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葛翠琳童話世界的特點探析
【引言 第一章】葛翠琳童話的創作溯源
【2.1】葛翠琳童話純美的精神境界
【2.2】葛翠琳作品鮮明的創作風格
【2.3】葛翠琳童話虛實的形象刻畫
【2.4】葛翠琳小說獨特的語言藝術
【第三章】葛翠琳童話的價值與局限
【結論/參考文獻】葛翠琳童話創作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言
童話作為兒童們喜歡的一種兒童文學樣式,其自身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它萌芽于遠古的神話,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被人們代代相傳,逐步形成了人們喜歡的民間童話,隨后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童話?!拔逅摹毙挛幕\動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源源不斷的外來進步思想為中國兒童文學提供了發展的新契機。同樣,我們也應該理性地看到,中國童話的發展與壯大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它繼承和發揚了民族精神和民間文化。伴隨著中國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十七年”的中國兒童文學也迎來了大發展的時代,童話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涌現出許許多多的童話作家和作品。其中,葛翠琳就是這個創作群體中的一員。在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因為李樂光同志的幾句話,點燃了葛翠琳為兒童創作的熱情,從此,她便走上了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并一直堅持至今。她一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作品,許多童話被稱為經典之作。從她的童話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童話向前邁進的足跡,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她一直都是童話發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分析和研究她和她的童話作品,對于整個中國童話事業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葛翠琳是中國著名的童話作家,她一生都在為兒童進行創作,她以敏感的心去感知世界的變化,以獨特的藝術感覺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童話氛圍。在多年的辛勞下,積累了豐厚的成果。童話故事的主題和表現形式也異彩紛呈,其中《野葡萄》、《少女與蛇郎》、《片片紅葉是憑證》、《悲苦的鐘聲》、《沉默的證人》、《蝎子尾巴》、《金餑餑》等等,都是對民間童話或傳說進行的改編;《金花路》、《白云上的小紅花》、《云中回聲》、《純潔的心》、《云中奇夢》、《海的童話》、《快活的小河》、《小路·小草》、《小路字典》等等,都是對大自然魅力的展示;《雪娘》、《采藥女》、《雪梨樹》、《會飛的小鹿》、《淚潭》等等,都是對愛的詮釋。她的童話豐富和營養著兒童們的精神世界,讓兒童在故事中感知大千世界。到了后期,她致力于“冰心獎”的工作中,“冰心獎”作為中國兒童文學的一項大獎,得到了許多部門和作家們的高度稱贊,葛翠琳積極地參與獎項的籌劃、評選和頒獎活動,鼓勵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兒童文學作家,極大地肯定了老中青三代人做出的杰出貢獻,同時也鼓舞和激勵了三代人的創作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葛翠琳在童話的創作過程中,注重每一個階段的重要性,她從生活中汲取素材,在主題的設定,意象的選取,情節的構思等方面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最終將一篇篇童話作品呈現在了兒童的面前。就本文而言,一是以“縱向”為線索,也就是時間發展的順序,從她創作的初期到后期,逐步深入地探尋其童話創作的外在和內在的發展動因,體味她童話藝術生涯的酸甜苦辣。二是以“橫向”為線索,就是童話作品內在的藝術規律,從精神的境界、創作的風格、形象的刻畫和語言的藝術中,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隱藏在她童話作品中的內在韻律。
一、 葛翠琳童話的創作溯源
