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亞健康人群增多,“未病”成為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大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不穩定階段,加之學習、就業壓力大等因素,已成為亞健康的高發人群,亞健康問題尤為突出。因此,深入研究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幫助大學生擺脫身心健康的困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課題。中醫養生學和“治未病”思想是《內經》預防與治療學的重要理論,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探討中醫養生學理論,培養大學生提高養生保健和“治未病”意識,對改變大學生亞健康現狀有重要意義。
1 中醫養生學和“治未病”思想的含義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的理論和方法,它是在古人認識了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及掌握了人體生理活動和疾病發生的變化規律以后,作為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的積極手段而發展起來的。中醫養生學在“治未病”的實踐中具有最基礎、最廣泛的作用,它的主要精神就是“治未病”,只有掌握和應用正確的養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有序,實現理想的健康狀態,達到延長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爸挝床 本褪穷A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的方法,“治未病”包含3 種意義:(1)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2)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3)預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
2 大學生亞健康現狀的分析
當代社會競爭激烈,由于學習、就業壓力大、缺乏自我保健意識以及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60%~70%的大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
2.1 大學生亞健康狀態形成原因 生理方面的因素:長時間的專業學習和社團工作;迷戀網絡、睡眠不足、三餐不規律、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等。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因素:學習、考研、求職壓力大、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擔憂、戀愛困擾、人際交往能力欠缺、心理承受力差等。
2.2 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表現 軀體方面: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身體疲勞、虛弱、周身不適、睡眠紊亂、失眠、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怕冷怕熱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
焦慮、自卑、冷漠、孤獨等。社會方面: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不能較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引起疾病等。
重視大學生群體健康狀態的研究,對預防和控制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降低醫療衛生費用都有重要意義。亞健康狀態屬于中醫文獻中“治未病”范疇,通過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中醫學對“治未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中醫養生學和“治未病”理論將在亞健康的預防治療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3 中醫養生理論和“治未病”思想指導下防治大學生亞健康的常見措施
3.1 調攝情志,形神共養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健康的基礎。情志因素的影響是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內經》中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精神情志的變化與機體的生理、病理密切相關。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正氣內虛,導致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而過度的情志波動又能使亞健康發展為疾??;所以保持心胸開朗,樂觀愉快,有利于預防心理和社會適應亞健康狀態的發生。
3.2 勞逸適度,鍛煉身體 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筋骨強健,臟腑功能旺盛,還能以“動”濟“靜”,內外結合,動靜相宜,剛柔相配,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軀體亞健康的目的。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過勞可使氣血失調或耗損,引起機體活動能力減退,出現疲乏無力、懶言少語、食欲不振、心煩不安,失眠、多夢等生理亞健康癥狀。
3.3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系,辯飲食之宜忌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金匱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舻靡藙t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秲冉洝吩啤笆筹嬘泄潯?,不能“以酒為漿”,體現了節制飲食的養生方法,若三餐不規律、偏食、嗜食、節食,則損傷脾胃,導致后天之本不固,氣血來源乏竭、正氣虛損,成為身體發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起居調養,就是作息時間必須符合陰陽消長規律,順四時不同而定起臥規則,如果起臥無常,則可使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耗損,引起機體活動能力減退而發生疾病。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起居,學習娛樂松弛有度,對保證良好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3.4 順應四時,外避邪氣 四季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對人體有著重要影響,人體五臟生理功能活動只有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人體才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規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大學生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采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保持人體陰陽平衡,避邪防病。
3.5 中藥和針灸推拿療法 中藥對亞健康的調制是從中醫整體觀出發,進行辯證分型用藥。肝氣郁結,治宜疏肝理氣解郁,用柴胡疏肝散治療;脾胃虛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四君子湯治療;心脾兩虛,治宜健脾養心,用歸脾湯治療;肺氣虧虛,治宜補肺固衛,用玉屏風散治療;肝腎陰虛治宜滋補肝腎,用知柏地黃丸治療。針灸推拿療法是運用針刺、推拿手法、艾灸、拔罐、熱敷、刮痧等療法,刺激相應的腧穴、經絡,以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對解除疲勞、緩解壓力有很好效果,從而起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
綜上所述,亞健康狀態由于不是疾病,易被學生和社會忽視,亞健康狀態可向健康狀態轉化,也可向疾病轉化。多數亞健康狀態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干預后可以恢復健康。中醫養生療法的重要性將在大學生“治未病”中進一步顯現出來,其獨具特色和優勢更值得推廣。加強健康教育,指導大學生合理應用中醫養生保健措施,必能提高大學生自身健康意識,消除不良習慣,合理飲食,科學鍛煉,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預防大學生亞健康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金.我國中醫養生保健發展的現狀和思考[J].中醫研究,2013,2(67):1-3.
[2] 李董男.試論中國傳統養生的原則和目標[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4):227-231.
[3] 甘麗,韋明,黎強.中醫專業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治未病”理念的影響[J].廣西中醫藥大學,2013,1(62):186-187.
[4] 王瓊波,石曉.當代大學生健康狀況及常見疾病調查[J].調查研究,2009,(626):120-121.
[5] 李慧杰.《黃帝內經》形神合一養生思想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報,2011,(5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