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論文題目: 淺談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創新
摘要:源遠流長的中國花鳥畫發展到現在, 已從傳統繪畫的配景地位逐漸成為獨立的畫科.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淵源需要繼承, 承傳才能流長.從根本上講,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要發展必須要有創新, 對于當代工筆花鳥畫來說更是如此.文章以當代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創新為出發點, 探討如何在繼承傳統工筆花鳥畫精髓的同時, 緊跟時代的發展來創新工筆花鳥畫, 使中國這一傳統繪畫形式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 創新; 審美;
工筆花鳥畫的淵源, 可上溯到新石器時期的陶器,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乃至戰國的帛畫等, 皆可尋探早期花卉鳥獸的裝飾蹤跡.工筆花鳥畫至隋唐時期才逐漸獨立, 五代時期發展成熟, 到兩宋時期, 由于帝王的大力提倡與自身參與, 工筆花鳥畫盛極一時, 成就了"宣和畫院"的輝煌.總體來說, 繪畫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時代背景, 時代在發展的同時也在創新, 它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審美需要, 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 是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智慧, 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繼承是為了創新, 繼承是當代花鳥畫發展的出發點與手段, 而創新才是目的和方向.筆者以為, 對于藝術家而言, 對美的追求是永恒的, 工筆花鳥畫審美范式的傳承和弘揚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題材拓寬
傳統的花鳥畫, 最常見的題材為梅、蘭、竹、菊、牡丹、荷花等, 再加之昆蟲、鳥獸、飛禽.相對來說, 選用這些題材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如兩宋時期受到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影響, 工筆花鳥畫主要是抒發情感、表現畫家身邊的自然物象, 表現內容也相對單一, 追求寫實, 畫家在觀察物象的時候要按照其客觀規律來進行創作, 類似現實主義的風格.人們常說的"借形寄意", 即借助巖石、樹木、竹子的形態而寄寓畫家的想法與感受.注重"意"的表達, 強調詩書畫意的結合使客觀與主觀達到和諧統一.
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審美范式, 花鳥畫"題材"的選取至關重要.對研究者來說, 一直沿用傳統花鳥題材, 一味地模古仿古, 會在拓寬視野方面有所欠缺.在美術教學中, 常以古代花鳥畫作為教學范本, 久而久之, 難免使學生在花鳥畫題材、構圖、形式、技法上產生刻板印象, 繼而產生審美疲勞, 而忘記時代審美在當代工筆花鳥畫題材中應該占有的位置.現當代, 越來越多的題材種類不斷被發現, 越來越多的物象也被運用到花鳥畫創作中, 畫面的整個形態、布局、氣息、取勢、位置的經營等也隨之發生改變.當代工筆畫題材如何在傳統基礎上向前發展?求"新"求"變"的時代追求, 使藝術家們回歸自然成為趨勢.畫家可嘗試熱帶闊葉植物及人們不常見的熱帶花卉、飛禽等南國題材, 甚至與工業、科技等結合, 使題材具有現代性的同時表現人類情感, 傳達時代的審美心理和趣味.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 大量的工業機械、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等現代化物品充斥著我們的視野, 人們意識到對大自然的關照越來越少, 回歸大自然的愿望越來越迫切.
二、圖式新穎
南宋時期, 花鳥畫較重視構圖局勢的準確和嚴謹性, 取代了北宋即興的創作方法, 其構圖強調畫面物體外形與畫面空間的關系, 注重留白, 即"計白當黑".由于宋徽宗熱衷于客觀物象的真實描繪, 當時宮廷畫家亦是如此, 然徽宗并沒有限制畫家的創造力, 以及畫家對于畫面意境的追求--構圖利用散點透視, 或布局多取單體形象, 如"折枝花", 情與景與詩的交融, 清澈而又透明, 這種理想的完美境界, 這種情與景都源自于自然界.中國美術史學家高居翰在其著作中談到"種種玲瓏剔透的現象都緊緊源于自然, 但是畫家用這樣絕對的信心來安排它們, 以至于使它們產生了本身獨立存在的價值".
美的形式是組織、集合、配置, 即"構圖", 使孤枝片葉能組成完整和諧的畫面與境界, 無待于外, 而自成獨立意義豐滿的小宇宙, 啟示著宇宙人生更深一層的內涵與真實.現代花鳥畫的視覺形式多種多樣, 構圖與形式可從書法、山水、人物、油畫、水彩、設計 \\(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平面構成\\) 甚至當代藝術等形式中吸取養分, 來迎合時代的追求.人們需要一種精神寄托, 各種有關工筆花鳥畫的展覽遍地開花.縱觀當今花鳥畫現狀, 新一代藝術家創作作品的尺幅更偏向"大", 構圖盈而滿, 視覺上落落大方.較兩宋的文雅詩意不同, 當代工筆花鳥畫更加靈動而富有生氣, 遵循客觀而又主觀調配, 甚至突破時空的限制, 時間的真實性可由畫家任意調配, 現實與理想、抽象與具象, 都可統一于畫面.筆者認為, 正是這種跟隨時代構圖形式的創新能給予人們某種心靈上的慰藉, 使人們緊張的生活狀態得以寄托和解放, 才使得工筆花鳥畫能夠繼續繁榮并持續發展.
