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文化內涵于形式中的特點
亳州基于獨特的地域性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亳州新剪紙藝術獨特的圖像形式。亳州地處我國南北文化交匯之地,是集南北思潮的集聚地,同時也是“道家文化”與“亳文化”的發源地。亳州新剪紙藝術注重作品的自然特性,以順其自然為根本,兼顧題材與圖像取自于現實生活,但又高于現實生活的本質。強調到自然中去發現美,在剪紙藝術中去表現美的觀念。剪紙中的圖像大多來自自然,經藝術的再創造,使圖像的寓意具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讓作品不僅具有審美的功能,同時又使作品具備了一定思想性。
亳州新剪紙在圖像方面繼承了傳統“民間剪紙”的圖像形式,并在此基礎上吸收繪畫因素,形成其獨特的剪紙藝術圖像特點。亳州新剪紙在圖像的構成上強調:構圖豐滿與圖像求全之美;注重圖像的添加與裝飾之美;注重平面圖形的變化之美;注重圖像空間因素與表現,融繪畫于剪紙藝術之中的特點。講究點、線、面的結合,突出裝飾的趣味性,融我國南北剪紙構圖特點為一體,凸顯出畫面的節奏與韻律與畫面的構成之意。依據亳州新剪紙作品圖像特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從中梳理概括出亳州新剪紙圖像藝術風格。
二、圖像與主題相統一的形式
新剪紙在圖像的組織上,講究圖像與主題的密切關系,促使作品含有特定的寓意或以傳遞某種信息或以審美為原則來組織圖像。圖像之間往往采用并置排列、圖像的遮擋、圖像的反復排列來組織。在圖像的安排上,講究圖像的對比關系、圖像的呼應關系、圖像的前后關系與上下關系的組合。
在圖像的構成上,注重圖像的黑、白布局與變化之意,講究點、線、面的組合關系。圖像本身造型,則依據事物的形狀進行大膽的取舍,使圖像脫離寫實性賦予意向性于圖像之中,使圖像本身較為鮮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地方文化特色。新剪紙在圖像的組織形式上,較多采用幾何形來體現,常見的有:圓形、橢圓形、方形、“T”字形、適合形、對稱式與自由式等形式來組織圖像。隨著亳州剪紙家對圖像表現的不斷探索,亳州新剪紙在圖像組織形式上將不斷涌現新的組織形式。
三、亳州新剪紙圖像特點分析
(一)圖像求全與突出主題特點
“完整即善和美”,這是亳州剪紙藝術家經過長期不斷地探索對圖像總結的經驗。亳州新剪紙,忌諱殘缺不全,講究圓滿、完整,喜歡營造圓圓滿滿的、歡歡喜喜的氣氛。因此亳州剪紙作品的畫面在圖像上,追求完美,滿滿當當、殷殷實實,不留空白,不創作局部圖像,形成圖像求全的特點。
主題突出是亳州新剪紙圖像的又一特點,常把主題圖像安排在作品的主要位置,其他圖像則安排在左右或上下的位置,一般作為烘托氣氛和使作品趨于完整的作用,主題圖像則依據形象的重要性和社會地位及作品的內容來確定,一般呈“S”形、“三角形”或“水平排列、垂直排列”等方式。主題圖像較大,其他圖像較小,使畫面主題突出。各種圖像的安排不拘泥于現實,而帶有一種主次分明的主題式的寫照。
(二)圖像添加特點
亳州新剪紙圖像添加,一般有兩種形式的添加,一是;“裝飾性添加”,二是、“寓意性添加”。
“裝飾性添加”則在圖像本身加以美化,起著裝飾的效果,使圖像層次豐富、更加生動,形成視覺形象的美感。裝飾紋樣大多采用以曲線、螺紋線、月牙形、鋸齒形與圓形等來美化圖像。在技法上,圖像使用陰刻、裝飾紋樣則使用陽刻的手法,剪紙作品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裝飾紋樣并無意義。
