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提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逐漸成為影響白領階層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神經根型多見,多因軟組織退行性病變,頸椎間盤向后外方突出,或骨質增生、關節肥大,在椎管側隱窩等處壓迫或刺激神經根等組織所致。本研究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坐位加藥枕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6例,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6例患者皆為江西理工大學醫院骨科門診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52.6±7.81\\)歲;病程1個月~9年;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者46例,棘突旁壓痛48例,上肢麻木、感覺減弱39例,手臂肌肉萎縮、握力減弱、精細動作受限11例,壓頭試驗陽性者51例,臂叢牽拉試驗陽性52例。56例全部行頸椎MRI檢查,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并排除其他并發癥。病變部位在C4~56例,C4~5、C5~612例,C4~5、C5~6、C6~714例,C5~617例,C5~6、C6~74例,C6~73例。
1.2診斷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有外傷或慢性勞損史,多見于40歲以上中年人,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2\\)出現頸、肩背疼痛,頸部板硬,上肢麻木等神經根性刺激癥狀;\\(3\\)頸部活動受限,大部分病變頸椎棘突及患側肩胛骨內上側有壓痛點,部分可出現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4\\)臂叢牽拉試驗或壓頭試驗陽性;\\(5\\)影像學提示\\(CT或MRI顯示頸部骨關節退行性改變\\)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1.3治療方法
1.3.1頸椎牽引采用JYZ-ⅢB頸腰椎多功能牽引床坐位牽引,治療時要求患者端坐,全身放松。根據人體生物力學原理,結合MRI片提示、頸椎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采用不同的角度行牽引治療。病變部位在C4~5頭前傾5°牽引;病變部位在C5~7時,若頸椎生理曲度大致正常前傾10°~15°牽引,若頸椎生理彎曲消失頭前傾0°~5°牽引,頸椎后傾者當行垂直位牽引。
牽引重量約為身體質量的1/5,30min/次,1次/d,14d為1療程,共進行2個療程。
1.3.2藥枕牽引治療
1.3.2.1藥枕制作取內芯材質為聚醚型聚氨酯記憶枕
1個,規格:50cm×30cm×6/9cm,拆開用內套備用。中藥1劑,藥用:葛根20g,當歸、川芎、羌活、防風、延胡索、白芷、菊花各l2g,紅花、蘇木、阿魏、乳香、沒藥、制川烏、制草烏各10g,薄荷、丁香、肉桂、細辛各5g,冰片、樟腦各3g,麝香0.5g,海鹽30g,上藥研末,用透氣棉布做1個50cm×30cm口袋,將藥末裝入袋中封口,放入備用記憶枕封口,藥枕做成。
1.3.2.2使用方法
患者仰臥位,將枕的高側放于頸背部,低側放于頭部,在重力作用下,枕被壓縮。枕的高點一般在C1~C2部位.頭呈向后仰位,部分患者開始時有不舒服感,十多天后可以適應。1個月為1療程,亦可長年使用,每半年更換1次中藥。
1.4療效評價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判定標準。治愈:原有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上肢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癥狀減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2、結果
本組56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隨訪12個月,56例按上述評定標準:治愈33例,好轉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86%。
3、討論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主要是肝腎虧虛、精血濡養筋骨不足而導致筋骨懈惰,同時衛外不固復感受風寒濕邪,氣血瘀滯,瘀血痰濁阻痹經絡受阻所致?,F代醫學認為頸椎病主要由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頸部外傷勞損及先天骨發育異常等引起脊柱內外組織結構平衡失調、頸椎生物力學失衡,并繼發病理改變,壓迫或刺激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外因為頸椎生物力學失衡,內因為頸椎間盤退變。臨床以神經根型頸椎病為主,多由頸椎骨質增生及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及血管等軟組織,致使局部循環障礙,組織水腫,產生無菌性炎癥,引起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運動障礙等癥候群。目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牽引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牽引能夠舒緩頸部肌肉,緩解痙攣,使變窄的椎間隙增寬,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利于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擴大椎間孔及椎管容積,進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促進椎間盤突出部分及神經根無菌性炎癥的消散,消除充血、水腫;同時能解除頸椎小關節的紊亂,使嵌頓于小關節內的滑膜皺襞復位,降低頸椎小關節的鋼度及應力,恢復椎體與神經根的固有平衡,消除其發病基礎,達到改善癥狀和治愈疾病的目的。坐位成角牽引主要根據患者的頸椎生理彎曲度的不同,及人體生物力學原理,采取不同的角度牽引,達到最大應力位置的不同,有利于促進突出髓核及纖維環組織復位,最大限度恢復頸椎正常生理彎曲,達到恢復頸功能、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坐位牽引后,頸部肌肉及韌帶的痙攣得到有效緩解,再輔以自制藥枕進一步放松頸背部肌肉,更有效改善和恢復頸椎生理曲度。藥枕采取高低設計,在睡眠中藥枕高側支撐頸部,形成以頸枕為支點的頭顱與軀干間的持續牽引作用,保證睡姿與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頸部姿態相拮抗;同時枕內藥物多為活血舒筋、宣痹通絡、芳香通竅之品,性味辛溫發散。方中葛根走太陽經,起舒緩筋脈,直達頸項之功為君藥;當歸、川芎、紅花具養血、活血、通經之功;白芷、羌活、延胡索祛風勝濕,通絡止痛,走行上方共為臣藥;佐以川烏、草烏、乳香、沒藥、蘇木、阿魏、細辛溫經散寒,祛瘀散結;薄荷、丁香、肉桂、冰片、樟腦、麝香具有芳香開竅,開竅醒神之功。上藥共奏活血化瘀、散寒解痙、消腫止痛之功效?,F代醫學研究海鹽可刺激皮膚、擴張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代謝,松解關節周圍軟組織,使疼痛減輕,有利于頸部運動,改善功能。枕內藥物性味逐漸淡化或消失時應及時更換枕內藥物。
坐位輔以藥枕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果明顯,且牽引枕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易為廣大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55.
[2]劉智斌.角度牽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家兔p內腓肽及c反應蛋白影響的實驗研究[D].陜西中醫學院:2007.
[3]秦素,鄒萍,蘇姿兵.自制自體牽引藥枕治療頸椎病165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4\\):288.
[4]彭金淦,施杞.頸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概況[J].中醫正骨,1997,9\\(3\\):55.
[5]王智勇,宋勇偉,李無陰。頸椎牽引聯合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4例[J].中醫研究,2012,2\\(54\\):40-41.
[6]徐國惠,劉昕.神經根型頸椎病綜合治療[J].當代醫學,2009,15\\(33\\):61.
[7]姜宏,施紀.牽引對頸椎穩定性影響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華理療雜志,1999,22\\(2\\):106-108.
[8]連淑蘭.鹽浴治老年病[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07\\(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