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雕塑課程在公共藝術專業占有著重要地位。室外空間存在的環境雕塑能給空間帶來文化承載、提升文化品位、活躍氛圍、提高空間的認知度等一系列作用。傳統的環境雕塑在公共藝術的前提下煥發了新的生機,造型與設計在空間中匯合,在空間中兼具著造型與設計兩項功能,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課題、答辯、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學習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公共藝術對環境雕塑及課程的要求
公共藝術的引入往往都與城市綁定在一起,現代設計要求公共藝術有著很強的觀念屬性,而不是樣式屬性。這就給公共藝術造就了一個包容、創新、承載的基本內涵,當藝術與設計遭遇了公共性問題一切變得文化意味更強,傳播意味濃厚。
(一)公共藝術是一種思維方式
當公共藝術成為一個名詞出現在學界的時候就引起了廣泛思考,眾多專業領域的學者都用自己視角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眾的參與性、創新性等理論層面,但是很多人都會用傳統的思維去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公共藝術到底是什么?具體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觀念性的思維,通俗說它的表現形式涵蓋了多種傳統的表現方式,只不過是賦予了這些傳統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維,因此公共藝術實際就是一種思維方式。
(二)公共藝術是承載地域文化的高級文化形式
環境雕塑要成為公共藝術的樣式之一,就必須在設計過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與內容都必須有著較強的文化傳播性。這就要求在環境雕塑課程教學中要有廣泛的社會調查和設計要素的嚴謹結合才能夠滿足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各類資料,有著整理分析、精確定位、設計創新、文化承載、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進行設計。
(三)公共藝術明顯縮短大眾參與藝術的距離感
大眾的參與性是公共藝術出現的一個較強的特征,有人也說公共藝術是將藝術還原給了大眾,將大師帶到平民中的一個過程。這就要求每件公共藝術作品都要縮短與大眾的距離,讓大眾都能參與進來。環境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形式之一,多數會出現的公園、廣場、綠地等公共空間中,有著天然的親切感。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環境雕塑多材質,多表現形式因素進行設計。要求學生能夠思維面寬、創新性強。教學中應當不斷啟發和討論,必須師生在平等的思維下、民主的環境里共同面對課題。
(四)公共藝術強化設計創新性
公共藝術強調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強化設計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公共藝術作為環境設計的前沿,更強調有承載的創新設計。這就要求課堂過程中要有爭論,要有民主,要有頭腦風暴。環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藝術就必須按照公共藝術的觀念性思維去不斷完善自己,教學過程也應當不斷適應這些新的要求去改變課堂的狀況來培養人才。
二、公共藝術專業下環境雕塑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課堂教學“課題”制更新題目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課題”,這就是選題,它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課堂基本理論知識講授結束后,讓“課題”研究成為學生在這段時間的主要內容,而這樣“課題”的選擇應當是教研室教師研究的結果,通常采用社會上公開的、未過期的設計大賽征稿。這種題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夠代表當時社會最前沿的東西,學生往往對這樣的題目具有濃厚的興趣?!罢n題”的引入將第一時間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渴望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第一時間有所指向地用到實際設計中去,有著相當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實例讓空洞的教學具體化,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成為一起解決問題的伙伴、學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民主氣氛,有利于更多的設計創新思想參與。這樣的社會征稿往往帶有明確的時間要求,將課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設計中。征稿往往有獎金、證書等獎勵性的刺激更能給學生帶來興趣,激發設計熱情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課堂討論“答辯”制激發創造力,同時采用民主教學
當課題明確后迅速地展開設計,按照設計的程序與方法,感知-調查-初步-深化等過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條件下進行。在“感知”題目過程中要查找相關一手資料,掌握被設計題目更多的設計背景資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設計素材。安排每名學生將收集到的設計素材條理分析清晰,做成PPT進行答辯式的講解,最后將幾個將要采用的設計點或設計方向做詳細說明。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能提問,都是答辯評委,在這樣交互中不斷深入設計想法,就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這樣的“答辯”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創造力,也在民主的氣氛中完成了設計“頭腦風暴”,為設計大方向的定位確立牢靠的基礎。在初步設計到深化設計過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辯”與“討論”式的方法,但這里面交流的內容也隨之改變,在感知過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會出現大問題的時候,初步設計與深化設計中的具體細節問題與技術問題細節成為了討論的主要方面,這是一個藝術、技術互相融合過程,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以答辯的形式開始,最終以討論的形式結束。這是我們課堂中少有的學習積極性,取長補短、教學相長的目的實現在這樣的教學氛圍里面。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動員全班學生的思維熱情,課堂就能夠迅速活躍起來,從以往的單獨靠教師去啟發轉變成,互相啟發,被動思維變成主動思維。
(三)成果標準“投稿”制,校內外互動學習
當設計成果在這樣一輪大討論、大風暴的教學中誕生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年輕設計師成熟的方案。推舉出幾個最優秀的設計方案,按照“課題”要求的時間、文字和板式的要求進行投稿。在這樣的設計過程最后,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參與這樣實際題目設計全過程,收獲將不僅僅是一些空洞的理論知識。在投稿后還有一個大賽后續的學習過程,組委會往往要公布獲獎方案,投稿設計無論是否中標,學生都能在中標方案中找到課堂中前幾個階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準確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質的表現,等等,這種再學習的過程學生們學到的東西就更為豐富,是一個分析差距,再次獲得動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標將在學生中產生巨大的榜樣作用,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也能為學校贏得社會的尊重。
通過這樣三段式自主學習的過程,完全能夠適應公共藝術專業的需要,將環境雕塑這一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與公共藝術在一個融合的平臺上找到交集,這樣的手段激發學生潛能,提升了教學質量。
三、總結
公共藝術專業近些年來不斷成長壯大,因為具有著很強的觀念性,表現手段的多種多樣,讓很多的課程都和它發生了廣泛的交集。環境雕塑遇到公共藝術可以說是在環境雕塑表現的外延上擴展了很多表現形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上也要不斷更新知識與教學方法來適應新的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造力的激發是學生創新觀念的關鍵,三段式的自主學習能夠看到教學的過程要遠遠地大于結果。
【參考文獻】
[1]付振宇。對應用型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及專業課程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期):102-103.
[2]諸葛雨陽。公共藝術設計 [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32-33.
[3]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