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伊始,日朝關系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動向,尤其是在日本視為 “最優先”的 “綁架日本人問題”上取得了較大進展①.這對于一直處在非正?;癄顟B的日朝兩國而言,無疑是注入了一支強心劑。日朝雙方一直在尋求使雙邊關系實現正?;挠行緩?。不過,縱觀冷戰結束后的日朝關系史,雙方始終在朝核問題、“綁架日本人問題”等諸多結構性癥結難點上存在嚴重的分歧。此番日朝關系的諸多新動向,更多的是雙方處在與東北亞國家外交關系 “寒冷”時期的 “抱團取暖”的應急性策略而已。因此,這種功利性極強的、刻意而為之的雙邊關系接近,缺乏足夠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一、冷戰后日朝關系的基本走勢
蘇聯解體后,冷戰時期的蘇朝同盟關系以及蘇、中、朝的所謂 “北方三角”關系隨之不復存在。這使朝鮮不得不改變冷戰時期所一貫奉行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而日本經過戰后重建,到20 世紀 70 年代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由此,日本開始不斷尋求實現 “政治大國”夙愿的突破機會,這在冷戰結束后表現得更加的明顯。應當說,冷戰結束后日朝關系的起起伏伏,正是這一時期日朝兩國因應東北亞局勢變化而做出的政策抉擇。
( 一) 試探接觸時期 ( 1991-1994)
1. 朝鮮的外交政策及其地緣環境變化
這一時期的朝鮮仍然奉行強硬外交的基本政策,其認為 “社會主義在部分國家受挫,資本主義復辟,這從歷史發展的基本潮流來看,不過是部分的、暫時的現象……今后不管出現多么復雜的形勢,不管遇到任何考驗,我們人民都將毫不猶豫,決不后退一步,堅決貫徹體現了主體思想的我們黨的總路線,出色地完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1].朝鮮為了繼續建設 “朝鮮式社會主義”,進一步尋求自身國家安全,在加強朝鮮國內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不斷尋求與美國的對話機會,謀求美朝關系的實質性和解。
從中朝關系來看,中朝之間一直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不過,中國出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格局變化的現實考慮,在 1992 年與韓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這引起朝鮮方面的不滿,以至于朝鮮單獨尋求與美國建立了 “新保障和平機制”.
雖然中朝關系未因中韓建交而劇烈波動,但是中朝關系在這一時期一直處在較為冷滯的狀態。
從俄朝關系來看,俄羅斯認為俄朝兩國相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基礎已經隨著冷戰終結而消失,俄朝關系不再重要,其應當轉而加強同西方國家的關系發展。因此,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在葉利欽總統的領導下,其在外交政策上一度奉行 “親西方”的外交政策。這在朝鮮半島表現為盡快拋棄朝鮮,奉行 “對韓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此同時,俄羅斯取消了蘇聯時期對朝鮮的各項經濟援助。1992年至 1994 年,俄朝關系一直處在不斷惡化的狀態。
從美朝關系來看,美國在冷戰結束后一直奉行“接觸”與 “遏制”并行的對朝政策。一方面,美國企圖接觸朝鮮并對其實行 “和平演變”,企圖一舉將朝鮮納入美國主導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另一方面,出于對亞太盟國---韓國與日本的國家利益考慮,美國在核武器、導彈、經濟援助等多個方面,繼續對朝鮮實行了嚴厲的制裁措施?!半m然朝鮮一直尋求同美國進行直接對話并從實質上推動改善朝美關系,其要求美國明確宣布不對朝鮮使用核武器并撤走駐韓美軍和在韓國的核武器”[2]104,但是美朝關系在這一時期沒有太大的起色而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
從朝韓關系來看,雖然北南雙方一直在進行高級別會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韓國領導人的更迭,使韓國在對朝政策上出現了不一致性。尤其是 1994 年金日成逝世后,韓國總統金泳三沒有進行吊唁,也不允許韓國國民進行吊唁,這引起朝鮮方面的極大不滿。1994 年 8 月 18 日的《勞動新聞》指出,“( 朝鮮) 不再承認金泳三是同民族和人類,誰也不會與他打交道”.由此,朝鮮開始采取極力排擠韓國的外交政策。
可以看出,冷戰結束后初期金日成領導下的朝鮮在東北亞地區愈加的孤立,傳統的中朝關系、俄朝關系不同程度趨于冷淡,美朝關系、韓朝關系則因美韓兩國與朝鮮的深度不信任狀況而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因此,處于越來越孤立境地的朝鮮,亟需尋找新的伙伴以度過外交的艱難時期。
2. 日本的外交政策及其地緣環境變化
日本在這一時期繼續推行 “日美基軸”的外交政策,其在外交事務上與美國是亦步亦趨。與此同時,日本開始逐步推行有限度的自主外交政策,積極參與東北亞地區事務,并借以實現 “政治大國”的夙愿。
