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低俗化的實質就是為滿足受眾心理上的原始需求,提供暴力、黃色等低俗內容,從而獲得較高收視。新聞報道低俗化主要表現在:
\\(1\\)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有些媒體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僅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不惜無中生有,捏造一些離奇古怪,荒誕不經的假新聞。2013年3月,“一女子街頭喂老人吃飯的圖片“在網絡瘋傳。報道稱這名叫文芳的女子在下班途中遇到乞討的老人,便單膝下跪喂老人吃飯,此女子也因此被喻為“深圳最美90后”。然而經多方位調查這只是一場商業性的炒作,而這名叫“文芳”的女子也被炒作方以工作繁忙為由,音訊全無。\\(2\\)情色新聞泛濫成災。新聞報道變成了“性”聞報道,為博得讀者眼球以“性”為賣點,一都市類報紙的的標題是《打工妹被囚7年當性奴》、《貪官和他的情婦們》。這些標題一般字號比較大且置于醒目的位置。\\(3\\)過度炒作“八卦”新聞,窺探明星私生活。如2013年比較熱門的“王菲李亞鵬新疆辦理離婚”、“章撒戀”、“董潔與王大治婚外情”等報道,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追求標題亮眼,缺少該有的人文關懷。
\\(1\\)新聞報道低俗化是媒體走向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打破了新聞媒體幾十年來一貫的運作模式。從“財政包:Ju”到“媒體斷奶自主經營”,傳媒在制作成本飄升、財政補貼驟減的情況下被推像了市場。而新聞媒介也有原來的“黨和人們的喉舌”淪為“一個饑腸轆轆的商業企業”。很多媒體都認識到如果如果新聞報道的標題不醒目、消息的內容不夠震撼,便不會如期的得到受眾的注意力和認可。更有一些地方小報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有“炒新聞”、“買新聞”轉為“制造新聞”。
\\(2\\)缺乏統一的道德價值觀念的衡量與判斷。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必然導致一些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與新聞職業道德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并不完善。在政策方面并沒有對給道德價值觀念一把可以丈量的標尺,道德一旦沒有了約束力,自然也就沒有了底線。很多媒體都鉆了這一空子,在他們看來反正是“無法可依”,那就要不惜一切手段做到收視、效益的最大化。
\\(3\\)為了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各大媒體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選擇了一條捷徑:即為了迎合和滿足部分讀者的低級趣味,大量運用低俗的語言,色情的圖片。一些報紙、雜志、網站對這些涉及色情的事件進行放大性的報道宣傳。這并不是為了滿足受眾的休閑需求,而是對社會公德的挑戰。其中代表性的案例就是2008年的“艷照門”事件以及2013年的“李宗瑞迷奸案”。
\\(4\\)新聞報道低俗化的原因離不開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氣候。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是文化全球化,東西方文化在經歷相互沖擊的同時也必然漸漸的走向融合。傳媒領袖默多克說過“如果報紙的格調低一點,讀者就會多一點”。美國銷售量最大的黃色小型日報《紐約每日新聞》的創建人柏德遜曾說過他的報紙銷數“建立在女人的大腿上”。美國三大標致性的低俗新聞報道即《辛普森殺妻審訊案》、《克林頓總統的維聞案》以及《戴安娜王妃離婚案》,相較之同時期真正嚴肅的政治性事件則被忽略掉人們的視野中。新聞報道低俗化不僅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危害社會穩定,而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加強相關制度的建設,構建系統的監管體制,讓關于新聞報道的管理有法可依。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要想形成良好的秩序,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對不道德、不遵守相關制度者進行嚴厲懲罰;另一方面,對烙盡職守者予以激勵,這樣將法律制裁和道德勸導相結合則是最有效的方法。
\\(2\\)介媒工作人員應增強自身素質和職業技能。對于災難性新聞的報道應堅持還原事件的真相,用客觀理智的方法報道,讓群眾及時準確的了解到災難發生后的死傷情況、財產損失、救濟情況等一系列問題。而不是為了為了博得讀者“眼球”,用獵奇、渲染無度的方法進行報道。
媒介工作人員應提高自己對信息的篩選能力,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僅僅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而對一些與主事件無關的花邊新聞進行大肆報道,棍淆視聽。同時應該科學的把握輿論導向,在新聞報道中應融入科學和理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無論何時把弘揚時代主旋律放在第一位,釋放正能量。
\\(3\\)培養受眾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受眾對信息的消化力和理解力。那就是要讓受眾成為媒介信息的駕馭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讓讀者了解到信息的采集、篩選、制作的基本過程和原則,從而使受眾主動自覺的傳播健康積極的新聞信息,有效的提高了傳播的質量。建立媒介與受眾的信息交流平臺,提高受眾對信息的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培養具有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的優質公民,當一些心懷不軌的新聞傳播者發現沒有了市場,便會自動轉換陣地。
大眾傳媒作為黨的喉舌、人民的耳目,應該是先進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是良好社會秩序的守望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指出:“當人們對文化的選擇出現多樣化,對一些事物無法清晰的判斷時,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做出健康向上的指導,以培養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質。新聞報道不應該走低俗化路線,相反要大力傳播先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參考文獻:
\\(1\\)單丹:中國新時期新聞傳媒低俗化問題研究,碩士論文,2007
\\(2\\)毛私,傅一卿:以“黃色新聞”為鑒看我國報紙新聞誤樂化傾向,\\(J\\) ,《新聞世界》,201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