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統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臨床上常見胃脘部脹滿、食欲不振、噯氣吞酸嘈雜等癥狀[1].近年來,由于胃鏡檢查的廣泛應用,本病的檢出率逐漸升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病程進展緩慢,證候多變等臨床特點,目前已被明確為癌前病變之一。本病病因復雜,目前西醫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確切療法,在臨床治療中,我們采用經典方劑半夏瀉心湯加減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06-2013-06于沈陽軍區大連療養院中醫科門診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29~63歲,平均46.8歲;病程8個月~12年,平均5.6年。我們將52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的診斷標準[2].
1.3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基本方如下:法半夏12g,黃芩9g,黃連6g,干姜6g,枳殼12g,烏藥12g,黨參15g,炙甘草6g,大棗5枚,隨證加減,1劑/d,以60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給予胃復春片(杭州胡慶余堂制藥廠)口服治療,4片/次,3次/d,以60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忌煙酒及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精神刺激、勞累和受涼。
1.4療效標準參照2006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顯效:胃鏡檢查炎癥基本消失,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胃鏡檢查炎癥好轉,病理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胃鏡檢查炎癥無變化或加重,病理未見改善或加重,臨床癥狀未見改善。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6.2%,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8%,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胃鏡檢查結果比較與對照組相比,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組胃鏡檢查結果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以黏膜上皮及腺體萎縮、黏膜變薄為特征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在中醫學上,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典型的脾胃病證,屬于“胃脘痛”、“胃痛”、“痞滿”等疾病的范疇。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運化水谷,而胃主收納,腐熟水谷,脾胃配合共同調節飲食的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若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則會發生痞滿?!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唬骸帮嬍巢还?,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嗔滿閉塞?!薄峨s病源流犀燭》曰:“痞滿,脾病也,本由脾氣虛,及氣郁運化,心下痞塞滿?!惫试谥委熒弦哉{理脾胃升降,行氣降痞消滿為基本法則。半夏瀉心湯是一首出自傷寒論的經典名方,常用于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方中以半夏、干姜溫中散寒,祛積除痞;枳殼行氣消痞;黃連、黃芩苦寒泄熱,清腸燥濕,黨參、甘草健脾益氣,調胃和中;烏藥理氣和胃,全方共奏辛開苦降,寒熱同調,調胃和中的功效。曾有學者報道,黨參、黃連、黃芩對幽門螺桿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3].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半夏瀉心湯可以通過抗氧化損傷減輕炎癥反應,保護胃黏膜,改善胃潰瘍,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4-6].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半夏瀉心湯加減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其不僅能夠減輕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癥狀,而且還能夠改善胃鏡情況,提示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英荃。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22(10):56-57.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06(11):674-684.
[3]黃干初,李衛東。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4):97-98.
[4]張忠,司銀楚,白麗敏,等。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胃泌素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10):1223-1225.
[5]許少華。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62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1,33(9):1333-1334.
[6]張忠,司銀楚,吳海霞,等。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應激性胃潰瘍大鼠膽堿能神經元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4):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