列寧曾說:“把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看作處于發展過程中的現象時,在它中間隨時都可以看見過去的遺跡,現在的基礎將來的萌芽?!雹僭跁r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給予葛翠琳童話創作的精神財富,同理,我們也可以從葛翠琳的童話作品中尋覓到中國社會發展的脈搏,可以從中探尋到中國童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葛翠琳的生平簡介
葛翠琳,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1930年2月25日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前葛莊村。小學曾就讀于樂亭縣立小學,畢業后,因成績優秀而進入北京崇慈女子中學免費學習。1948年進入燕京大學社會系讀書,1948年底,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民主青年先鋒隊,協助地下黨準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并參加天安門前迎接解放軍進城的活動。1949年開始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評論、報告文學等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燕京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市文聯工作,作為老舍的秘書,協助老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并歷任北京作家協會編創人員、北京文聯兒童文學組組長,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理事、全國兒童文學創作評獎委員會委員、全國兒童戲劇評獎委員會委員、瑞士兒童圖書國際獎評獎委員會委員、瑞士ESPACE基金會委員、北京少年兒童圖書研究社社長、第一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獎評獎委員會委員、冰心獎評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等職務。
葛翠琳一生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童話作品。在童話中,她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短篇童話集有《野葡萄》、《云中回聲》等,中篇童話有《翻跟頭的小木偶》、《最丑的美男兒》、《進過天堂的孩子》、《半邊城》、《云中奇夢》等,長篇童話有《鳥孩兒》、《幸運明星》、《會唱歌的畫像》等,彩圖童話有《春天在哪里》、《迷路的小鴨子》、《聰明的小龜》、《月亮送我回家》、《春天敲門》、《小銅鏡》、《能跑會跳的房子》、《兩條腿的快馬》等。她的童話作品,風格多樣,字里行間散發著不同的氣息,或是質樸純真,或是情深委婉,或是詼諧幽默,她為兒童開辟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只要孩子們喜歡她的童話,就是給予她最大的鼓勵。
(二)葛翠琳童話的創作動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社會的整體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葛翠琳作為歷史發展的推動者與見證者,她的童話創作也在現實的鼓動中發生著變化。從開始的《野葡萄》到《翻跟頭的小木偶》,再到后來的《會飛的小鹿》,童話主人公從一位單純的白鵝女轉變為一個被人操控的小木偶,再發展到一只自強的小鹿,故事的審美在發生著變化,從民間傳統到現實社會,再到唯美幻想,葛翠琳童話創作的動因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改變。
1.肩負神圣的歷史使命
葛翠琳與很多兒童作家一樣,創作帶有極為鮮明的使命感。對于兒童們來說,這是福音,無論是在她的童話創作中,還是在她的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她對于兒童的那份責任感。她曾說過:“祖國的未來是美好的,孩子們的未來是美好的,為了這,我甘愿奉獻全部心血?!笔堑?,無論歷盡怎樣的人世滄桑,她都默默地踐行著“為兒童”的歷史使命,而這使命的由來也有著重要的淵源。在新中國成立的那天,參加開國大典的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第一任部長的李樂光同志曾對葛翠琳說過:“你為孩子們寫書吧”,就是這樣簡單的話語將葛翠琳引領到兒童文學世界的大門前。老舍和冰心等人也同樣在兒童文學創作上給予她很多的鼓勵和支持,他們都希望她為孩子們做出一些貢獻。