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腸病癥屬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嘔吐、腹脹、噯氣及食欲減退等,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西醫治療,但其易發生不良反應,近幾年,我院采用中醫內科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實施治療的脾腸病癥患者62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31至72歲,平均(51.93±3.25)歲;對照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30至73歲,平均(51.78±3.23)歲。兩組在性別及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臨床診斷
62例患者均經實驗學、影像學等檢查確診,臨床表現為持續反復性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腹脹、反酸、噯氣及食欲減退等,排除器質性病變患者;本研究已獲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西醫常規治療,即給予患者維生素B(劑量120mg/次,1日3次)+雷尼替?。▌┝?50mg/次,1日2次)+嗎丁啉(劑量10mg/次,1日3次),口服,30d為1個療程。
1.3.2 觀察組
實施中醫內科治療,基本處方為檳榔13g,云木香7g,茯苓18g,黨參18g,白術18g,厚樸13g,炙甘草10g,枳實18g,麥芽18g,干姜7g。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服,30d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2個月內未見復發;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緩解;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77%,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7.42%。在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脾腸病癥屬中醫“胃脘痛”范疇,癥結多處于胃部,表現為陽明燥土,外邪入侵,造成積氣淤滯、氣息失調。我院采用中醫內科治療,處方以黨參為君藥,可起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以白術為臣藥,可起燥濕利水、健脾益氣之功效;以炙甘草為使藥,可起補脾和胃、潤肺解毒之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補益脾氣之功效。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62例脾腸病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對實施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與實施中醫內科治療的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6.77%vs.77.42%),P<0.05,有統計學意義;與熊茂升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對脾腸病癥患者實施中醫內科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其痛苦,提高其生存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光.中醫內科脾腸病癥的臨床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9(22):272-273.
[2]江楓然.中醫內科脾腸病癥臨床探析[J].中外醫療,2012,13(11):139-140.
[3]熊茂升.中醫內科脾腸病癥72例臨床探析[J].當代醫學,2013,17(36):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