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發癥,是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屬于中醫“消渴目病”范疇,中醫眼科“暴盲”、“云霧移睛”范疇。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謝發生紊亂,視網膜血管結構和微循環發生異常,血管擴張形成微動脈血管瘤。嚴格控制血糖對視網膜病變是有所裨益的,但不能阻止其進一步發展。目前,西醫治療 DR 療效不佳,也無正式上市治療的 DR 中藥,探討 DR 整體治療方案勢在必行。2012 -09—2013 -08,筆者采用滋陰益氣通絡方治療非增殖期 DR 51 例,并與西醫治療 51 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病例選擇
1. 1. 1 診斷標準 糖尿病參照 1999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診斷標準確診。DR 診斷及分期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分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Ⅰ ~ Ⅲ期屬于非增殖期,Ⅳ ~ Ⅵ期屬于增殖期。中醫辨證: 辨證為氣陰兩虛,絡脈瘀阻,證見視物模糊,目睛干澀,或視物變形,或眼前黑花飄舞,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黯或有瘀斑,脈沉細無力。
1. 1. 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 ②年齡 18 ~75 歲; 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④非增殖期 DR 患者。
1. 1. 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者; ②年齡> 75 歲,或 < 18 歲; ③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④哺乳期婦女或妊娠期婦女; ⑤患有白內障或明顯影響眼部視力疾病者; ⑥不能進行眼底造影檢查患者; ⑦糖尿病腎病發生腎功能衰竭。
1. 2 一般資料
全部 102 例均為我院眼科門診患者,均為雙眼患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 2 組。治療組 51 例,男 31 例,女 20 例; 年齡 33 ~ 75 歲,平均\\( 57. 8 ± 5. 7\\) 歲;病程 2 ~13 年,平均\\( 8. 7 ± 2. 9\\) 年。對照組 51 例,男 29例,女 22 例; 年齡 35 ~ 75 歲,平均\\( 58. 4 ± 6. 3\\) 歲; 病程1. 5 ~ 15 年,平均\\( 8. 4 ± 3. 1\\) 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3 治療方法
2 組均予糖尿病患者標準飲食,并積極采用藥物控制血糖,口服西藥或注射胰島素,要求血糖控制平穩并達到標準。
1. 3. 1 對照組 予羥苯磺酸鈣膠囊\\( 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20000712\\) 0. 5 g,每日 2 次口服。
1. 3.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滋陰益氣通絡方。藥物組成: 黃芪 30 g,葛根 10 g,三七 10 g,生地黃20 g,決明子 12 g,枸杞子 10 g,當歸 12 g,生蒲黃 10 g,地龍 9 g,水蛭 12 g,山藥 15 g,茺蔚子 10 g。每日 1 劑,由本院制劑室水煎取汁 200 mL,分早、晚 2 次溫服。
1. 3. 3 療程 2 組均治療 6 個月后統計療效。
1. 4 觀察指標
觀察 2 組治療前后以下項目: ①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 ②視力: 用國際標準視力表,對屈光不正的患者采用最佳矯正視力; ③眼底檢查: 采用檢眼鏡\\( Welch Allyn Ophthalmoscope,型號 11776 - VSM\\) ,觀察視網膜出血、滲出物、微血管瘤等情況; ④眼底熒光造影\\( FFA\\) : 采用德國 HEIDELBERG ENGINEERING 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儀,重點觀察視網膜血管形態、熒光遮擋、熒光滲漏、有無灌注區等情況; ⑤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CT\\) 檢查: OCT3\\( Zeiss - Humphrey OCT -3000\\) 掃描采用內固視,檢查視網膜黃斑中心凹厚度; ⑥血液流變學: 采用彩色超聲多普勒測定視網膜中央靜脈收縮期高峰血流速度\\( PSV\\) 、舒張末期血流速度\\( EDV\\) 及阻力指數\\( RI\\) 。
1. 5 療效標準
1. 5. 1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 顯效: 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總積分下降≥70%; 有效: 臨床癥狀、體征有好轉,30% ≤證候總積分下降 < 70% ; 無效: 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總積分下降 <30%。
1. 5. 2 綜合療效標準 顯效: ①視力≥1. 0 或者視力提高≥4 行; ②眼底檢查示眼底出血、滲出、微血管瘤 3 項中有 2 項達到指標,視網膜微血管瘤數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眼底出血量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滲出量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 ③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平均循環時間明顯縮短,視網膜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縮小,血管滲漏和黃斑水腫程度明顯減輕或消失。有效: ①視力提高≥2 行; ②眼底檢查示眼底出血、滲出、微血管瘤 3 項中有 1 項達到指標,視網膜微血管瘤數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眼底出血量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滲出量嚴重等級降低 1 個級別或消失; ③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平均循環時間縮短,黃斑水腫減輕,視網膜毛細血管無灌注區縮小,血管滲漏減少或消失。
