維新代表人物譚嗣同對《湘報》所作的貢獻以及其具有的時代局限性。第二,對《湘報》內容從某個學科角度進行研究,如沈毅的《〈湘報〉經濟新聞報道研究》對《湘報》中的經濟新聞部分從版面安排、中心話題、傳播形式等三方面進行梳理和歸納,體現出《湘報》雖為綜合性日報,其經濟新聞卻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從另一側面也能反映出當時湖南經濟的發展狀況,為后來《湘報》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更為后來的學者研究晚清時期湖南經濟發展情況提供新的參考。第三,對《湘報》進行文本分析,大多都是從全面考察報刊內容入手,不僅將《湘報》與當時湖南當地社會現狀相結合起來,而且對《湘報》的內容進行分類梳理和分析,如駱黃海對《湘報》日本報道以及婦女解放等內容進行了研究,魏金輝的《〈湘報〉言論研究》對《湘報》的言論部分進行研究,其主要有論說、南學會講義、南學會問答、詩歌、書信等內容。 綜上所述,對《湘報》的研究已經成果頗豐,不僅對《湘報》及其主創人員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闡述,而且對《湘報》的主體部分———言論內容從各個角度進行闡釋和解析,但是研究者忽視了《湘報》作為一份綜合性日報,言論是其靈魂,新聞則是其軀干部分,《湘報》自家采寫的新聞數量相對較少,其新聞更多來源于轉載國內外其他媒體的新聞和評論,以此來開闊湖南當地百姓的視野,為進一步展開維新運動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本文就轉載新聞報道這一研究空白進行切入,以分析其新聞傳播學術價值。
1 《湘報》編輯出版概況
《湘報》起初是半官方性質,由譚嗣同、唐才常等私人集資籌辦,巡撫按月津貼,后因津貼停止發放,隨之便改為商辦。報館有董事會,由蔣德鈞、王銘忠、梁啟超、李維格、譚嗣同、鄒代鈞、唐才常、熊希齡八人任董事,撰述則有戴德誠、梁啟超、樊錐、何來寶、譚嗣同、唐才常、陳寶箴、皮錫瑞、黃遵憲等人,時務學堂學生以及“諸生”等社會青年,也是該報論說的重要撰稿者。
《湘報》以言論為主要內容,論說有論文、論著、書札、敘例、序文和條陳等多種形式。這些論說主要集中在宣傳和呼吁愛國救亡、抨擊封建專制、主張民權平等、學習西方、變法維新等方面。它的變法論說相對比較激進,發表了一系列批判封建專制制度、鼓吹民權平等思想、托古改制學說以及發展地方民族主義、推行變法新政、與帝國主義商戰等文章,收“輔《時務》《知新》《湘學》諸報所不逮”之功,在讀者群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世雖數月,而聲光燦然,言湘政者莫不稽焉”,正如革命志士陳天華談及《湘報》的影響力時所言:
湖南之進步極猛,至驅數十輩志士于庚子國難中者,皆此報之力。 王先謙、葉德輝、孔憲教種種頑紳之猬縮而不敢出,聽志士之若何改革者,皆此報之力。此報既風行湖南,全省之人皆震動,學堂、演說會、不纏足會等到處響應。 西洋人至呼為湖南獅子吼,則其時《湘報》之勢力可知也。
2 《湘報》轉載新聞的來源及其新聞報道
2.1 轉載新聞的來源
《湘報》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在擴大信息來源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大量轉載了國內外其他權威媒體的新聞消息和評論等?!断鎴蟆吩诒砻髌湫侣剚碓磿r,又顯得過分冗繁,不單在轉載新聞之前標明其轉載的國內報刊名稱,之后也在新聞正文開頭引用其真正的消息來源———外報(電)名稱,同樣也體現出《湘報》的主創人員十分注重其新聞的來源出處及尊重新聞本身的原創性和真實性,這對現今的傳媒行業也具有借鑒意義?!断鎴蟆忿D載引用較多的國內報刊包括《:國聞報》《大公報》《漢報》《新聞報》《蘇報》《申報》《時務報》《知新報》《官書局報》《博聞報》《寰球報》《格致新報》《環球報》《中西報》《益文錄》《格致報》《廣報》《滬報》《維新報》《直報》《上海西報》《度智報》《萃報》《奇聞報》《國聞匯編》《實學報》《譯書公會報》《求是報》《上海字林西報》《廣州中西報》《奇聞報》《九江報》《中國海關報》《北京電報》《渝報》《時務日報》《博文報》等 37 家報刊,以及香港的《循環日報》《香港每日報》《華字日報》《維新日報》《香港西字報》《大光報》等 6 家報刊?!