冷戰結束后的初期具有一定的過渡性質。這一時期的日本雖然繼續追隨美國對朝鮮實施各項制裁措施,但是其在總體上與周邊國家保持著友好關系?!霸谥腥贞P系上,日本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表示理解和支持,在解除對華制裁方面積極充當中國與歐美之間的橋梁?!盵3]149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日本表現得非常積極。一方面,冷戰結束后朝鮮半島出現了地緣權力真空,日本企圖通過介入朝鮮半島問題來提升其在東北亞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朝鮮擁有尚未開發的豐富資源和巨大市場,如果日本企業進入朝鮮國內,將會有利于日本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日本亟需利用冷戰結束后朝鮮半島處于地緣權力真空的 “有利”時機,進一步增強日本的政治影響力。
3. 這一時期日朝關系的基本走勢
如前所述,冷戰結束后金日成治下的朝鮮,面臨著與中、美、俄、韓的雙邊關系趨于冷滯或惡化的困境局面。若想發展朝鮮經濟,追求自身安全,朝鮮必須與有意改善日朝關系的日本方面進行接觸,從而擺脫其在東北亞地區的日趨孤立地位,還可以利用日本打開與美國對話的大門。而日本方面則出于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考慮,認為有必要改善同朝鮮關系。于是,日朝雙方繼續推進從 1990 年開始的關系正?;勁?,從 1991 年到 1992 年一共進行了八次建交談判。不過,由于日朝雙方在管轄權、經濟賠償、核檢查、李恩惠事件等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而不了了之,這些問題也成為日朝關系正?;缆飞献顬榧值陌Y結所在并一直影響至今。
應當說,這一時期日朝兩國的接觸大多是出于相互試探的目的。由于雙方受冷戰思維的長期影響,因而始終無法迅速建立對對方國家與制度的充分信任關系。在關系正?;勁兄?,朝鮮提出“先建交,后談判”的基本主張,而日本則始終保持強硬的姿態。雖然日朝雙方清楚關系接觸是互惠性的,但是日朝之間的互不信任是由來已久,加之日本為了不過多刺激美國等原因,致使這一時期的雙邊談判始終是僵持不下。于是,日朝雙方在接觸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最大限度的政策謹慎,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協議是合理的。
( 二) 刻意接近時期 ( 1994-2011)
1. 朝鮮的外交政策及其地緣環境變化
1994 年 7 月 8 日,金日成逝世,朝鮮逐漸進入金正日時期。這一時期的朝鮮外交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繼承金日成時期的總體外交政策,大力推行 “先軍政治”路線,在與美、日、韓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處理上,保持極大的不合作與警惕的姿態。第二階段始于 1999 年,朝鮮由于自然災害、能源短缺、糧食危機等問題,導致國內處于極端困難時期。為此,朝鮮一方面繼續推行“先軍政治”方針,另一方面逐漸開始調整對外政策,推行 “實用主義全方位外交戰略”,以尋求國外援助。不過,朝核問題的反反復復,成為朝鮮與其他國家間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
1994 年至 1999 年的朝鮮基本上奉行金日成時期的外交政策,其試探性地與周邊國家包括日本進行接觸,但是收效甚微。從 1999 年開始,朝鮮推行 “實用主義全方位外交戰略”后,其外交局面發生了積極變化?!?999 年 9 月初,時任朝鮮外相白南舜出席了聯合國大會,在會議上闡明了朝鮮愿意改善與美、日、韓三國關系的基本立場,并先后會見了亞、非、歐等國家的外交部長,由此拉開了朝鮮全方位外交的序幕?!?/p>
[3]1552000 年,朝鮮與意大利、澳大利亞、菲律賓、英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2001 年,朝鮮與荷蘭、加拿大、德國、巴西、新西蘭、科威特等歐、亞、拉美的 23 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其中包括 9 個歐盟國家①.不過,2002 年朝核問題再次爆發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更嚴厲制裁卷土而來,剛有起色的朝鮮外交受到了嚴重影響。2003 年 8 月 27 日舉行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雖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但是與會各方認識到該問題并非是不能和平解決的。2004 年以后,朝鮮繼續推行 “實用主義全方位外交戰略”,其積極改善同韓國、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以便尋求更多的外部援助。
2. 日本的外交政策及其地緣環境變化