無效: 上述指標均未達到有效標準。惡化: ①視力降低≥2行; ②眼底檢查示視網膜出現新生血管增殖性改變; ③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顯示黃斑水腫加重,血管滲漏增加,毛細血管無灌注區擴大。上述療效評定需要具備至少 2 項指標。
1. 6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3. 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珋 ±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 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
2 結 果
2. 1 2 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 51 例,顯效 17 例,有效 24 例,無效 10 例,總有效率 80. 39%; 對照組 51 例,顯效 11 例,有效 19 例,無效 21 例,總有效率 58. 82%。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治療組中醫證候療效優于對照組。
2. 2 2 組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組 51 例,顯效 15 例,有效31 例,無效 4 例,惡化 1 例,總有效率 90. 19% ; 對照組 51例,顯效 9 例,有效 28 例,無效 9 例,惡化 5 例,總有效率72. 55% 。2 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0. 05\\) ,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2. 3 2 組治療前后視力及黃斑中心凹厚度比較 見表 1?!颈?】
由表 1 可見,2 組治療后視力及黃斑中心凹厚度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改善\\( P <0. 05\\) ,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 P <0. 05\\) 。
2. 4 2 組治療前后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見表 2?!颈?】
由表 2 可見,2 組治療后視網膜中央靜脈 PSV、EDV均較本組治療前提高\\( P < 0. 05\\) ,RI 降低\\( P < 0. 05\\) ,且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 P <0. 05\\) 。
3 討 論
DR 是糖尿病最為常見和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患者視力受到損害。中醫學認為,糖尿病患者陰虛內熱,熱灼百脈,血脈逆行至目,則目竅血出而失明,治以滋陰; 肝腎陰虛,腎主水,腎氣虛則水不能濟于肝木,肝木無血上承,則眼目失于榮養,故不能久視,視力下降,治以滋補肝腎; 消渴日久,肝腎陰虧,精血津液化源不足,目失榮養加重,則病情加重; 陰虛內熱,血流不通,滯而成瘀,瘀血阻絡,目中血溢于絡外,灼燒絡脈,則可見眼底出血。綜上所述,非增殖期 DR 病因以陰虛為主,肝腎陰虛為本,瘀血阻滯為標,治宜益氣養陰,滋補肝腎,兼活血通絡。治療中還要注意既要止血還要化瘀,使血止而不瘀血,故涼血與化瘀、活血與止血是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滋陰益氣通絡方方中黃芪為補氣圣藥,能大補元氣,以滋生血之源,配以當歸益氣補血,共為君藥; 山藥、枸杞子、生地黃滋補肝腎,為臣藥; 生蒲黃、三七止血化瘀,地龍、水蛭破血通經,葛根升清陽,茺蔚子、決明子活血清肝明目,為佐藥??v觀全方,益氣養血,滋補肝腎,活血通絡兼備,切中病機?,F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夠降低血糖,保護紅細胞變形能力,抗缺氧,對抗血小板聚集狀態; 地黃水提液可以上調胰島素原基因的表達,修復胰島 B 細胞功能,從而增加外周血胰島素蛋白濃度,降低 FPG,提高胰島素分泌指數\\( IS\\) 及 β 細胞功能指數\\( HβCI\\) ,達到治療2 型糖尿病的目的; 茺蔚子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寧、茺蔚子堿及茺蔚子油,具有擴張腦部血管、改善腦血流、改變病變部位供血不足狀態的作用,使相關器官產生的癥狀得到改善; 葛根有效成分葛根素能夠抑制糖尿病大鼠主動脈非酶糖基化形成,預防和控制血管病變的發展; 蒲黃主要成分黃酮類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
本研究采用滋陰益氣通絡方治療 DR,并觀察視力、黃斑、滲出、微血管瘤等客觀指標,這是衡量藥物療效的關鍵指標,眼底病變的改善可以反映藥物改善微循環、保護血管壁、清除自由基及抗缺氧等方面的作用。滋陰益氣通絡方強調整體治療,調節氣血,滋補肝腎,對眼底病變的改善、視力的提高明顯優于單純羥苯磺酸鈣的效果。說明該方劑能夠明顯改善 DR 患者眼部黃斑厚度和水腫,改善視網膜血流灌注不良,改善微循環狀態,從而減輕視網膜水腫及組織壞死,提高視敏度,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鄭志.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防治: 進展,挑戰與展望[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2,28\\( 3\\) : 209 -214.
[2] 高麗濤,柳力敏,張媛媛,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 眼科新進展,2011,31\\( 8\\) : 742 -744.
[3] 陳燕銘. 糖尿病的最新診斷標準[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1999,5\\( 5\\) : 35 - 37.
[4]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S].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12 -316.
[5] 中華中醫藥學會.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醫防治指南[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 4\\) : 154 -155.
[6] 羅潔,趙菊蓮,游志鵬,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危險因素的研究現狀[J].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29\\( 1\\) : 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