断鎴蟆分苯踊蜷g接轉載引用較多的外國媒體有路透社、倫敦電報、《九洲日日報》《鎮西報》《大阪日報》《日本報》《日本郵報》《大阪每日日報》《東京日日新聞》《朝日報》《北中國每日報》《福蘭克報》《叻報》《泰晤士報》《紐約報》《彼得堡報》《德日報》《九州報》《俄京報》《東洋報》《德歌嵾報》《中法新報》《北清日報》《蘇格蘭日報》《印度泰晤士報》《木司寇時報》《電學報》《西林報》《東亞細亞新匯報》《納丁罕日報》《西近事報》《倫敦晨報》《地球報》《檳城報》《字林西報》《英國每日報》《紐約格致報》《法巴黎斯報》等 82 家報刊媒體。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聞來源并未明確指出,語焉不詳,只在新聞開頭簡單標出,如“西報載”“西報云”“日本訪事人云”“湖北訪事友人云”“廣東訪事友來函云”等字樣。
2.2 轉載新聞報道內容分類
《湘報》的各個欄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逐漸進行完善的。其內容按照固定標準可以分成三大板塊:論說類,代表的是報館立場;文牘類,包括官方系統的皇帝上諭、政府公文與官員奏章,以及學會章程和講義;中外新聞輯錄類,后來從第 91 號開始,逐漸形成了“本省新聞”“各省新聞”和“各國新聞”三個比較固定的專欄新聞,消息來源于國內外主要媒體。
《湘報》雖然創辦于湖南,但是視角卻立足于全國范圍。其報道內容及其報道對象并非局限于湖南本地,它轉載國內外媒體的新聞報道和評論內容非常豐富,轉載的各類新聞主要包括時事政治新聞、新聞時事評論、自然科技新聞和商務經濟新聞等。
2.2.1時事政治新聞
時事政治新聞在總體的轉載新聞中占主要的比例,主要包括:時事新聞、軍事新聞、國內戰事新聞、國際戰事新聞等。
1)與中國內政相關的新聞報道
主要包括外國在華爭先開設口岸,修鐵路,傳教,開辦學校等侵略中國的各種行徑行為。第19 號轉載自《大阪日報》的《德國抗議》報道:“中國政府飭諭:擬加設天津經山東抵鎮江鐵路,於是德國公使抗議云:山東鐵路德國已得其權矣,若不得德國許諾,則不準經山東地方也”?!断鎴蟆啡鐚嵖浅鲞@條消息,表明了德國當局政府的強硬態度以及搶占中國領土的野心,也滿足了當時我國百姓迫切了解國內政治時局的知曉權。
第 33 號轉載自《東報》的《中設領事》報道:“中國政府先請俄國政府議設領事館于海參崴,現經俄國許諾擬選派領事一人,核記在該地中國商民約五六百人,至夏季解冰之時,羣集該地者不下兩萬人,然率皆作工食力之輩,而構屋營業者不過千余人而已”。
中國在俄設領事館,隨之帶動國內商人去海參崴做生意以便自食其力。第 58 號摘錄于《漢報》的《開放三港》報道:“日本報云中國現將為各國所瓜分矣,如德人據膠澳,俄人奪大連玩旅順口,英人索威海衛,法人求廣州灣,豺狼相聚爭食片肉,朝索一地,夕要一土,恐不日,中國之各要地良港悉為彼等所割據矣。是以中國政府恍然大悟相議,當外人未要索之,先即自欲開放各埠口岸,現已定開直隸之秦皇島、福建之三都澳、湖南之岳州,已經照會各國云”。清政府主動出擊,開放口岸來促進當時國內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達到其統治目的。
2)與中國內政并無直接關系的新聞報道
主要包括外國國家內部的戰爭及其各種國情,各國之間的利益爭奪以及名人新聞、傳記和社會人文軼事等。第 22 號路透社的新聞報道(由李維格譯):“希臘國君挈其女駕車出游時,突有兩人各執來富槍向車施放,九撃皆未中。其君惟傷一從者,君以身障女,無慌張之色。警信傳播聞者皆發指,向晚百姓數千人聚于宮外叩君起居,并宣讀愛戴頌詞,禮拜日大教堂內唱贊美之詞,以謝天佑,君赴禮拜堂時,沿路百姓皆歡呼鼓舞,惟罪人則尚未就獲耳”。希臘國君英勇救女兒的事跡得到全國百姓的熱情擁戴和敬重,也使得當時的國內百姓得以了解本國以外的外國君主的形象。第 59 號摘錄于《國聞報》的《印度亂情》報道“:彼得保云:印度邊地自匪民叛亂以來,英軍討之,頗形棘手,近該匪取路波斯灣及阿富汗斯坦,向巴泯格母購買武器糧食,其勢愈熾,加之春季邊地尚寒,英軍討之,尤不易也。查英國現已動用軍費二百五十萬磅,將來欲平此匪,須加倍動用云”。印度匪民叛亂,使得英軍不得不動用更大的軍力、人力和財力去平息這場叛亂。國內百姓可以從中窺探到一些外國的戰況、外國百姓的生活狀況及其風俗民情等。