“寓意性添加”,則依據圖像本身固有的特性與含義,一方面是為了美化,另一方面是為進一步加深圖像的內涵。在添加的圖像中多以各種動物、植物、飛禽走獸等進行添加,反映了亳州剪紙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祝福。在作品《?!分?,“?!钡膱D像使用中國傳統書法的字體來造型,在表現技法上,運用陰刻的手法,刻出福的形象,圖像概括洗練。添加圖像則使用陽刻的手法,刻工細膩、細致入微,線條細如發絲,作品形成粗獷與細膩的對比,陰與陽的對比,實于虛的對比,在對比中產生美。在“?!弊值淖蟀氩垦a一旁,點的圖像添加桃子的圖像,寓意“長壽“之意,同時又添加了”桃花“的圖像。在福字的右半部,上方添加“燕子”的圖像,寓意春天,在下方添加“亳州三花”的圖像與谷物的形象。作品總體寓意,在春天“?!彪S春走進千家萬戶,祈禱新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生活在“?!敝?。
(三)平面性特點
1. 對稱式圖像
對稱是剪紙最初表現美的形式之一,對稱一般分為左右對稱與完全對稱。亳州新剪紙在圖像上也采用對稱的手法從事剪紙藝術創作,同時亳州新剪紙在對稱中求變化。亳州剪紙家王炳華曾說;“對稱是基礎、變化是根本”,道出了亳州剪紙在對稱中求變化之意。亳州新剪紙注重線條的粗細變化、線條的方向變化與圖像大小變化,力求在統一中產生變化之美。作品《勺花》中,勺花的莖采用陽刻的手法來表現,莖部由下至上逐步變細,形成均勻變化。勺花的葉以線條的形式來表達,葉子的方向與走勢發生變化。中間部分的花瓣,不僅方向不同而且花瓣由大到小產生變化,使作品《勺花》在對稱中產生變化之美。
2.適合式圖像
亳州新剪紙在適合式圖像的處理上,突破了傳統的適合式圖像處理樣式,在傳統基礎上不斷思索,求得新圖像表現式樣。在適合式圖像的處理上,使用“圖像突破法”與“吸收法”,以求得創新。
“圖像突破法”,是指圖像某些部分越出適合形狀,使觀賞者得到視覺的享受,打破了傳統的呆板、僵硬的適合圖像的樣式。賦予適合式圖像新的樣式,豐富了適合式圖像的表現形式?!拔辗ā笔侵冈诩艏堊髌分?,以剪紙的獨特語言形式與繪畫的某種表現因素相結合,形成新的剪紙圖像形式。亳州新剪紙常常采用剪紙藝術與中國畫相結合的方法,作品中在構圖上借鑒中國畫的形式,圖像上借鑒中國畫中工筆畫的處理手法,融詩、書、畫、印于剪紙作品之中,這又是亳州新剪紙在適合式圖像表現上的又一突出特點。作品《桃花燕歸圖》,圖像中燕子的圖像表現結合中國畫中工筆畫來體現,桃花圖像也是使用此法。技法上使用剪紙中的陰刻與陽刻相結合的手法來體現,作品的布局按傳統中國畫的傳統形式來布局,畫面中出現詩、書、畫、印等中國畫的元素。作品呈橢圓形狀,但桃花的花與葉部分突出與橢圓形之外,使作品規整且富于豐富的變化。
3. 自由式圖像
亳州新剪紙在自由式圖像處理上,特別注意穩定的因素,穩定能給觀賞者以均衡之感。亳州新剪紙使用視覺均衡,來組織畫面圖像的,力求視覺的重量均衡。常把圖像安排在畫面的左右兩側,兩側的圖像在處理上,注重圖像的大小、方向與高低變化,左右圖像的數量一般為 1:2 或 2:3 的圖像數量關系,左右圖像或疏或密且圖像之間的距離不等,形成圖像的變化之意。作品《高樁饃》,在自由式圖像處理上,就是運用此方法構建圖像的。畫面從中間部分圖像是放置高樁饃的器皿而展開,左側圖像為一老者單獨形象,右側為一位小姑娘與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狗,組成右側的圖像,形成 1:2 的圖像數量關系。左側的老者側面、坐姿出現,右側的小姑娘則正面、站立,小狗以臥姿呈現。在技法上,左側圖像,刻工簡練、概括較為凝重,右側圖像刻工細膩、工整,較好地運用自由式圖像的處理手法,作品達到了穩定與均衡,同時在穩定中又產生了豐富的變化。
黑白圖像布局的穩定,又是亳州新剪紙在處理自由式圖像上的另一個特點。亳州新剪紙特別注重黑白圖像的布局,常把黑白圖像進行:下黑上白、右黑左白或右白左黑來布局,有時黑白錯落搭配,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畫面中黑與黑、白與白形成呼應的關系,黑、白圖像在形狀、大小、方向產生不同,讓畫面中的黑白圖像,在布局中達到均衡與穩定。作品《二月二理龍須》,畫面以一位側面、坐姿狀的小男孩而展開的,右側為三個圖像,左側有兩個圖像,圖像形成 3:2 的圖像數量關系。在黑白布局上,上白、下黑,上部圖像白中有黑,下部圖像黑中有白,黑與白圖像有形狀、大小和方向的變化,左右兩側黑白圖像布局構成均衡與穩定。圖像的高低變化使作品透露出強烈的節奏感與韻律之美。