這一時期日本的外交政策沒有太大的變化,其繼續在奉行 “美日基軸外交”的同時,推行有限度的自主外交政策。由于中國、韓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日本倍感巨大壓力。由此,中日、日韓在歷史問題、領土問題上不斷出現分歧與摩擦。
從中日關系來看,1994 年以后中日之間的政治摩擦日益增多。在歷史問題上,日本一味地否定“南京大屠殺”事實,其拒不承認 “慰安婦”問題,篡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歷史,這些引起了中國方面的強烈不滿。在中國臺灣問題上,日本企圖變相承認臺灣的 “獨立”地位,企圖阻撓臺海兩岸統一。同時,將對華援助的 ODA 政策與中國核試驗相掛鉤,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在有領土爭議的島嶼問題上,中日雙方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一時期的中日關系雖有一定的波折,但是基本上處在“政冷經熱”的局面。不過,2001 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后,中日關系下降到冰點,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中日關系的未來發展。
從日韓關系來看,兩國在冷戰結束后致力于不斷加強交流,尤其是在韓國李明博政府時期,日韓雙方重啟了 “穿梭外交”以加強交流。但是,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歷史等行為,引起了韓國方面的極度不滿。同時,日韓雙方在獨島( 日稱竹島) 問題上存在巨大的分歧,使得日韓雙方雖然同屬于美、日、韓三角同盟陣營,但是日韓關系依然是風波不斷。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 2001 年參拜靖國神社后,引起了中韓等國家的強烈不滿,使得日本在東北亞地區日益處于孤立化的地位。日本要想擺脫這種不利地位,一方面必須綁緊美日同盟; 另一方面必須尋求新的 “地區伙伴”,以平衡中韓兩國對日本的外交壓力。因此,奉行 “實用主義全方位外交戰略”的朝鮮,便成為日本方面極力拉攏的主要對象之一。
3. 這一時期日朝關系的基本走勢
日本基于尋求擺脫孤立地位,更好地平衡中韓兩國的戰略目的,傾向于進一步改善同朝鮮關系。
而朝鮮則基于擺脫核危機之后的國際經濟制裁,盡快度過國內困難時期,更多地尋求國際援助的戰略考慮,也傾向于改善與美、日、韓的關系,且態度較之金日成時期更加的靈活和積極?!?002 年 9 月17 日,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朝鮮,并與朝鮮簽署了 《平壤宣言》,雙方同意在 2002 年 10月就建立邦交正?;M行外交談判,日本就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向朝鮮人民表示深刻反省和真誠道歉。另外,日本將向朝鮮提供一定數量的經濟援助,其具體細節在邦交正?;勁兄猩潭?。朝鮮承諾采取適當措施,避免再次發生威脅到日本國民生命和安全的事件,同時表示將凍結導彈試驗的期限延長至 2003 年以后。日朝兩國確認,遵守所有與朝鮮半島核問題有關的國際協議,全面解決核問題?!盵4]
小泉首相為期一天的 “破冰之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朝鮮不僅承認了 “綁架日本人問題”,并允許被綁架的 5 名日本人回國探親。同時,在歷史認識、導彈和核武器等問題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半m然期間因被綁架的在朝日本人未按照規定返回朝鮮國內,日朝之間發生了一些波折,但是小泉首相在 2004 年 5 月 22 日對朝鮮進行了第二次訪問,從而使 ”綁架日本人問題“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盵2]159據日本 《朝日新聞》的報道稱,朝鮮將允許 8 名在朝日本人返回日本,同時承諾對 “綁架受害人”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日本則承諾: 在一兩個月內,通過國際機構向朝鮮提供25 萬噸的食品和價值 1 000 萬美元的藥品等人道主義援助,同時不啟動對朝鮮的 《制裁法》。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兩次訪問平壤,使得日朝關系變得非常微妙。一方面,緣于朝鮮對日本政策的極大調整; 另一方面,緣于日本更加主動地接近朝鮮。雖然日朝雙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兩國在 “綁架問題” “歷史問題”和 “核問題”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巨大分歧。加之朝鮮在 2006 年 10月 9 日和 2009 年 5 月 25 日分別進行了兩次地下核試驗,致使東北亞局勢一度陷入劍拔弩張的危險境地。日本跟隨美國進一步加大了對朝鮮的制裁力度,日朝關系正?;M程被迫中止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處于惡化狀態。這說明,日朝關系的真正改善,始終難以繞開朝核問題。在朝鮮看來,徹底解決朝核問題,離不開與美國方面的直接對話,而與日本相接觸則是為了借此尋求與美國的某種對話機會。因此,這一時期日朝關系的改善是各取所需之舉,朝鮮得到了日本的一定援助,而日本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借助朝鮮以平衡中韓的戰略意圖,也逐漸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二、日朝關系的新動向與周邊主要國家的反應
