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常見良性腫瘤之一,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貧血、腹痛等癥狀,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多數女性經體檢發現。子宮肌瘤的發生與消長不僅與雌激素有關,同時也受孕激素的影響,處于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因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波動幅度較大,進一步突出了月經紊亂、異常出血等臨床癥狀[1].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為主,但子宮肌瘤生長緩慢,惡性病變發生率較低,子宮肌瘤非手術治療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選取我院 2012 年 2月至 2013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甲基睪丸素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 45~53 歲,平均年齡 (47.9±2.3) 歲。入選標準[2]:(1) 處于絕經過渡期;(2) 子宮內≥ 1 個子宮肌壁間肌瘤;(3) 月經量過多、陰道不規則出血、經期延長;(4) 行血常規,患者伴有輕、中度貧血;(5) 不伴有子宮、附件其他腫瘤及病變;(6) 排除血液、內分泌、心血管系統疾??;(7) 無所用藥物禁忌癥。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完成此次研究。將本組 50 例患者一般資料納入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月經來潮第一天給予 5mg甲基睪丸素口服,每日 1 次,6 個月為 1 個療程。多數患者伴有缺鐵性貧血,遵醫囑給予適量的維生素 C、硫酸亞鐵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隨訪
患者用藥前、用藥后均行血常規、B 超、肝腎功能及婦科檢查,測量子宮肌瘤三維徑線,d1、d2、d3 為子宮或肌瘤的 3個徑線,子宮或肌瘤體積 V=0.523×d1×d2×d3[3].若為多發性肌瘤,以最大劑量體積計算為準。全部患者均持續給藥1 個療程,隨訪時間為 6 個月,包括電話、郵件、門診就診、實地造訪等隨訪方式。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和整理本組研究數據,在計算機上采用 SPSS17.0 統計學軟件作數據分析,以 (xx ±s) 描述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經t檢驗,差異于 P<0.05 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相關臨床指標變化
持續治療 1 個療程后,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明顯小于治療前,血紅蛋白濃度顯著高于治療前 (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1.
2.2 不良反應與隨訪
本組 50 例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在治療期間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及重大疾病,其中 6 例輕微頭暈,未處理自行緩解。4 例患者出現惡心癥狀,未做特殊處理自行緩解。1例痤瘡,退出治療改用其他治療方法。隨訪時間為 6 個月,50 例患者均獲隨訪資料,全部患者肌瘤無增大,無經期延長、經量過多等癥狀,恢復良好。
3 討論
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纖維瘤,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目前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正常肌層細胞突變、性激素、局部生長因子的復雜作用有關。子宮肌瘤常見于 40~50 歲育齡、性生活不協調、喪偶的女性,提示性激素是子宮肌瘤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經生物化學檢測發現,子宮肌瘤中雌激素受體濃度高于周圍組織,雌二醇轉化雌酮低于正常肌層組織;子宮肌瘤對雌激素具有較高的應答性,一旦存在外源性雌激素,將進一步促進子宮肌瘤的生長,可以認為雌激素與子宮肌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為主,但基于子宮肌瘤的特點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手術治療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子宮肌瘤患者,雌激素對其具有一定的作用機制,雄激素對抗雌激素致子宮內膜萎縮,增強平滑肌收縮,進而減少出血量。甲基睪丸素是一種合成雄激素[4],作用于子宮平滑肌,有利于抑制肌細胞增殖,增強子宮收縮力,降低出血量,控制肌瘤生長。同時本研究還發現,甲基睪丸素能促進蛋白合成,加快紅細胞生成,及時糾正貧血,具有重要的臨床作用。當然,甲基睪丸素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量或長期使用可引起痤瘡、多毛等,適應于絕經過渡期患者適量短期使用。
綜上所述,采用甲基睪丸素治療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患者,有利于改善臨床癥狀,減少出血量,增加血紅蛋白濃度,臨床應結合患者病情適量使用,以此實現最佳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鄒春華 , 徐洪云 . 米非司酮聯合甲基睪丸素治療子宮肌瘤 180 例療效觀察 [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 2011, 04(1): 88-89.
[2] 黃結容 . 米非司酮聯合甲基睪丸素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臨床觀察 [J]. 中國當代醫藥 , 2009, 16(10): 48-49.
[3] 張會平 . 米非司酮聯合甲基睪丸素治療絕經前期子宮肌瘤的臨床分析 [J]. 中國醫藥指南 , 2012, 10(20): 142-143.
[4] 郭淑萍 . 甲基睪丸素治療絕經過渡期子宮肌瘤臨床研究 [J]. 中國實用醫刊 , 2013, 40(7):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