2.2.2新聞時事評論
新聞評論在轉載新聞報道中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質量方面更占優勢。包括對當時時局的評論,不僅有國內各大權威報紙的評論,還有各國權威媒體的評論報道。第 2 號轉載于《時務報》的《匯譯各報述膠事》報道“:為德人謀萬全之計,自當以久占膠州為第一策。
然德人此際運籌決策籌決要,亦頗費躊躇也。何則?德皇之意本欲籌添水師而通國之民無有樂。輸軍費者,故德皇又欲借端膠州開罪,各國以期用兵,如此則不如從前。卑斯麥當權之時,即其本國部民亦然。萬一時機不成,騎虎難下,豈不徒貽各國笑柄哉”?!稌r務報》對于當時發生的“膠州灣事件”是從德國的角度出發,它認為德國的境地是進退兩難,實質上則是關切國家領土安全。第 85 號刊登的評論文章:《論英國在東方商務情形》,由《國聞報》轉載于英國《字林西報》,文章認為,英國在華利潤已至豐厚,但擔心德、俄對其在華利益構成競爭和威脅:
“香港者,天下最盛港口之一也。我商借此為屯貨之地,然后發往中國沿岸各城,其有益于我英者非淺,此人所共知者也。彼德國人豈不欲在中國海面別立一等于香港之埠乎?”,鮮明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領土侵略和掠奪,西方列強瓜分中國領土之野心昭然若揭。
2.2.3自然科技新聞
自然科技新聞報道內容非常廣泛,介紹的自然科技知識豐富多彩,涵蓋著醫學、化學、物理、天文、農業、軍事、工業等方面。
在軍事方面,有美國人新近發明的能將巨型戰艦轟為齏粉的奇效炸藥,“如若載藥二三十磅,則鐵甲巨船亦可沖擊破碎”;有寓美古巴人(鳩八人)憤于西班牙對古巴的殖民統治,制造出裝有炸藥的氣球用來攻擊敵人,“用油絹制一大氣球,球內置炸彈,上置火油燈,貫滿極熱,空氣于球中,空氣之熱與火油燈相觸必燃”。
在天文方面,第 41 號轉載自德國《那別魯新聞紙》的《新月奇談》“:漢堡地方有某天文學家觀測天象云:于西歷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六月三十號當出新月一輪,遠逾舊月二倍,下界人均可目睹”。
在農業方面,有捕蝗蟲者從日本某報中譯出捕蝗蟲之法,并效仿之,從而得到廣泛傳播,“其法如有蝗,用牦牛痘之法,以針蘸少許漿刺蝗之背”,便可以將蝗蟲一網打盡,以此來保護農田。同時介紹法國開設的農林牧副漁和加工各種農產品的公立、私立農學堂;還有世界各地的養蠶情況等等。
在化學方面,報道偏重于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識。第 75 號轉載的《談鹽》一文指出,鹽在中國的用途主要是調和食品,西人經過科學考求鹽的用處十分廣泛,益處頗多,“一用鹽擦牙,可令牙肉堅實,牙齒潔白,并去口中穢氣”,“一摘下之花,以鹽水養之,其色鮮艷且能耐久”,“一腳跟軟弱,以鹽水和濃酒灑之”。
此外,飲用熱鹽水可助消化,鹽水可使聲音清亮,用鹽水擦頭皮或用鹽水洗頭能令毛發不落等二十多種日常用途。第82 號轉載的《乳冰》一文介紹北歐國家瑞典、挪威盛產牛奶,多不勝用,往往出口英國。因路途轉側費時,運至目的地易于變色,不復適口。人們終于發明一種加工儲藏方法,先將牛奶加熱至175℃,隨即降溫至-10℃制成乳冰,再裝入桶中密封。這樣處理之后,雖經長途販運也可使牛乳鮮美如初。
文末作者不禁感慨:“西法之利于養生,于此尤可見已”。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識大多利于養生,適用度高,使普通讀者很容易便產生了興趣,并效仿之。
2.2.4商務經濟新聞
商務經濟新聞包括:第一,中國各地的經濟動向。第 18 號轉載于《漢報》的《沙市設商務會》報道:
