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賞石文化之變遷
石何以吸引人? 《云林石譜》言: “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闭^“人乃天地之靈,石為天地之本,靈本與固,則通神,其樂無窮”,賞石玩石自然亦是怡情享樂的最佳途徑,賞石風氣的興起勢必是自上而下的過程,故賞石的風氣從文人士大夫階層流行開來,到了宋代,尤其得到社會精英乃至統治者的支持和推廣,更是一時風靡。以石養心,以石修身,以石悟道,讓集天地自然靈氣于一體的奇石多了一層通靈與韻致。
北宋文人的詩詞作品中不乏對奇石的描寫,如北宋詩人蘇軾的《雪浪石》中“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盡顯雪浪石之磅礴氣勢。歐陽修除縱情于山水之間,家中也收藏了許多珍貴罕見的石硯、石屏等古玩珍物,其在《中秋不見月問客》中寫道: “試問玉蟾寒皎皎,何如銀燭亂熒熒。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弊掷镄虚g都是賞石之無窮樂趣。米芾的《研山銘》書道: “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云。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笔畾鈩?、變化、色彩淋漓盡顯。
北宋統治者的重文輕武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文人們遠離山水,奇石便成了他們溝通自然、探索神秘力量的通道,這一時期賞石風氣的流行多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石養心,以石入道,以石感懷天地。北宋中后期統治集團奢靡腐朽,多沉迷于享樂,朝中文人士大夫效忠之路被阻,于是多轉懷寄情于山水之間,賞石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著名賞石家丁文父先生在《中國古代賞石》一書中通過唐代詩人的作品總結出唐代詩人在石中寄托了深厚的山岳情結,“石對山的關系是如此之緊密,概括和象征是如此之強烈,以致異化隨之發生: 石可以取代山,而真的高山大岳倒不必親臨游歷了”.而到了宋代,在繼承了唐代賞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經濟繁榮和知識發達的背景下,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宋代藝術享受階層日益追求藝術的精致和秀美”,象征意味更濃,藝術造詣更為高深。尤其是在戰亂時期,石所被賦予的品格倒成了文人逃避世事、慰藉心靈的寄托。賞石文化在宋代走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更加多元,更加細致,內涵也更為豐富,上升到了哲學層面。賞石理論的產生更是讓賞石文化獨樹一幟。蘇軾的“石文而丑”,米芾總結并由后人完善的“瘦、皺、漏、透”的賞石四字要訣至今還對賞石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宋代賞石文化興盛之因
任何文化藝術的興盛都離不開它所生長的土壤。宋代賞石文化的異軍突起離不開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
首先,宋代賞石文化的繁榮與唐宋變革時期沿襲下來的小國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態有關。五代十國時期,各種勢力盤踞一方,各為其利,缺乏具有大一統目標和心理的時勢英雄。小國寡民的統治形態造就了君主們普遍小富即安的獨裁統治心理?!芭c漢唐時代的開疆拓土、雄魂大氣相比,兩宋偏安一隅的狀態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變小,文化的眼界卻有極大的轉變,對儒、釋、道及其他各種文化藝術的研究更加精微細膩、縱深悠遠”.在本質上,宋代后繼統治者的心理與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一隅的小富即安的君主心理有不少相似點。在腐敗奢靡的政治統治下享樂主義盛行,而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主流精英的支持。宋代賞石文化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階層,這與特殊社會背景下的文人心理有很深的聯系。宋代統治者重文輕武,無疑給文學藝術的繁榮培植了豐厚的土壤。當時的文人政客在官場失意,便產生了逃避世俗的念頭,既在官位,又欲歸隱,而奇石便成了他們與自然對話的橋梁,因此,大則建園,小則置案頭,以奇石窺天地,以期實現餐云臥石、枕石漱流的人生樂趣。宋代賞石偏重于“文人石”,賞石名家梁志偉先生認為這種“文人石”亦可稱為“觀賞石”,即融入了觀者觀念、思想的觀賞石?!伴_宋代賞石風氣之先的是南唐的李煜后主,他即位時已是宋太祖稱帝的第三年。宋朝是古代賞石的黃金時代,由于‘程朱理學’的盛行,士大夫們追求內省型的文化,與奇石孤寂對話,符合他們的心境。宋代的奇石更屬于‘觀念石’性質的奇石,士大夫們把政治抱負、人生情懷、仕途感慨都隱匿于賞石中”.因此,賞石文化興盛于宋代既有先天的歷史傳統,亦有后天的社會需求,其興也是必然?!皟伤纬幸u了南唐文化,文房清玩成為文人珍藏必備之物,鑒賞之風臻于極盛,蘇軾、米芾等文人均精于此道,發展成專門學問”.
再者,經濟的發展和富民階層的崛起。宋代賞石文化更加世俗化,賞石主體除了上層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不乏經濟富余的富民階層。富民階層是在宋代經濟政策寬松、經濟實力增強的背景下壯大起來的,他們擁有財富,卻無任何特權。因此,依靠自身力量興起的富民階層維持其家道不敗的根基就在于財富和文化教育。因此,富民階層的崛起對文化藝術的需求無疑是推動宋代賞石文化興盛的原因之一。宋代賞石文化向世俗化、平民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與富民社會造就的“地方精英”、“士紳社會”有很大關系。
三、拾古擢今
在宋代賞石文化達到了一個黃金時期,米芾、蘇軾等人創造的鑒石法也讓賞石文化獨樹一幟,蔚然成風。尤其是米芾的四字鑒石法一直流傳千年,直到現在仍對奇石鑒賞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米芾的鑒賞方法只是針對宋代名石,如太湖石、靈璧石、英石等石種,當時亦有其他石種,因而評判標準不能以一概全。因此,古法賞石,可追溯,可借鑒,但不可作為恒定標準。古今要通變。
時至今日,大量新石種的發現和美學藝術的發展使當代石種需置于諸多不同的評判標準下來鑒賞。從“瘦、皺、漏、透”到“形、質、色、紋”的轉變,表明鑒賞方法由內涵欣賞更多地轉為外形評判,鑒賞范圍也更加寬泛。然而,“當奇石變成藝術品,藝術品進入市場,經濟與文化的矛盾必然凸顯”.“原來高雅的賞石文化已經被異化,被世俗化,被商業化。古今賞石文化之差異越來越大,古今賞石美學之沖撞越來越強烈”.賞石文化的精神內涵該如何保存成了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古人賞石,把石當友、當偶像、當自己,心中有所敬畏,自身的經歷和心境便寄托在對奇石的觀感中,因而,奇石欣賞也更加理想化、哲學化,使人回味無窮。這是今人所不及的賞石體驗,也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追溯賞石文化之源,探究其黃金時代盛況,解構“石”之意象,能讓人理解賞石的文化精髓。中國古代的賞石文化“透映出東方賞石文化特有的奧妙、神秘。賞石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連在一起,賞石與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連在一起,賞石與仕途的體驗、與抵御大自然風雨侵襲的心境連在一起”,體味宋代賞石文化獨樹一幟的魅力,重拾古人賞石之精髓,有利于當代奇石從市場經濟背景下過度商品化、炒作化的浮躁環境中靜心降塵,回歸其本來趣味,以期達到古意出新章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杜綰,寇甲,孫林。 云林石譜[M]. 北京: 中華書局,2012.
[2]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 全宋詞[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丁文父。 中國古代賞石[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梁志偉。 賞石密碼[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5]文甡。 中國觀賞石收藏鑒賞全集[M].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
[6]林文勛。 唐宋社會變革論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