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多發于小腿,尤以內踝部居多。 主要表現為下肢沉重、酸脹腫脹、痙攣、疼痛、皮膚色素沉著、濕疹瘙癢,嚴重者潰瘍形成,多纏綿不愈,或愈合后又復發。 由于該病發病率高,且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而西醫內、外科常用的消炎、靜脈內注射藥物療法、靜脈曲張截除術等治療手段均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我科從 2009~2013 年應用補腎通脈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44 例,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88 例均為門診下肢靜脈曲張病例 ,其中男 38例,女 50 例;30 歲以下 7 例,30~40 歲 23 例,41~50 歲 20 例,51~60 歲 28 例,61~70 歲 8 例,70 歲以上 2 例;病程最短 5 個月,最長 20 年。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患肢脹痛,踝部和足背水腫,靜脈扭曲擴張、卷曲成團等,或伴有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等。
88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44 例。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 0.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依據:根據《中醫病癥診斷及療效標準》確診。 久站后,患肢沉重、酸脹麻木、疲倦無力,嚴重者下肢水腫疼痛;站立時,可見下肢淺靜脈隆起、擴張、彎曲或卷曲成團,臥位時消失,常伴小腿下部色素沉著、脫屑、濕疹或慢性潰瘍;大隱靜脈曲張起于足背內側,在小腿內側上行到卵圓窩;小隱靜脈曲張起于足背外側,在小腿后而上行到腘窩;行下肢靜脈瓣膜功能檢查,確定深淺靜脈及交通瓣膜的功能。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內服中藥方(方藥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各 10 g,山藥 15 g,山茱萸 12 g,茯苓 15 g,澤瀉 15 g,牡丹皮 15 g,地龍 10 g,黃芪 30 g,川牛膝 15 g,制附片 5 g,桂枝 8 g,赤芍 12 g,川芎 12 g,丹參 25 g,三七粉 6 g。 痛甚加蒲黃 10 g、五靈脂 10 g,濕瘡或潰瘍選加黃柏 10 g,蒼術 10 g、蒲公英 20 g、金銀花 15 g、連翹 10 g、土茯苓 10 g,紅腫灼熱去附片、桂枝,加石膏、忍冬藤各 30g 等),水煎服,日 1 劑。 外洗中藥方(方藥組成:桃仁 15 g,紅花 15 g,地龍 10 g,路路通10 g, 絲 瓜絡 15 g, 金 銀花 10 g, 雞 血藤 15 g, 丹 參30 g,當歸 20 g,白鮮皮 15 g、白花蛇舌草 20 g。 色素沉著加皂角刺、蛇床子;有濕瘡或潰瘍加地膚子 15 g、黃連 15 g、桑螵蛸 15 g),水煎后待溫熱(30~40 ℃)清洗患處并泡浴患足,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
治療 2 周為 1 療程。
對照組口服地奧司明片,每次 0.5 g,日 2 次。兩組均連續治療 2 周為 1 療程。 4 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
治愈:潰瘍周圍血運改善,皮色轉淡,淺表硬結軟化或消失;好轉:潰瘍面愈合 60%以上,體征明顯改善;無效:體征或潰瘍面無變化。
4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11.0 統計軟件。 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取 α=0.05 為檢驗水準。
5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 見表 1。
6 討論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學稱為筋瘤,若合并潰瘍時則稱為臁瘡。 筋瘤乃先天稟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于下,瘀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類似瘤體之狀。 而對于臁瘡,古人認為臁瘡有內外之殊,治療外臁多服四生丸,內臁多服腎氣丸。 本病病因乃腎虧勞倦為主,致元氣虧耗,氣血失和,氣虛生痰,血滯成瘀,痰濁內阻,瘀阻脈絡,而成本病。 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蹦I主骨,肝主筋。 腎氣足則骨強,腎虧則骨弱,久立久行必傷及肝腎。 我們以補腎通脈為法,自擬內服外洗兩基礎方,對下肢靜脈曲張進行治療。 內服方中,生地黃、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牛膝等補益肝腎;附子、桂枝溫陽暖腎,意在“微微生火”之義;地龍、黃芪、赤芍、川芎、丹參、三七粉通脈活血,祛瘀生新。 諸藥合用,達到補腎通脈、活血祛瘀的功效。 外洗方中桃仁、紅花、地龍、路路通、絲瓜絡、雞血藤、丹參、當歸活血化瘀以通脈絡;金銀花、白鮮皮、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 諸藥合用,共奏通脈活血、利濕解毒之功。 內服外用相輔相成,對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