“前年駐沙市日本領事館內為商務起見,特設一室擺列日東所出水陸各種貨樣,不論內外人均得來館縱觀以擴見聞。至擺列之物,觀者或不解其來歷及用處者,館內人逐細向之詳解真良法也。自開辦以來,華商就館縱觀者,每日不下四五百人,近又自該國運到,各種新式貨樣分別擺列以資華人之快睹”,便于當時的中國的普通百姓了解各種水陸設備,開闊眼界。第 82 號摘錄于《漢報》的《米價跌落》,日前因大米來源少銷路寬而米市陡漲“,而今湘米到漢聚集成山,一律禁止出運,下游米商業已停辦”,所以米價又跌落回正常的價格“,四鄉貧民均欣欣然有喜色矣”。
第 88 號轉載于《國聞報》的《糧豆空乏》報道“:營地豆餅黃豆小豆等物,皆為日本商人購運,以致市上豆糧為之一空”。日本商人大量購滿豆類糧食,以致糧食短缺,報道末尾感嘆“:窮苦者將何以生活耶?”。第二,世界各地的經濟信息。第 58 號轉載于《大公報》的《鐵路沖毀》報道,俄國西北利亞地方因最近雨水過多,“諸河漫溢,該處鐵路工程受害匪淺,如由基他至奈耳,金斯克一帶新成之鐵路均被沖毀,聞修理此段鐵路必須二年始能竣工”,文章結尾做出以下推斷“:觀此可知,俄國全路工程恐六年尚未能告竣也”。
第 135 號“各國新聞”欄目,多半內容都與經濟有關:日本“米價日漸騰貴”;巴黎一家機器廠接到滿鐵80臺鐵路車輛的訂貨;德國報紙稱,德國打算在菲律賓和呂宋島取得一個??凇?,以為屯煤之所,可立海軍根本”等。
3 《湘報》轉載新聞之意義
3.1 促進了價值觀多元化,推動湖南近代化進程
《湘報》辦報之初刊登的《湘報館章程》確定了以“開風氣拓見聞為主”的辦報宗旨,也明確了傳播對象,“無論貴賤富士農工商皆可閱報”,所以在轉載新聞中盡量選用通俗淺顯、貼近民眾需求的新聞報道,而且報道對象涉及面廣,內容豐富。
其轉載的時事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文章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鮮明的政治特色。如第 2 號開始連載的《匯譯各報膠事》一文匯集國內外各家媒體的報道,包括:路透社、《時務報》《英國每日報》《香港每日報》《日本郵報》和《萬國地球報》等多家媒體。如前所提及到的《時務報》對“膠州灣事件”的報道:“萬一時機不成,騎虎難下,豈不徒貽各國笑柄哉”,從德國的角度出發,它認為德國的境地是進退兩難,表面看似為德國的利益考慮,實質上則是關切國家領土安全,愛國之情溢于言表?!队咳請蟆穭t是從英國本國的立場出發“,目前時局不必他求,但視德人能否在亞細亞洲進步耳”,分別對德、法和俄國各國當時時局判斷從而來爭取本國的最大利益?!断愀勖咳請蟆返南t來源于澳大利亞,報道了俄國對此事不予置理的態度:“俄國外部曾咨照俄國各新聞紙,凡論德占膠事不得有非之之語”。該系列報道充分體現出《湘報》尋求價值觀多元化,采“眾家之長”,而不只發“一家之言”的風格特色。民眾在接納這些新聞信息時,不致被報刊觀點所左右,得以獨立思考,進一步做出自己對時事的判斷和理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便能逐步推動湖南當地近代化進程,加快整個湖南社會的全面發展。
3.2 開闊了民眾的視野,拓寬了其知識面
《湘報》中轉載了大量的自然科技新聞,內容分門別類,異常豐富,而且很多自然科技內容都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偏于趣味性和實用性,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和吸納。如第 63 號轉載自《寰球報》的《清夢》一文中向人們傳授了驅逐蚊子的妙招,“又取渠里穢水一缸不放鉛,而放鉀氧錳氧移至日中,歷數時辰迄無影響,后該水經一月亦不見只蚊飛去”。因此化學師施耳得出以下科學論斷:“鉀氧錳氧投之水中,非獨可以殺蚊,并可澄一切不潔之質,每水千五百分用鉀氧錳氧一分,則可見效”。這些關于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的傳播,不僅有利于人們養生防病,提高生活質量,還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有利于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一點是,激發了民眾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引導了人們用正確的自然科學觀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開化了社會風氣,促進了湖南維新運動的開展