2014 年 3 月 30 日,日朝雙方在中國北京舉行了政府間的局長級會談,日方提出朝鮮對被綁架日本人的生死狀況進行全面調查。會談后,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伊元純一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年 5 月 26 日,日朝雙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二次局長級會議,雙方就全面調查被綁架日本人問題達成了協議。朝鮮承諾成立 “特別調查委員會”對該事件進行調查,而日本則將部分解除對朝鮮的單邊經濟制裁。同年 9 月下旬,朝鮮邀請日本代表團訪問平壤。眾所周知,“綁架日本人問題”是日朝關系正?;缆飞系木薮笳系K之一,如今在該問題上雙方達成了重要共識,無疑是邁出了日朝關系正?;闹匾徊?。
不過,周邊主要國家對 2014 年伊始以來日朝關系的戲劇性接觸的態度不盡相同。中國對此次日朝關系改善持一種樂觀態度。2014 年 7 月 3 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 希望日朝通過對話改善關系,這有利于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①.實際上,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希望朝鮮能夠改善同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并最終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雖然中朝關系一度遇冷,但是經過歷史考驗的中朝關系的政治社會基礎是牢不可破的,中國希望朝鮮能夠更加開放和實現穩定發展。
美國對此次日朝關系改善持一種謹慎態度,其希望日本在對朝政策上能夠更加的透明。在日本政府對外宣布解除對朝鮮部分單邊經濟制裁的決定后,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接受采訪時警告稱,“希望日本對進一步解除制裁慎之又慎”[5].畢竟,日本的這一 “越頂”外交之舉,極有可能影響到美國精心構筑的對朝制裁包圍圈的戰略設想,甚至會影響到美日韓三邊同盟關系。
韓國對此次日朝關系改善的反應最為強烈。韓國認為,朝鮮推動改善日朝關系,意在緩解國際制裁的壓力,而日本單方面解除對朝鮮的部分制裁,可能會影響到美日韓三邊同盟關系。另外,日朝兩國的過度接近,將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韓國對朝鮮半島的整體戰略,從而進一步加劇朝鮮半島形勢的不確定性。
三、日朝兩國再次接近的主要原因
在金日成、金正日兩代領導人的治下,朝鮮逐漸擁有了核武器。由此,核武器成為朝鮮唯一能夠與美國進行平等對話的資本。金正日逝世后,金正恩基本上繼承了既有的政策路線,在國內大力發展經濟,不斷鞏固新領導人的執政地位。在外交上,繼續尋求與美國直接對話。由于韓國李明博政府禁止韓國民眾吊唁金正日,而被排除在關系改善之外。金正恩執政初期,朝鮮在日朝關系正?;约叭粘洕献鞯确矫娴膽B度和政策比較積極,這為接下來的日朝關系進一步改善做了很好的鋪墊。
從朝鮮的角度來看,首先,發射衛星與朝核問題把朝鮮推向了外交孤立的境地。金正恩初步鞏固了執政地位后,在 2012 年 4 月 13 日發射了 “光明星 3 號”衛星,這引起世界輿論的一片嘩然。對此,中國深表遺憾,韓國表示強烈譴責,日本宣稱無法容忍,而美國則不置評論。2013 年 1 月 2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 15 票贊成的最終表決結果,一致通過了關于朝鮮發射衛星問題的第 2087 號決議[6],從而加大了對朝鮮的制裁力度。為表示對聯合國安理會加大制裁的抗議,朝鮮隨后宣布將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同年 2 月 12 日,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中國呼吁有關各方保持克制,美國回應稱 “朝鮮的挑釁沒有必要”[7],日本敦促朝鮮不要繼續采取核試驗等挑釁行為,俄羅斯則對朝鮮拒絕重啟六方會談表示遺憾。經過衛星發射和核試驗之后,金正恩執政下的朝鮮面臨著日趨嚴重的外交危機。第二,國內政局的持續變動,加劇了周邊國家對朝鮮政策走向的擔憂程度。雖然通過對實權機構人事結構及關系的一系列調整,金正恩基本上實現了大權獨攬,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周邊國家對朝鮮內政外交政策是否會根本改變的極大擔憂,朝鮮擺脫孤立地位尚需較長時日。第三,朝鮮非??释麛[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性?!皳箜n貿易振興公社( KOTRA) 發表的報告稱: 朝鮮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逐年大幅度增加,從 1999 年的不足 25% 的貿易依存度,快速上升到 2010 年的 83%.”[8]
