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治療偏頭痛的療效毒副作用小,較長時間的服用可有效控制復發,為患者所易接受。中醫療法中除服用中藥方劑外,也有采用針灸療法的報道,該方法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以來我院中醫內科收治的156例偏頭痛患,其中男36例,女120例;年齡在17歲至65歲之間,平均年齡37歲;所有患者病程4個月到25年不等,平均3年。所有患者均排除顱腦站位病變、感染性疾病、急性腦血管疾病等。所有患者均進行神經系統檢查、頭顱CT或MRI檢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顱內占位性病變、急性腦血管疾病等所致的頭痛;診斷標準按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執行。
1.2 中醫辨證分型:中醫辨證分型:將本組156例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分為以下五種類型:\\(1\\)氣滯血瘀型:疼痛位置固定,痛如錐刺,經久不愈,舌紫質、苔薄而白,脈細數;\\(2\\)氣血兩虛型:頭痛綿綿,過度勞累則誘發或加劇疼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3\\)痰濁中阻型:頭痛、昏沉、胸脘滿悶、嘔吐痰涎,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4\\)腎氣虧虛型:頭痛且空、眩暈、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耳鳴乏力,舌紅,苔少,脈細弱;\\(5\\)肝陽上亢型:頭痛且脹,眩暈耳鳴,心煩易怒,面紅口干兼脅痛,舌質紅,苔黃,脈弦有力。
1.3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以川芎天麻散為基礎方,處方由川芎、天麻、僵蠶、柴胡、白芥子、蜈蚣等所組成。分型治療:\\(1\\)氣滯血瘀型:宜偏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量加重川芎的份量,另補加香附、當歸各12g,甘草8g;\\(2\\)氣血兩虛型:宜注重補血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可在基礎方的基礎上再補加炙黃芪、黨參、何首烏、炒酸棗仁、紅棗適量;\\(3\\)痰濁中阻型:方劑中應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痛的作用,可加白術、茯苓、半夏各10g,生姜3片;\\(4\\)腎氣虧虛型:宜滋陰補腎、益氣止痛,另加白芷、當歸、枸杞、熟地、山藥、山茱萸各適量,甘草8g;\\(5\\)肝陽上亢型:應平肝通絡、熄風止痛,加蔓荊子、鉤藤\\(后下\\)、生石決明\\(先煎\\)、地龍、細辛各適量,川芎用量應酌情減少將方劑水煎,飯后溫服,每日一劑,2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型歸類、病情輕重以及體質強弱,對方劑中的各組酌量適度加減。
1.4 療效標準:痊愈:中醫臨床癥狀消失、體征基本消失甚至完全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0%;好轉:中醫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得到明顯改善,癥候積分≥60%;有效:中醫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有所改善,癥候積分≥3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癥候積分<30%。
2 結果
所有156例偏頭痛患者中,痊愈112例,好轉25例,有效17例,無效2例。治愈率71.8%,總有效率98.7%。
3 討論
現代醫學對于偏頭痛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有研究認為可能與肌體5-羥色胺代謝紊亂有關,發病機制復雜,大多認為與早期的血管痙攣和后期的血管擴張所造成[2-3]。中醫大多認為主要是由于外感風邪、憂思勞累、情志內傷、飲食不節、久病致瘀基礎上造成肝腎脾等臟腑功能失調,風陽內動、風襲腦絡、瘀血阻絡、痰濁阻滯所致。
偏頭痛總的病理為腦失所養,不通則痛,因此在治療上總原則當以“通”為法,分型施治。寒者則實之使通,熱者則清之使通,虛者則助之使通,實者則泄之使通,驅邪以通邪阻。頭為清竅,病位在上,因此治療過程中宜使用清輕之劑,臨床上多用祛風藥物,如防風、蔓荊子、防風、羌活等。
然而,祛風藥長期服用容易傷體內正氣,因此對于氣虛者需慎用;此外,祛風藥性偏燥,易傷津,陰虛者慎用之;祛風藥性升,如川芎等,肝陽上亢患者則應盡量少用。當偏頭痛時間久而未愈,必然會進入經絡產生瘀滯,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通絡祛風藥也必不可少,取“蟲蟻搜風”之意,多為蟲類藥材,如蜈蚣、土鱉蟲、全蝎、僵蠶、地龍等。如能善加利用,常能收到較好療效,然而全蝎、蜈蚣等屬溫燥之品,內有痰熱的患者長期使用易耗損陰血,此時用量不宜過大,因此應謹慎使用。川芎為中醫治療頭痛的圣藥,血中氣藥,不僅可以化瘀止痛,而且可引藥上行,直達病灶,故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藥理研究顯示川芎可擴張周圍血管,加快微循環血流速度,增加微血管開放數目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因此對于偏頭痛的治療,除肝陽上亢者外均應重用川芎,一般以20~30g為佳。此外,天麻、鉤藤可息風止痙、平抑肝陽,常用于治療肝陽上亢、肝火上擾之頭痛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為所有疾病的根本,因此在止痛之后,應當對氣血、陰陽、臟腑功能進行調理,以固根本,防止今后疾病的再次復發。大多數患者在長期服藥后,體內正氣耗損,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雖然此時頭痛癥狀消失,然而患者此時體質仍處于虛弱狀態,應酌情加一定量的補氣調血藥物,如黃芪、黨參、當歸,甘草等,以助正氣,調理陰陽。
綜上所述,對于偏頭痛的臨床治療,應辨證分型,在基礎方之上針對不同的癥狀的患者適量適度增減藥物及其劑量,止痛的同時不致損傷元氣,使藥物治療效果最佳化。
參考文獻
[1]劉慧云,楊千卿,樊國華.川芎天麻散治療偏頭痛100例[J].醫研究,2011,14\\(4\\):51-523
[2]賴宏忠,林凌峰.針灸治療頭痛臨床體會[J].中國針灸,2012,S1:10
[3]劉海英,張倫忠.偏頭痛中醫藥研究近況[J].光明中醫,2010,25\\(3\\):546-548
[4]羅組明.神經病診斷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10
[5]姚憬.偏頭痛中醫辨證治管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16\\(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