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是臨床中常見病、多發病,脾胃病的發生與外感寒邪、飲食不節、情志因素、脾胃虛弱等有關。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情志因素作為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已顯得尤為突出。情志活動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情志的產生、活動是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對臟腑的活動起著調節控制作用,相應地情志的異?;顒右矔绊懪K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深入探析情志因素與脾胃的相關性,以及情志因素所致脾胃病的治療,有益于指導臨床實踐的辨證論治。
1、 情志因素與脾胃的相關性
情志活動的產生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情志活動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五臟藏精化氣生神,神接受客觀事物的刺激而產生各種功能活動,神動于內,情現于外,這是五臟主五神產生情志活動的全過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正常變化情況下,這七種情志對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活動起著協調作用。如隨著當今工作壓力的加大,刺激過于強烈或過久,超過人體所能調節的范圍就會引起臟腑的氣血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 “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曰“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于肢體”。路志正認為情志所傷雖先傷所藏之臟,但終必及于脾胃,影響脾之運化、胃之受納,最終導致氣血化生障礙,運行輸布失常,精血耗傷,諸病由生。
基于情志因素與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聯系,故情志因素與脾胃疾病常相互影響。五臟氣機失調是情志病發病的關鍵,五臟之中以心、肝、脾為主。心主神明,乃精神所舍,人體的各種情志活動都是心神活動的組成部分,即情志發于心而應于五臟,胃的活動受心神的制約和調控。心屬火,胃屬土,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故而有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的病理表現。肝屬木,肝木主升,主動,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使周身氣血調和,經脈通利,臟腑功能和調,從而使心情愉悅,情志活動維持正常狀態。反之,情志異常亦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則傷肝”。另外,在長期反復的憂、思、悲、恐、驚等情志因素作用下,亦會使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肝失疏泄。肝失疏泄則影響內臟氣機的變化,使氣機紊亂,升降出入失常從而使臟腑功能失常而可表現為煩躁不安、默默無語、兩脅脹滿疼痛、善嘆息等癥狀。脾胃乃氣機之樞,可以調衡情志活動,脾主升清,升肝腎之陰精以濟心肺,助氣機的上升,制其下降太過,胃降濁陰、降心肺之陽氣以和肝腎,助氣機的下降,制其上升太過,此脾升與胃降相互協調,保持平衡,若脾胃調節氣機功能失常,則常出現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少納呆、腹脹便溏等癥狀。
2、 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證論治
2. 1 健脾養心補血法 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的失調可對氣血的生化造成直接影響,心血不足,無以化氣,脾氣亦虛,可見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等癥狀。此屬心脾兩虛證,治以健脾養心補血為法。陳昫等運用補益心脾兼清濕熱治療胃脘痛\\( 心脾兩虛兼濕熱\\) ,藥用五爪龍、熟地黃、海螵蛸、百合各 30g,法半夏 10 g,茯苓 20 g,丹參、白及、白術、枳殼、枸杞子、救必應各 15 g。服藥 7 劑后,胃痛癥狀明顯好轉,復診時以原方加減,治療月余,患者諸癥消失。
2. 2 疏肝理氣止痛法 脾胃升降有序,皆賴肝氣的疏暢條達,若肝失疏泄,氣機壅滯,易導致肝脾\\( 胃\\) 不和,還可影響膽汁分泌,最終造成精神抑郁、胸悶太息、納呆腹脹、腸鳴泄瀉等肝脾不調及膽汁淤滯不暢。此屬肝氣犯胃證,治以疏肝理氣止痛為法。龐家善等將 92 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 2 組。對照組 46 例予多潘立酮片10 mg,每日 3 次飯前 15 min 服; 奧美拉唑 200 mg,每日 2次,早、晚飯前服。治療組 46 例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
藥物組成: 柴胡 12 g,枳殼 12 g,白芍藥 10 g,制香附 10 g,川芎 6 g,木香12 g,姜半夏12 g,佛手12 g,海螵蛸12 g,九香蟲 9 g,陳皮9 g,甘草3 g。結果: 2 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5\\)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胡浩將 8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 2 組。對照組30 例予養胃舒沖劑 10 g,日 2 次口服; 治療組 50 例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日 1 劑,水煎分 2 次服用。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P <0. 05\\) 。
