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由于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導致的大便秘結癥狀, 一般排便周期長或者排便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不易排出;也有糞質不硬的表現 , 患者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中醫治療便秘有其他方法不能比擬的優勢 , 作者對便秘的中醫療法進行了分析 ,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4 年 1~12 月收治的 30 例便秘患者進行回顧分析,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男女比例為3∶2,年齡 21~68 歲 , 平均年齡 41.4 歲。病程 0.2~6 年。
1. 2分證論治方法1. 2. 1燥熱腑實便秘 主要以通腑瀉熱進行治療 , 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來選擇用藥 , 具體方劑有《傷寒論》中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或大承氣湯 , 可根據不同的患病原因及因本癥牽涉到的其他不同病位對用藥進行加減。若因暴飲暴食 ,食滯胃腸造成便秘 , 可加入萊菔子、檳榔、黑白丑等進行消積導滯 ;若因肝火旺盛及情緒刺激而導致便秘 , 適宜加入蘆薈、龍膽草等進行清肝瀉火 , 或者服用《宣明論方》的當歸龍薈丸進行治療。
1. 2. 2氣機郁滯便秘 主要以順氣導滯為治療目的 , 可服用《證治準繩》六磨湯 1 劑進行治療 , 可基于形成郁滯的不同病因以及對臟腑的側重程度 , 可在六磨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單純的脾胃氣滯 , 可增加炒萊菔子、厚樸 , 可以有消食導滯 , 寬腸理氣的功效 ;若便秘者同時心煩易怒、郁郁寡歡 ,或乳房脹痛、月經不調 , 加入柴胡、香附、郁金可以達到疏肝理氣 , 開結解郁之功效 ;對于由氣郁變生的諸郁亦應隨證加減 , 兼有痰濕郁阻者 , 加蒼術、瓜蔞、冬瓜仁;兼有食滯者 ,加萊菔子、焦山楂、焦檳榔 ;兼有血瘀者 , 加當歸、桃仁 ;氣郁化熱者 , 加梔子、大黃[1].
1. 2. 3寒凝里實便秘 主要以攻逐寒積為治療目的 , 可服用三物備急丸、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 合方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
1. 2. 4氣虛失運便秘 主要以益氣潤腸為目的 , 可服用《金匱翼》中的黃芪湯進行治療 , 有脾虛失運、腹脹少納、噯腐吞酸表現的患者 , 可以添加萊菔子、焦檳榔、焦神曲來進行消食導滯 ;肺氣虛衰 , 肅降無權而兼氣逆咳喘者 , 宜加蘇子、杏仁、紫菀、杷葉降逆下氣 ;若表虛自汗較甚者 , 汗泄愈多則腸道愈燥 , 宜仿玉屏風散意 , 重用黃芪、白術并加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 , 以固表還津。脾氣下陷導致的大便秘結肛門下墜常有便意卻無便排下等癥狀 , 嚴重者甚至脫肛 , 可以使用《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進行益氣升降。
1. 2. 5血虛腸燥便秘 以養血潤腸為目的 , 可采用《沈氏尊生書》中的潤腸丸一方進行治療 , 若氣虛明顯 , 癥見神疲乏力 , 動則氣喘者 , 宜加黨參、白術 , 增強益氣之功 , 氣旺則血自生矣 ;若血虛日久癥兼口干少津 , 大便燥結如栗 , 五心煩熱者 , 為血虛兼有陰虛 , 宜加玄參、麥冬、石斛 , 養陰生津;心悸失眠明顯者 , 加柏子仁、龍眼肉 , 養血安神 ;兼納食少者加陳皮、法半夏、焦三仙 , 健脾開胃 ;若血虛便燥系崩漏下血而致者 , 宜加女貞子、旱蓮草、烏賊骨 , 以補腎清熱止血。
1. 2. 6肝腎陰虛便秘 以滋補肝腎潤腸通便為治療目的 ,主要采用《景岳全書》中的左歸丸進行治療 , 以肝腎陰虛為主的“下消”患者合并便秘者 , 除用養陰清熱藥外 , 應加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等具有縮泉固津功效的藥材。主要表現為大便秘結 , 手足發麻 , 肌膚不仁 , 或者突發性的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流涎、半身不遂等 , 可服用《醫學衷中參西錄》的鎮肝熄風湯 , 達到滋陰潛陽 , 潤腸通便的功效 , 對于急性發作的患者 , 應服用增液承氣湯然后以鎮肝熄風調理善后[2].