朝鮮認為,過度依賴于中國,可能會使自己成為中國的“附屬國”.第四,朝鮮方面一再反復的外交政策,使得周邊國家越來越喪失了對朝鮮的投資信心。韓國樸槿惠總統上臺后,力圖改變李明博政府時期的強硬政策,采取了相對和緩的對朝政策,繼續鼓勵韓國企業到朝鮮開城工業區進行投資設廠,借以改善韓朝關系。由于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而受到國際社會的更加嚴厲制裁,朝鮮宣布暫時關閉開城工業園區,致使超過 120 家的該園區韓企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此,韓國總統樸槿惠表示遺憾。
這使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喪失了在朝鮮投資的信心,也使朝鮮越來越失去了外來資金的支持,從而造成朝鮮國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的困境。毫無疑問,擺脫經濟發展困境,改變外交孤立地位,朝鮮需要同其他國家建立正?;耐饨魂P系,不斷擺脫對中韓兩國的過度依賴的同時,尋求獲得其他國家的更多援助。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中日關系、韓日關系、俄日關系的冷淡,使日本在東北亞地區逐漸被孤立。
中日關系因 2012 年日本對釣魚島進行 “國有化”而不斷惡化。2013 年 12 月 26 日,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顧中方的一再反對而參拜了靖國神社,中日關系因此降到了建交以來的最低點。韓日關系的癥結主要是歷史問題、慰安婦問題和獨島問題。
由于歷史上日本給韓國帶來的慘痛記憶,使得韓日兩國雖然是美國盟友,但是相互之間缺乏足夠的戰略互信。尤其是日本拒絕向韓國慰安婦道歉,日本首相不斷參拜靖國神社等原因,導致了韓日關系的持續惡化。而中韓關系的日益密切,使兩國在歷史問題、領土問題上形成了共同對日的局面,這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孤立地位。俄日關系因日本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追隨美國參與制裁俄羅斯而致惡化??梢钥闯?,雖然日本極力綁緊美日同盟體系,但是縱觀整個東北亞地區,日本與中、俄、韓三個主要國家的關系不斷惡化,其在東北亞地區處于孤立地位。為了平衡中韓的巨大壓力,改變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孤立地位,應急性地加強同朝鮮關系,對日本度過與東北國家外交關系 “寒冷”時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出于改善國內經濟困境,擺脫對中韓的過分依賴,更多地獲得國際援助,朝鮮愿意像上世紀 90 年代一樣與日本建立密切聯系。而日本則希望平衡中韓兩國帶來的外交壓力,擺脫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孤立狀態,其非常愿意改善同朝鮮關系。于是,從 2014 年伊始,朝鮮不斷在 “綁架日本人問題”上表示出了誠意,比如正式成立了 “特別調查委員會”并對被綁架日本人進行全面調查,而日本方面則立即部分解除了對朝鮮的單邊經濟制裁。這期間,日朝雙方高層進行了接觸,日朝關系呈現日漸接近的新趨向。
四、日朝關系新動向對東北亞局勢的影響
行為,引起了周邊國家尤其是韓國、美國的高度警惕。究其實質,日朝兩國接觸更多的是在雙方或一方處于外交孤立的狀態下,為了盡快擺脫外交孤立境地,尋求外部支持而做出的外交努力。由于日本奉行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而朝鮮方面只是把改善對日關系作為改善美朝關系并最終實現美朝直接對話的手段而已,這決定了日朝雙方難以在更為敏感的朝核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畢竟,朝核問題事關美、中、俄、韓在東北亞地區的共同利益,日本不能夠通過單方面與朝鮮進行直接對話來加以解決,而只能夠在日本占有話語權的 “綁架日本人問題”上與朝鮮方面進行溝通。
雖然此次日朝關系改善只是這一時期雙方外交處于困境之勢的應急性需求而已,但是朝鮮確實得到了日本解除部分單邊經濟制裁的承諾,而日本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韓兩國帶來的外交壓力,其暫時避免了在東北亞地區陷入更加孤立化地位的窘境。正如冷戰結束后的日朝關系發展一樣,雖然雙方關系正?;^程中存在很多的結構性矛盾,但是當雙方處在被孤立的地位之時,加強彼此的合作以度過與東北亞國家外交關系 “寒冷”時期對兩國來說是非常及時必要的政策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日朝關系的新動向,并不意味著雙方關系就此能夠順勢實現正?;?。2014年 11 月 18 日,聯合國以 111 票贊成、19 票反對、55 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由歐盟等國家共同提交的 “朝鮮人權決議案”[9].這引起了朝鮮方面的強烈不滿。朝鮮國防委員會在隨后發表的措辭強硬的聲明中指出,朝鮮全面否定和反對美國及其追隨勢力利用聯合國舞臺炮制的 “人權決議”,他們將因此承擔超乎想象的災難性后果。而韓國、日本等不加顧慮的言行,將使其隨時可能化為一片焦土[10].