2. 3 疏肝解郁健脾法 郁怒憂思會致肝氣郁滯,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可出現納呆食少、腹脹、便溏等。肝氣乘脾,可見腹痛、腹瀉等。此屬肝郁脾虛證,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為法。曾令西等運用加味逍遙散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53 例,治療 4 周。結果: 總有效率 94.34%。
2. 4 疏肝泄熱和胃法 肝氣郁結,久而化熱,邪熱犯胃,則為胃脘灼痛,痛勢急迫。主要表現胃脘灼痛或脹痛,連及兩脅,口干口苦,身體困重乏力,不思飲食,泛酸噯氣。此屬肝胃郁熱證,治以疏肝泄熱和胃法。白濤等將 80 例肝胃郁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 2組。對照組 33 例予果膠鉍 150 mg,多潘立酮 10 mg,均日3 次飯前口服。治療組 47 例予加味化肝煎。結果: 2 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典型病例
例 1 廖某,女,48 歲。2013 -06 -14 初診?;颊咴V胃脘部脹痛 2 個月余,病后未作處理,2 d 前因于同事爭吵后出現胃脘部脹痛,連及兩脅,胸脘痞悶,燒心,泛酸,不思飲食,精神抑郁,大便爛,夜寐不安,苔薄白,脈弦滑。行胃鏡檢查提示: 慢性淺表性胃竇炎。西醫診斷: 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斷: 胃脘痛\\( 肝胃氣滯證\\) 。治宜疏肝理氣止痛。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物組成: 柴胡 15 g,枳殼12 g,白芍藥 10 g,制半夏 10 g,陳皮 10 g,香附 10 g,川芎10 g,郁金 10 g,甘草 8 g。日 1 劑,水煎取汁 300 mL,分早、晚 2 次服。囑其移情易性,調暢情志。服用 6 劑后,諸癥皆除。
例 2 莫某,男,54 歲。2013 -01 -05 初診?;颊咴V反復胃脘部灼痛 3 余年,加重 4 d。泛酸,口干口苦,渴喜涼飲,煩躁易怒,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滑。
行胃鏡檢查提示: 慢性淺表性胃竇炎伴平坦糜爛。胃竇病理提示: 黏膜輕度慢性炎癥,幽門螺桿菌\\( Hp\\) \\( - \\) 。西醫診斷: 慢性淺表性胃竇炎。中醫診斷: 胃脘痛\\( 肝胃郁熱證\\) 。方選化肝煎加減。藥物組成: 浙貝母 15 g,白芍藥12 g,青皮 12 g,木香 12 g,陳皮 10 g,牡丹皮 10 g,梔子10 g,草決明 8 g。日 1 劑,水煎取汁 300 mL,分早、晚 2 次服用。服用 14 劑后,諸癥明顯減輕。囑其繼續服用該方1 個月,以鞏固療效。6 個月后隨訪,癥狀未反復,病情穩定。
4、 小 結
情志因素與脾胃關系密切,互相影響。情志和調,氣機暢通以使脾升胃降,從而保證水谷出入有序,納食運化傳導正?!,F代醫學提出生物醫學模式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與此相適應,作為研究發病原因和心理因素所致情志變動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疾病的身心疾病受到了廣泛重視,隨著對其現代研究的不斷深入,必將豐富和完善從情志因素論治脾胃病,進而提高臨床療效,避免脾胃病的復發。
參考文獻:
[1] 蘇鳳哲,馮玲,路潔. 路志正教授從脾胃論治情志疾病臨床探討[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 5\\) : 382 -385.
[2] 孟思賢,陸為民. 從心胃相關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J]. 四川中醫,2013,31\\( 3\\) : 37 -38.
[3] 李明,丁艷亭,王新佩. 仲景心胃相關思想探討[J]. 河南中醫,2013,33\\( 8\\) : 1197 -1198.
[4] 鞏艷春. 情志因素與脾胃病關系探析[J]. 吉林中醫藥,2013,33\\( 6\\) : 544 - 545.
[5] 陳昫,胡玲. 調和心脾治療脾胃疾?。跩]. 新中醫,2011,43\\( 11\\) : 132 -133.
[6] 高亮,王?。?從肝失疏泄論治脾胃?。跩].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 1\\) : 63 -64.
[7] 龐家善,李樹標,黃波貞,等.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46 例臨床觀察[J]. 江蘇中醫藥,2012,44\\( 2\\) : 24 -25.
[8] 胡浩.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 80例[J]. 河南中醫,2012,32\\( 11\\) : 1544.
[9] 曾令西,羅金龍. 加味逍遙散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53 例[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 10\\) : 844 -845.
[10] 許波,葉柏.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辨證施治[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 3\\) : 448 -449.
[11] 白濤,楊晉芳. 化肝煎加味治療肝胃郁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J]. 西部中醫藥,2012,25\\( 2\\) :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