1. 2. 7脾腎陽虛導致的便秘 以到達溫陽通便的目的 , 以《醫宗金鑒》中的濟川煎進行治療。若由于陽虛便秘誘發胸痹、真心痛者 , 可選用《備急千金要方》的溫脾湯合《金匱要略》的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
1. 3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 :經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均好轉。好轉 :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 , 癥狀減輕。無效 :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傆行?=( 痊愈 + 好轉 )/ 總例數 ×100%.
2結果
30 例便秘患者經過臨床給藥治療后 , 有 15 例治療效果明顯 , 已痊愈出院 , 有 13 例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 , 癥狀減輕 , 總有效率為 93.3%.還有 2 例患者對中藥治療表現不敏感 , 已轉入上級醫院。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
3討論
便秘的形成主要為飲食、情志、過度勞累及正氣虧虛所導致 , 飲食因素主要為飲酒過度 , 好食辛辣肥甘等厚重食品 ,從而出現胃腸積熱 , 燥熱內結于腸道 , 或進食量不足 , 或進食蔬菜量及飲水量過少以及經常食用方便食品等 , 均能使大腸津虧而失于濡潤 , 導致糞便滯留形成便秘。情志因素主要為過度憂慮、郁怒傷肝、七情不和等均能因氣機郁滯從而形成便秘 ;或者因氣郁難解 , 而化火傷津 , 腸道失于濡潤進而造成大便干結成塊不能排出 ;還有因氣郁造成的腸道失潤、大便干結成塊欲便而不行。對于過度安逸喜好長期臥坐很少活動的患者 , 常會由此出現意志消沉 , 機體能力下降 , 臟腑失調不和 , 氣血郁滯難解從而造成胃腸運動功能減弱、氣機呆滯、大腸傳導不能正常進行 , 久而久之中氣暗中消耗 , 津液布散能力紊亂營血不暢順 , 導致便秘的發生。有時用腦過度或積思難解 , 長時間進行熬夜苦讀用功 , 都可導致暗中陰血損耗 , 從而有損于中氣 , 一般情況下血虛就會出現腸道失潤癥狀 , 而氣虛則會導致大腸的傳送功能減弱 , 無力進行 ,最后出現便秘癥狀.房勞過度 , 放縱嗜欲同樣是便秘發生的原因 , 腎精虧損中氣不足也會造成大腸的傳送功能減弱 ,無力進行正常功能 , 精虧則腸道干澀 , 不易于排便 , 從而導致便秘。由于在久病、失血或過度使用發汗、利尿之法 , 導致陰津受損出現 , 血虛津虧會造成大腸失榮 , 腸道不潤 , 繼而排便艱難。病后呈陽虛體征 , 身體陽虛或因過度使用苦寒藥物 , 大傷陽氣 , 均可導致陰寒內盛 , 使糞便滯留于腸道 , 陽氣不行 , 陰津凝而固結最終導致大腸傳導失常致便秘出現。
參考文獻:
[1] 陳智慧 , 李萍 , 呂曉霞 . 中醫辨治便秘的體會 . 光明中醫 ,2008, 23(1):71-72.
[2] 魏瑋 . 中醫辨證治療便秘 120 例分析 .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01, 11(1):23-24.
[3] 郝志穎。中醫辨證治療便秘80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2014, 6(3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