當時恰逢黨和國家大力支持兒童文學事業發展的浪潮,葛翠琳借助這股浪潮毅然決然地肩負起了“為兒童”的文學事業,她開始認真學習兒童文學的創作方法,經常向作家前輩們討教關于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不久,她的童話作品《野葡萄》(1956 年)出現在了公眾的面前,這部童話作品擁有很高的創作起點,這立刻便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這部作品也是葛翠琳真正進入童話創作的重要標志,而且《野葡萄》至今依然是她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野葡萄》中,葛翠琳不僅建構了一個兒童文學藝術的空間,以滿足兒童心理上的童趣需求,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為兒童們構建了一個“引導”人生的燈塔。童話中的白鵝女在悲慘的遭遇面前,并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在自己艱苦奮斗中,重新見到了生理和心理的“光明”,而且善良的白鵝女又將這“光明”帶給了其他與她有著同樣遭遇的人們。葛翠琳的《野葡萄》充分表達出了她的情懷,她希望讓孩子們通過童話的閱讀,在情感、道德品質和意志力等方面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隨后出現的《雪娘》(1957)更進一步地奠定了她“為兒童”的創作基礎。在創作的形式上,葛翠琳對于童話形象、故事情節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這些努力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童話成為一種“比喻”,她希望通過簡單的童話故事比喻現實的人類生活,借助神娘的形象幫助孩子建立對困難的辯證分析和認識的能力,借助雪娘的形象幫助孩子建立對人類質樸情感、品質和意志的引導,使孩子們通過簡單生動的閱讀體驗得到故事背后的教育意義。
之后的《淚潭》(1957)、《金花路》(1963)等更多的童話作品相繼走進兒童們的視野中,眾多兒童文學作家開始對這位年輕的童話作家刮目相看,從而引起中國兒童文學界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兒童文學作家更為普遍地關注和認可。
雖然之后她經歷了人世的變革,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筆,但是“為兒童”的歷史使命感一直堅定地屹立在她的心中。文革浩劫之后,她又開始了童話的創作,《金翅膀》(1977)、《比孫子還年輕的爺爺》(1980)、《翻跟頭的小木偶》(1980)、《半邊城》(1981)、《進過天堂的孩子》(1982)、《花孩子》(1982)、《云中回聲》(1983)、《最丑的美男兒》(1988)、《會飛的小鹿》(1992)、《會唱歌的畫像》(1994)等童話作品是葛翠琳堅持實現自己使命理想的成果見證。除了進行童話創作,葛翠琳還參與“冰心獎”的創辦和評獎活動,盡心盡力地完善“冰心獎”的工作。借助這個平臺,她不斷地發掘和培養更多的兒童文學作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為兒童”的事業中,讓兒童文學事業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地壯大,為孩子們不斷開拓更廣闊的成長天地。
2.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踐行自己神圣使命的同時,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與孩子們一起共同享受童話帶來的童真與童趣,希望自己的童話能夠得到兒童們的喜愛,葛翠琳在作品中希望實現著自我的價值。中國在進入新時期之前,文革十年使得中國來之不易的百花盛世凋零殆盡,童話作家辛苦建立的創作隊伍在狂風暴雨中被打得一片狼藉。葛翠琳曾經將童話比作鮮花,在社會動蕩的時期,“童話這朵美麗的花兒,曾經被套上絞索,拉上了絞架?!雹偕詈途裆系姆N種磨難一直打壓著葛翠琳。她曾被劃為右派,有過艱苦而繁重的勞動改造生活。更為嚴酷的現實變化是“文革”的到來,把她推進了牛鬼蛇神中,她嘗到的苦并不算什么,但是老人們和孩子們因為她所招受的苦,卻是她最難忍受的痛苦。作為父母的女兒,作為孩子們的媽媽,她不愿將這些痛苦在親人們的面前流露,她將痛苦的眼淚往自己的肚子里咽。后來,她在《十八個美夢》中,以第五個美夢、第六個美夢為題寫下了幾段關于苦難歲月中的心酸畫面,例如:“定量供應的歲月”、“一件無法買到的白襯衫”、“痛苦的對話”、“幾粒子彈殼”、“送別雙親”等等,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讀起來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生活的磨難鍛煉了葛翠琳的心智,讓她認清了許多的人情世故。正是這些艱苦的經歷,不僅磨練了她的堅強意志,增添了她的生活底色,更給予她豐富的創作靈感。