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疾病 , 其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患者 , 其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變形、腫脹等 , 對患者日常行走活動等均有嚴重的影響[1].本文隨機選擇 89 例骨性關節炎患者 , 對其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3 年 8 月 ~2015 年 8 月骨外科收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 89 例。年齡 56~78 歲 , 平均年齡(66.7±3.8) 歲 ;女 43 例 , 男 46 例。依照自愿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 (39 例)與觀察組(50例)?;颊呔橛邢确Y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術前 , 以加載力 30 kg 為標準 , 記錄兩組患者脛骨關節和踝關節的受力情況。對照組患者給予脛骨高位閉合式楔形截骨術治療 , 觀察組患者脛骨結節抬高術治療。并在手術恢復后再次進行膝踝關節受力測試(脛骨關節內側受力、外側受力及踝關節前內側、后內側、前外側、后外側受力 ),并進行統計學比較。
1.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兩組患者脛骨關節應力分布情況比較 經過手術治療 ,兩組患者術后的脛骨關節內側受力值較術前均顯著降低 , 外側受力值較術前均顯著上升 , 兩組治療前后比較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術后脛骨關節內、外側受力值基本趨于平衡 , 且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2. 2兩組患者踝關節應力分布情況比較 手術后 , 兩組患者的前、后內側受力值均有明顯減少 , 前、后外側受力值均有明顯增加 ,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但兩組間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3討論
目前 , 臨床上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除了物理理療和藥物治療外 , 主要是采用手術治療 , 最為典型的就是脛骨高位截骨術和脛骨結節抬高術[2].脛骨高位截骨術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手術方法對患者的異常下肢力線進行糾正 , 使脛骨關節負荷和平臺負重面改變 , 從而形成新的關節面 , 達到減輕疼痛、降低骨內壓、緩解臨床癥狀的效果。本次研究隨機擇取的 89 例伴有膝內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在分別經過脛骨高位截骨術和脛骨結節抬高術的治療后 , 其脛骨關節和踝關節的內側受力顯著減輕 , 負荷明顯向脛骨關節和踝關節的外側轉移 , 關節內、外測的受力水平基本趨于平衡 ,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 采用脛骨高位截骨術和脛骨結節抬高術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臨床診療 , 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膝踝關節面受力不均勻的癥狀 , 降低了膝關節在伸屈運動中出現的磨損 , 減輕了患者膝踝關節的疼痛癥狀 , 從而有效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 ,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 進而幫助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表略)
參 考 文 獻
[1] 徐亞風 , 羅從風 , 唐波 , 等 . 經關節截骨治療創傷后脛骨平臺骨折內翻畸形 .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 2015, 23(2):176-180.
[2] 宋德臣 , 李瑞 , 張有磊 . 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伴膝內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 2013, 21(9):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