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技術在正式應用之前,都需要對其適宜性進行評價,以此保證水土保持技術得到最科學合理的應用。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方法比較多,但是就目前現狀來講,我國的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水平比較低,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理論基礎缺乏,未有真實可行的方法等,這導致水土保持技術在應用時,難以得到合理的優化配置,造成資源的浪費,由此可見,有關專家還應該著重對其適應性評價進行深入的研究。
1 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水土保持技術懂得適宜性評價,對該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所應用的適宜性評價方法卻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
1.1 理論基礎研究比較少
目前,我國對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主要集中在技術的采納率、保存率等方面,這些實際上都是比較基礎的評價,并未真正的涉及到適宜性的問題。目前,我國有關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的理論文獻非常少,其理論基礎還未健全,這使得水土保持技術無法依照正常程序使用,同時在使用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阻礙,因此影響了技術應用的效果。
1.2 實施方法無法貫徹執行
現階段,我國還未有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對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進行評價,這是目前水土保持技術應用所遇到的最大問題。首先,沒有明確的評價方法。目前我國所應用的水土保持技術,還為形成一種統一的適宜性評價方法,因此這導致適宜性評價時,比較混亂;其次,評價機制不夠完善,標準不健全,這使得評價結果無法保證準確;最后,適宜性評價具體選擇哪種評價方法需要與當時當地的情況而定,但是實際生活中,評價人員卻沒有考慮這一問題,經常是不分場地、不分時間對應用的水土保持技術進行評價,這使得水土保持技術難以達到達到適宜性評價標準,也會影響水土保持技術應用體系的建設。
1.3 優化配置不夠合理
目前,我國有關水土保持技術的優化配置研究少之又少,但是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水土保持專家可以人事到優化配置的重要性,正對其加以研究?,F階段,水土保持技術的應用對水土資源所帶來的影響的研究更加深入,與之相比,水土保持優化配置則顯得十分遜色。我國在水土保持配置模式、動態性配置中都未形成體系。所以,有關人員應該轉移研究目標,將優化配置研究納入到研究體系中。
2 提高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水平的對策
通過上文的闡釋,相信讀者對我國現有的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現狀有所了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使得水土保持技術能夠真正的發揮出水土保持的功能,筆者認為應該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2.1 注重理論基礎的研究
理論基礎能夠指導水土保持技術的應用,對水土保持技術發揮出切實有效的作用,具有積極的作用。所謂的基礎理論主要指的是各區域實際的自然及社會條件以及相應的其響應規律,內容涉及土壤、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等自然條件所體現出的適宜性,還包括各區域內部經濟發展條件以及人文風俗條件所體現出的允許性等。
通過對這一系列情況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的合理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重點確定評價指標的切實性、指標體系建立的科學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合理性等。最后再根據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過程中確定的適宜性原理、規律及方法,并針對特殊的區域配置合理、優化的配置,從而確保選擇的配置模式更為合理和優秀。
2.2 建立合理的措施評價體系
對于水土保持措施而言,在評價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就水土保持措施所創造出的效益來說,應通過一套完整、專業化的指標,重點針對其所產生的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就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來說,除了要注重對其所產生效益進行評價外,也應該加強對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所體現出的響應特征的評價。
基于此便可知,僅建立單一化的評價體系、制定單層面的評價指標是不合理的,而是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多套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分析,筆者認為水土保持措施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應分為如下兩個部分。一,針對自然及社會環境所指定的相關措施以及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為自然及社會環境所發揮的作用,簡而言之這便是所謂的"求與供評價體系".二,在實施水土保持措施之后,其在自然及社會環境層面上所體現的響應特征以及人們所反映出的響應結果,這便是所謂的"產與望評價體系".需要加強注意的是,這兩種評價體系均會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指標進行合理的增減,從而確保構成的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切實可行。
2.3 合理優化措施的相關配置
對措施配置的優化而言,應在通過對措施適宜性評價理論的合理了解和分析,在遵循評價指標最優的原則上,合理量化各區域內的相關措施配置,以促使數字化地理信息的形成,并通過實施措施中自然環境以及社會條件適宜性的數字化,在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綜合性選擇區域內的優化配置模式。
3 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對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進行研究十分重要。這主要是因為適宜性評價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水土保持技術的應用效果。有關人員在對其進行適宜性評價時,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當時的情況,尤其是要注重對評價方案進行分析,只有如此,才能選擇出性價比做好的評價方法。
不能否認的是,我國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還有很多問題,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家投入的加大,我國的水土保持技術的適宜性評價會取得突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孫翠玲 , 王春光 , 王巖茹 . 金河灣濕地恢復工程水土保持技術應用與研究 [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08(8)。
[2] 張傳珂 . 多目標決策灰色投影法在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中的應用 [J]. 中國農學通報 ,2013(11)。
[3] 鄔岳陽 , 嚴力蛟 , 樊吉 , 蔡喨喨 , 盧立峰 , 戴剛 . 植物籬對紅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應及其機理研究 [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2(6)。
[4] 王兵 , 張光輝 , 劉國彬 , 楊勤科 , 楊艷芬 . 黃土高原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效應評價 [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