與此同時,與她有相似經歷的童話作家有很多,這十年的動亂使得中國的童話進入了無糧可產的歷史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黨和政府為了未來的發展,積極打開兒童文學發展的新局面,兒童文學事業也日益繁榮起來,給予兒童作家充分的尊重,在各方面的齊心協力下,許多童話作家打消了心中余悸,解放了思想,探索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和方法,“冰雹和暴風雨曾毀壞了童話這小小的花兒,但它的根子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壤里,溫暖的陽光、及時的風雨,又使它吐芽長葉,開出鮮艷的花朵來?!雹僮骷覀兌技娂姷亻_始摸索時代發展的脈搏,秉承忘我的創作精神和靈動的創作思想,大批風格迥異的童話作品又重新走進兒童的視野中,從五十年代大力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新時期又一次大放異彩,許多的作家在積極地實現國家價值基礎上,自己的價值也得到了真正的實現。這一時期,葛翠琳將自己的生活藝術和童話藝術相互融合,在自己的童話作品中,堅持自己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標準,追尋自己童話創作的方式,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她希望以現實生活為本,自己與兒童們站在一起,共同鑄建屬于他們的世界,享受童話帶給他們來自生活中的童真與童趣。她希望和兒童在感受生活中陽光一面的同時,也不回避那些陰暗面,希望兒童們能夠全面地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借以對兒童進行心理上的引導和磨練。在《翻跟頭的小木偶》中,小木偶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形象,緊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小木偶身上既展現了正面又展現了反面,因為葛翠琳將它塑造成一個立體的形象,將一個完整的童話形象帶進了一個“全知”的世界,讓兒童在奇幻的故事中感知真實的現實生活。葛翠琳通過自己的創作才華和刻苦的努力,創作出了一大批的童話作品,其中,《野葡萄》、《翻跟頭的小木偶》、《會唱歌的畫像》、《核桃山》獲得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她的很多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丹麥、瑞士、蘇聯、日本、泰國等報刊對其作品都有過介紹和評論,港臺地區出版過繁體字中文版童話圖書。電視片《野葡萄》于1986年在慕尼黑電視節榮獲青少年電視節目獎。她曾出訪過泰國、日本、法國、瑞士講學。葛翠琳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藝術,用一部部作品實現著自己的價值。
(三)葛翠琳童話的創作積淀
作家的生活經歷和獨到的見解是創作的基礎,豐富的經歷可以為作家的創作帶來無窮的創作素材和靈感,獨到的見解可以為作品帶來更多的獨特性。以下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豐富的人生體驗
葛翠琳童話創作取得的成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成長經歷必定會影響她的內心記憶,這些記憶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形成一種情緒并隱藏于內心深處,從而形成一種更為深層次的人生體驗,而這種體驗最終會成為創作的審美情感基調。本文關涉葛翠琳的人生經歷,其目的就在于發掘其童話的審美情感。正如列夫·托爾斯泰對藝術的本質的界定:“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喚起這種情感,并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雹?br>
快樂和悲傷相混合的童年經驗使得葛翠琳的童話作品有著一種既歡愉又傷感的情感基調。出生在河北樂亭一個普通家庭的葛翠琳,從小就有愛她的家人,相比較其他同齡的兒童來說,她是非常幸運和幸福的女孩,因為從小她就浸染在書香的氛圍之中,她的家族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她長期生活在飽讀詩書的長輩們身邊,耳濡目染,必然領悟到其中的文化精髓。除了這些,兒時的她,常常在祖母日夜紡線的時候,促膝聆聽動人的古老傳說,有人參娃娃、山神樹精、土地爺等;在已雙目失明的祖父旁邊,靜靜地看著他一邊搖晃著白須,一邊講述古文或是楊門女將花木蘭的故事;媽媽常常帶著她采集各種草藥,每種草藥都有自己的動人傳說;抱著石板和石筆上學的她,常常聽到老師講述丑小鴨、白雪公主、快樂王子的童話。這些快樂而溫馨的記憶在她內心慢慢地聚集,在后來的創作中她會將潛意識中那些美好的回憶拉深延長,并在童話中呈現一幅真善美的畫面。
