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近年來,隨著化石能源的短缺及農業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1].我國作為世界的農業大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具有較大的新型能源化開發潛力。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物,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具有來源廣、污染小、熱值含量高等顯著優勢,曾是我國農村主要的牲畜飼料和生活燃料。由于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改變,秸稈的利用受到收集方式、利用技術和運輸成本的限制,目前主要采用田間焚燒和廢棄的方式處理過剩的秸稈,導致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存在火災和交通事故隱患,同時破壞土壤抗旱保濕能力。秸稈綜合利用率低( 約為33:) ,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商品化,可以緩解農村能源、飼料、肥料、工業原料和基料的供應壓力,有利于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概況
1. 1秸稈產量的計算
秸稈是農作物收獲后的作物殘留,含有大量的礦質元素、纖維素、木質素及蛋白質等可被利用的成分,是一種可供開發利用的再生生物質資源。我國秸稈資源豐富,2013年中國農作物秸稈的總量約有7億t,約占世界秸稈總量的19:,位居世界第一[2].
秸稈的產量與當年的作物品種、作物產出和氣候條件相關,一般可采用谷草比法、農作物副產品比重法和農作物經濟系數法進行估算。各地農作物的產量與其秸稈資源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相關系數為0. 88) ,谷草比可在《農業技術經濟手冊》中查閱[3],因此谷草比法最簡單應用也最為廣泛,其估測公式為
其中,S為當年秸稈資源總量;Si為某農作物年產量;Xi為某農作的谷草比。
1. 2我國秸稈資源的分布
我國農作物秸稈具有產量大、種類多和分布廣的特點。糧食作物秸稈是我國主要的秸稈類型,稻草、玉米秸和麥秸是產量最高、分布最廣的三大作物秸稈,約占秸稈資源總量的2 /3[4].油菜籽和棉花是秸稈可規?;玫闹饕洕魑?。
由于區域種植方式、氣候條件、耕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秸稈資源存在地域性,呈現顯著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整體上看,我國東北部地區秸稈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西南部地區比較貧乏[5].按照各地人均秸稈資源占有量與全國平均水平(246kg /人) 的對比結果,可將我國分為資源豐富區( 東北區、蒙新區、華北區)、資源一般區( 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 和資源匱乏區( 華南區、黃土高原區、青藏區) ,整體呈現北高南低的分布特點,如圖1所示。按照各地區秸稈可能源化利用資源量與全國平均水平(1. 92t /hm2) 的對比結果,將我國分為分布集中區( 東北區)、分布一般區( 蒙新區、華北區、西南區、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 和分散區( 黃土高原區、青藏區) ,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分布特點,如圖2所示[6].
2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利用現狀
2. 1秸稈能源化
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一半的產物貯存在秸稈中,秸稈中富含大量的碳、氫、氧等養分,但N、S含量低,因而秸稈具有發熱量高( 熱能大約相當于標準煤的1 /2) ,有害氣體排放少的特點[7 - 8],所以秸稈可作為一種優質的生物質原料進行能源化利用,進而降低對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根據秸稈轉化利用技術的不同,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可以分為直燃供熱( 直接燃燒、固化成型后燃燒和混燃發電)、氣化( 生物質燃氣、沼氣) 和液化( 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三類。
2. 1. 1直燃供熱
直燃供熱即將秸稈直接燃燒獲取熱量,可以分為傳統方式和現代方式兩種。將田間收獲的秸稈直接燃燒以滿足農村炊事取暖的要求。是一種相對傳統落后的能源利用形式,秸稈利用率低,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差。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環保意識也在不斷提高,目前農戶主要應用安全、衛生、方便的各類燃氣進行供熱,采用傳統方式提供熱量的農作物秸稈用量在逐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