三、材料豐富
中國畫材料是繪畫內涵外在表現的物質基礎, 傳統中國畫的材料是指筆、墨、紙、硯和中國畫顏料.工筆花鳥畫大家于非闇在其著作《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中就談到"'畫家無棄筆', 就是說使極頹極破的筆, 到畫家手里也能發揮禿筆破墨的作用, 工筆花鳥的筆需要專用的細尖毛筆來勾勒, 又須有毫短而豐滿的羊毛筆敷色".現當代工筆畫所用的筆種類及材質繁多, 由于畫面尺幅的增大, 筆的體積也越來越大, 只要畫面需要, 不同的筆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墨的歷史由來已久, 水墨是中國繪畫中特有的一種表現手法和審美形式.墨分五彩, 自宋代以后, 文人畫地位逐步提升, 墨法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詮釋, 雖然歷經了明朝畫家重墨輕色的歷史時期, 但作為作品審美一部分, 畫家始終無法棄置.墨的應用滲透到各種形式的藝術門類當中.現當代墨得到更好的改良, 不僅限于傳統的塊狀墨條, 而且有膏狀或液體狀等, 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且易于保存.宣紙在傳統繪畫中運用較廣, 當然還包括絲、絹等, 但屬性又可分生與熟.工筆畫一般用浸泡過膠礬水的熟紙來進行創作, 熟紙上色不易暈色, 且可層層疊染, 可以更好地體現工筆這一表現形式及內容.到了近現代, 經過改良, 紙的種類更加豐富, 工筆不一定僅限于書宣紙、絹等, 亦可在生宣、皮紙等不同屬性的紙上作畫.色彩, 無論是傳統工筆人物還是花鳥, 所用色彩原料無非是植物顏料或礦物顏料.早期社會, 人們就制作出各類形式、顏色、花紋的彩陶, 漢墓室壁畫、石窟等當中都有對色彩的表現.顏色種類的發展由簡到繁.與西方的強覆蓋性的顏料不同, 傳統中國繪畫顏料主要分為植物顏料與礦物顏料, 即植物色和礦物色.如今, 經過不斷改良、創造與發展, 顏色已經越來越豐富, 品牌也越來越多, 如巖彩、日本吉祥顏料, 甚至水彩畫丙烯畫顏料等, 都可用于工筆花鳥畫中"隨類賦彩"了.
單一的筆墨與線的組合對于當代中國畫的創作來說稍顯封閉, 大自然給了畫家創作靈感, 物質載體的多元化皆來源于自然, 材料的豐富帶來了技法的不斷更新, 不同的物質材料有不同的屬性, 如創作需要, 皆可以特定屬性與形式通過圖式表現在藝術作品中, 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藝術與自然界規律本質之間的聯系.無論材料種類如何界分, 技法多么復雜, 傳統的工筆畫始終在二維的平面上來構架物體之所在, 它可以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新時代更多的新型綜合材料的誕生, 工筆畫的材料已經不僅限于筆墨紙硯等的運用, 拆解傳統工筆畫的同時, 如何創造新的材料、新的意境、新的圖式語言、形成一種新型的審美形式, 仍然需要研究者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四、形師造化
傳統中國畫是一門"線"的藝術.從原始壁畫到青銅雕塑;從兩漢帛畫到隋唐壁畫;從簡單拙撲的文字到精致寫實的宋代花鳥;從書法、寫意畫到工筆畫等, 對于客觀物象以線造型是其共同特征.線已不單純是線, 而是承載著從古至今人們對自然界主觀的表達, 是審美, 是感受, 線僅僅是載體, 且最直觀, 最有魅力, 最易于表達.中國繪畫中的線以"骨法用筆"作為支撐, 是對大自然物象"形"與"神"精簡的提煉.無論畫面中的線呈現怎樣的視覺面貌, 形終歸自然, 皆源于作者對自然的理解與感悟.師造化一直是藝術創作實踐的主題, "形師造化"提倡在關照自然的思想指導下, 深入生活, 通過寫生, 從自然界搜集、獲取創作素材.
這里的"生"首先指生命、自然萬物、天地萬物之本性, "生"也為藝術之性, 藝術是人的藝術, 表現的是人對宇宙的認識、感覺和體驗.蒼茫之自然, 充滿著亙古不息的生命沖蕩, 畫家作畫唯在于取此生機、生意.其次指寫生, 此寫生不同于西方美術的概念, 而是瀉落萬物之生意.大自然為中國畫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 并對繪畫藝術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寫生對于繪畫者來說是一項基本技能, 卻又不僅僅是技能, 研究者需要有意識地去創造符合表現當今思想內容的新型工筆花鳥畫審美圖式.寫生不等于創作, 好的寫生稿可以提供較好的創作素材, 寫生能使畫家更直觀的與自然物象進行的交流.在熟悉其物理、物態的基礎上將它們轉化為圖式.另一方面, "生"亦指生動、生意.是心靈中對大千世界的感受, 中國畫以表現生意為目標, 六法有云"應物象形", 說明繪畫美學對客觀物象注重形似、注重描繪其真實性, 通過物象外在的"形"的描繪來表達畫者的思想內涵, 達到內外的協調統一, 即賦予畫面生動感, 由"外師造化"的過程達到"中得心源"的內心感受.
結語
綜上所述, 中國工筆花鳥畫應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與當代創新找到一個"結合點", 而這個"點"又可以推動工筆畫這一繪畫形式的不斷發展, 讓這一藝術形式的美得到更好地發揚.新工筆花鳥畫所具的時代性, 不僅包含新穎的內容、表現形式, 也包含技法、意境等, 都應輸入新的血液, 創作出有思想性、有內容、有技法、有藝術性的豐富多彩的新花鳥畫, 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畫家要想充分表現新時代的氣息還應該認真研究歷史遺產, 研究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通過辯證的思維方法辨別傳統藝術中的糟粕與精華, 在藝術修養、思想認知、審美觀念等問題上做出思考, 從而創造出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觀念新的當代工筆花鳥畫.
點擊查看更多:工筆花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