客觀地說,每個人的童年記憶并不都是快樂的,憂郁和悲傷的童年經歷也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葛翠琳的童年曾親眼見過苦難是如何折磨人們的生活,重男輕女的封建禮教是如何殘酷地束縛住人們的思想,剝奪女人們的一生。雖然葛翠琳從小生活在書香世家,但是重男輕女的封建禮教依然堅不可摧。她從小就親眼見到周圍的女性飽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折磨,更有甚者因封建的禮教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在她的《十八個美夢》中,曾回憶過一名助產士香林姑娘,小時候的葛翠琳非常喜歡這位香林姐,希望長大后也要做香林姐那樣的人,因為自己養活自己的香林姐,總是隨著自己的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香林姐也是不幸的人,因為自己開放的愛情觀觸碰到了封建的禮教,弱小的她怎能抵擋龐大的封建勢力的壓迫,最終還是失去了自己的婚姻,并早早地了結了自己的生命。這些憂傷的部分同樣會成為葛翠琳非常重要的記憶,而且這些記憶的烙印往往很深,在無形中為她的內心罩上一層灰色的陰影,當她看到周圍的事物時,眼睛也常常會帶有一層灰色,從而導致她的童話創作也會流露出一種憂郁和悲傷的情感基調。
童年經驗是探究葛翠琳童話創作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成年經驗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年時代,作為燕京大學社會學的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她拓寬了見識,積累了學識,而后的工作更加拓寬了她的能力。她曾經擔任老舍秘書一職,協助老舍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因為工作的需要,她常常會接見許多的文人,在交往中,文人們豐富的思想充實了她的學識和閱歷。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配合文聯的作家們下鄉進行采風工作,她常常隨同一起下鄉。每當她有閑暇時間,總是喜歡幫助村子里的人帶小孩,給村里的小孩子講故事。在采風的日子里,葛翠琳將老鄉們的口頭文學都記下來,例如謎語、諺語等,這些為她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民間的文化在葛翠琳的腦中不斷地碰撞,使得她童話創作的初期就萌生了許多的想法。最具典型性的作品就是她的《野葡萄》,除了吸取民間傳說之外,在語言藝術方面,民間淳樸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也是一大特色。在此后,她還分別出版了兩本童話集《采藥姑娘》和《巧媳婦》,這兩本童話集進一步奠定了她童話創作的風格。但是,正當她進入創作的高峰期時,中國進入了大動亂時期,這樣的變故打亂了她童話創作的節奏,不得不停下筆來。
在七十年代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組織了為低年級兒童創作童話的活動,葛翠琳應邀為孩子們寫了一篇童話《春天在哪里》,故事的核心主題思想是要表達一種渴望,一種經過殘酷歲月后,對美好“春天”的渴望。但是這一時期,她創作的方向并不全是追求以往“純美”的藝術審美標準,因為飽經人世滄桑磨練的她,其內心的純真歡愉已經磨滅了許多,所磨之處長出了許多傷痛的老繭,藝術的審美標準不知不覺地趨向于“現實”.她的童話敘述視角瞄向了社會現實的嚴酷狀態之上,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作品更多地展現出自己內心因為沉重的“社會現實”產生的壓抑情感,將童話中的主人公置身于“現實”殘酷的大熔爐中磨練,兒童的童真童趣卻少了很多。例如《半邊城》對歷史中陰暗殘酷面的揭露。左左博士市長的到來,改變了城市以往的平靜與美好,根據市長的新規定,所有有關右邊的事物都不得使用,右邊的馬路不得通行,右腳要穿左鞋,沒有右邊袖子和褲腿的衣服和褲子,不得使用右眼,更為慘絕人寰的是要將剛剛出生的嬰兒擰斷右手和右腳,左左博士雖然有著博士學位的頭銜但是卻充斥著反人類、反科學的意味,這些實則是葛翠琳對她自己經歷的“反右”的一種質疑和反對,凡是有關“右”的就要被打到,這是一場有關“右”的腥風血雨。例如《翻跟頭的小木偶》也是對歷史黑暗時期的揭露。木偶被人們手中的線牽著動來動去,雖然童話中的木偶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自己畢竟是木偶,抵不過自己被別人牽動的命運,這種故事的安排是葛翠琳有意為之。過去“文革”的苦難不光打壓著她,而且也打壓著更多的人,人們就像是這童話中的木偶,雖然有著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嘴,但是卻表達不出來,也不能表達出來。人們的活動也如同這木偶,整天被牽動著行動,不得有自己的行為,如果有自己的行為出現,那災難性的思想和行為上的懲罰會接踵而至,“文革”給人們帶來的既是思想又是現實的雙重打壓。葛翠琳如果沒有這些真實的人生體驗,是不可能寫出這樣令人刻骨銘心的童話作品。