《湘報》轉載了大量的西方先進科技技術,先求自強,然后為變法維新提供強大的基礎,為當時的國人提供一份精神食糧,最終在“學戰”上高屋建瓴的指導“商戰”“兵戰”,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實質性的效果,以達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同時轉載的許多外國新聞和評論文章,解放了民眾的思想,更新了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對整個社會的風氣轉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湖南維新運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張志浩.譚嗣同與《湘報》[J].新聞研究資料,1980\\(3\\):145-149.
[2] 沈 毅《.湘報》經濟新聞報道研究[J].當代傳播,2010\\(6\\):117-119.
[3] 駱黃?!?湘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9.
[4] 魏金輝《.湘報》言論研究[D].湖南大學,2009.
[5] 編 者.湘報敘[N].湘報,1898,第 1 號:1.
[6] 李抱一.長沙報紙史略[J].長沙市新聞記者聯合會年刊,1933\\(1/2\\).
[7] 陳天華.論湖南官報之腐敗[M]//劉晴波,彭國興.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5.
[8] 沈 毅《.湘報》經濟新聞報道研究[J].當代傳播,2010(6):115-117.
[9] 編 者.德國抗議[N].湘報,1898,第 19 號:75.
[10] 編 者.中設領事[N].湘報,1898,第 33 號:131.
[11] 編 者.開放三港[N].湘報,1898,第 58 號:232.
[12] 編 者.路透電音[N].湘報,1898,第 22 號:174.
[13] 編 者.印度亂情[N].湘報,1898,第 59 號:236.
[14]編 者.匯譯各報述膠事[N].湘報,1898,第 2 號:6.
[15] 編 者.論英國在東方商務情形[N].湘報,1898,第 85 號:339.
[16] 編 者.攻船奇藥[N].湘報,1898,第 54 號:215.
[17]編 者.氣球勝敵[N].湘報,1898,第 54 號:216.
[18]編 者.新月奇談[N].湘報,1898,第 41 號:164.
[19]編 者.捕蝗妙法[N].湘報,1898,第 68 號:272.
[20] 編 者.談鹽[N].湘報,1898,第 75 號:300.
[21] 編 者.董志誠《.湘報》與科學技術的傳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22(1):106-110.
[22] 編 者.乳冰[N].湘報,1898,第 82 號:328.
[23] 編 者.沙市設商務會[N].湘報,1898,等 18 號:71.
[24]編 者.米價跌落[N].湘報,1898,第 82 號:327.
[25] 編 者.糧豆空乏[N].湘報,1898,第 88 號:352.
[26]編 者.鐵路沖毀[N].湘報,1898,第58號:232.
[27]編 者.德俄民數[N].湘報,1898,第135號:512.
[28] 編 者.匯譯各報述膠事[N].湘報,1898,第 2 號:6.
[29]編 者.匯譯各報述膠事[N].湘報,1898,第6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