(四)空間特點
1. 圖像的遮擋與空間
遮擋是構成空間關系的首要因素。亳州民間剪紙采用并置排列的方式,安排圖像,作品呈現二維的平面性特征。亳州新剪紙在二維性的紙張上,常常使用遮擋的方法安排圖像,圖像的遮擋形成下遮擋上或前遮擋后,同一幅畫面,往往兩種遮擋方法同時出現,則出現了空間關系。作品《喜迎十八大》,下方的花卉圖像遮擋上方的人物圖像,前排的人物圖像遮擋后排的人物圖像,作品上方的花卉圖像遮擋畫面中央的部分國徽圖像,讓畫面構成了空間關系,進一步加深作品的歡慶與喜悅的氛圍。
2. 圖像的透視與空間
遮擋能使圖像作品出現空間關系,這是剪紙家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出的結論。同時經過剪紙家們不斷思考與探索,把繪畫中的透視因素融入剪紙的創作之中,形成新的表現圖像空間關系的方法,即“一視點法”與“多視點法”?!耙灰朁c法”的圖像處理方法,取自于繪畫中焦點透視的“近大遠小”的規律,將其融入剪紙圖像之中,使圖像與圖像之間出現空間關系。作品《莊子》,前景中的莊子圖像較為高大,一方面是突出莊子的形象與莊子的思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則形成“近大”的效果。中景與遠景的莊子祠建筑圖像則低于莊子的圖像,從而形成“遠小”的現象。前景的圖像與中景、遠景圖像自然形成“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作品便呈現出空間關系。
“多視點法”是中國畫常采用的手法。亳州新剪紙在圖像的處理上借鑒此法,作品呈現空間關系,使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亳州新剪紙將多個不同視點的圖像,融入在一個平面之中。圖像中,有平視圖像、俯視圖像、仰視圖像與焦點透視圖像,這樣就構成了“多視點法”。作品《五禽戲》,從作品的地面圖像處理上不難看出就是使用此方法,地面中央部分采用了嚴格的焦點透視法,視點在畫面的中央部位,左右部分也使用了焦點透視法,但視點在左右兩側,在地面圖像上就出現三個視點。運動中的人物圖像,有平視、仰視和俯視,左側露出部分建筑圖像,則采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界畫”來表現,中央的建筑圖像采用平視的手法,右側的建筑圖像是側視手法,使作品出現多個視點,構成了“高、深、遠”的空間關系,更進一步體現出《五禽戲》具有悠久、深遠的歷史淵源。
四、結語與展望
亳州新剪紙傳承了亳州民間剪紙在圖像上的處理手法,并在此基礎之上,吸收繪畫的因素,賦予新剪紙的圖像處理之中,形成了亳州地區剪紙藝術獨特的圖像處理特點,引起了我國剪紙界的高度關注,深受廣大海內外人士的贊譽。隨著我國文化藝術的不斷繁榮,亳州新剪紙已成為亳州地區文化主打產品。亳州新剪紙以弘揚亳州文化為基礎,不論表現形式、題材和表現技法怎樣變化,都要保持著亳州獨特的文化特色,讓亳州新剪紙在文化的春天里綻放。
參考文獻:
[1]安徽美術叢刊編輯部.亳州剪紙[M].合肥:安徽美術叢刊編輯部出版社,1982.
[2]潘魯生,苗紅磊.剪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傅作仁,朱一.中國剪紙藝術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4] 張麗華 ,創作與構圖 [M]. 北京 :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