近期,在平穩的生活狀態中,葛翠琳多了許多享受生活的時間,同時也多了許多對生活的哲理思考。此時的她,一邊致力于“冰心獎”的評獎工作,一邊創作。她總是坐在書桌前平靜地評閱來自天南海北的稿件,或是站在窗前看著樓下孩子們的歡愉場景。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推進中,他對于童話的理解和童話的創作思路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在近期的童話創作中,她的創作手法越發的爐火純青,童話中的哲理意蘊越發的濃厚。她將自己的文學藝術視角轉向詮釋人類的生命哲理,借以單純、生動、有趣的文學形式試圖帶給兒童一些新的閱讀體驗,在藝術思維上達到更高境界。這一時期出現了《海的童話》、《問?!?、《會飛的小鹿》、《會唱歌的畫像》等作品,這些又推進她的童話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問?!分械男∩车[在面對又深又廣的大海的時候,它非常自卑,但是大海卻溫柔地微笑說:“我的胸懷里容納一切,才這樣豐富;我接受每一滴水,才這樣深廣;我從不停止活動,才這樣具有生命力;我不拒絕巨風的推動,才異常勇猛。在我的懷抱里,有各種珍奇的海寶,也有普通的海草,還有漂浮的泡沫,以及沉落的各種殘骸棄物。這就是大海。人們稱頌的大海,人們咒詛的大海,人們愛戀的大海,人們懼怕的大海。像你一樣,我就是我自己”①小沙礫聽了大海的話,心中充滿了歡樂與信心。小沙礫在經歷有趣而驚險的旅途后,在貝殼的保護下長成了一顆晶瑩完美的大珍珠。大家都恭維它的美麗,但是小沙礫記得大海的話:“你就是你自己?!备鸫淞战柰捹|樸純真的話語將自己人生體驗過的哲理和人生觀告訴孩子,也許孩子只記得這可愛的小沙礫變成珍珠的故事,還不太明白背后的深刻寓意,但是,或許孩子長大的某一天突然想起這可愛的小沙礫,會突然明白其中的奧秘,這就是葛翠琳童話的奧妙之處。
2.獨到的童話見解
葛翠琳以自己的文學視角看中國的童話,萌生出許多與眾不同的見解。就選取題材方面,在展示生活光明一面的同時,對于社會陰暗面的生活素材的選擇有自己的想法,她的素材不是全部要回避真實社會的不良現象,而是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做出甄別。這種甄別方式在于葛翠琳并沒有偽裝道德,去回避現實的復雜性,粉飾社會,而是要告誡兒童們,生活中也有陰暗面,為了人類的生存,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與之抗爭。對于兒童,要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必須要對社會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知道這個社會的陰暗面,否則,當他們遇見這些突如其來的陰暗勢力,會變得不知所措,輕易地被它們打敗。對于那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兒童來說,陰暗面的童話故事有利于幫助他們拓寬他們的視域,較為透徹地認識世界和人生,提前武裝自己,為今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可以這樣說,有的幸??梢暂p易就得到,但是有些幸福,就不是隨隨便便就可得到的,幸福有時是經歷風雨嚴寒,跋山涉水后才可以得到的,而這些困難就好比社會的陰暗面,對兒童講述生活的陰暗面是必要的。對于那些生來就經歷坎坷的兒童來說,困苦的生活會對兒童的身心造成壓力和創傷,而童年也是療傷的最佳時間段,兒童可以從帶有陰暗面的童話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點,釋放壓力,緩解傷痛,并從中習得化解痛苦的方法。童話創作應將那些陰暗的現象通過夢幻離奇的故事情節進行委婉地轉述,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一個“度”字。例如《翻跟斗的小木偶》,葛翠琳將可愛的小木偶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展示小木偶怪誕離奇的遭遇。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小木偶種種的荒誕遭遇和細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感知童話故事生活中的陰暗面,本篇童話的妙處就在于故事的情節并沒有一味地去展示陰暗的東西,葛翠琳在故事情節的節點處,也充分地展示出人性的美,給人帶來理解與希望。最后人性的美戰勝了丑陋的時候,也使得故事的主題得到的升華。葛翠琳帶有這種見解的童話作品有很多,《飛翔的花孩兒》、《半邊城》、《進過天堂的孩子》、《一支歌兒的秘密》等等。葛翠琳以自己的親生經歷為依托,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童話創作之中,從側面的角度可以反映生活陰暗的一面,但是,前提是她的創作目的不是為了揭示社會的丑惡一面而描寫丑惡的,而是為了展現戰勝社會丑惡的勇氣和決心,以此達到一種戰勝困難生活的激勵,運用各種兒童喜歡的文學形式和藝術手法,沖破現實的束縛,到達高于生活的藝術境界,這些都體現出了她的美學思想。
對葛翠琳童話創作的思考,不僅要從宏觀外部時間和環境進行梳理和考察,而且也要從微觀視角進行內部的思考,對葛翠琳童話創作的手法進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