因此說,雖然日朝關系在 2014 年伊始以來不斷展現了一系列的新動向,但是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這決定了日朝關系改善只是暫時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日朝關系的新變化與新動向的地區影響力不僅限于雙邊層面,其巨大的牽扯效用與潛在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實際上,日朝關系再度接近的地區環境和政治氣候不算是寬松有利。針對朝鮮的國際制裁措施未有減緩松動的有利跡象,美韓聯合軍事演習持續舉行且強度加大,朝鮮式的反制性的導彈試射活動接連發生甚至是再次以進行核試驗相威脅,這些表明朝鮮半島依然處在敏感微妙的嚴峻態勢。首先,日朝關系的再度接近,可能使東北亞地區一時性地呈現出中韓與日朝的關系格局態勢,這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中朝與日韓的關系格局認識,進一步加深了日韓之間互不信任的同時,也使美國方面精心構建的美、日、韓三邊同盟關系深受沖擊。因此,這引起了美國對日本的一再“越頂”外交之舉的強烈不滿。其次,日朝關系的再度接近,使朝鮮半島問題摻入了更多的日本因素,致使韓國在應對朝鮮諸多強硬舉措的同時,不得不過多地考慮日本因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韓國對朝鮮的整體戰略,進而使朝鮮半島問題更加的微妙。再次,日朝關系的再度接近,可能誘導東北亞地區開始形成一種新的 “均勢”格局。2014年中韓關系處于建交以來的最好時期,而中日關系、中朝關系、韓朝關系則陷入相對冷滯的狀態。
原本的中朝、日韓的 “均勢”格局已經打破,反而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韓占據優勢的局面,而朝鮮、日本則處于相對的劣勢地位。在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劣勢一方很可能會鋌而走險,這就給中日釣魚島爭端、朝韓邊界安全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而日朝關系的一定改善能夠 “平衡”中韓在現時地緣政治中的相對優勢,從而形成一種新的 “均勢”局面,這其實是日朝兩國所極力追求的戰略目標之一。
日朝關系新動向的出現是雙方出于改善外交孤立地位而做出的應急性的外交選擇,兩國在接觸過程中盡量避免了比較敏感的朝核問題,而選擇了雙方均能夠接受的 “綁架日本人問題”作為關系改善的突破口。不過,從朝鮮對聯合國通過關于朝鮮人權決議案的強烈反應以及 APEC 峰會后俄朝關系的迅速接近中看出,日朝關系的新動向只是暫時性的,其關系正?;嬖诘慕Y構性矛盾牽涉到中、美、韓等國家在東北亞地區的實際利益,而這些顯然是無法通過日朝之間的雙邊協商和談判加以解決的。因此,此次日朝關系的新動向,并不意味著雙方能夠最終實現關系正?;?,更多的是度過與東北亞國家外交關系 “寒冷”時期的 “抱團取暖”的應急性選擇而已,但是這一關系改善的巨大的牽扯效用與潛在的地區影響力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 金日成。 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教訓和我們黨的總路線 [N]. 勞動新聞,1992 -02 -04 ( 01) .
[2] 金祥波。 朝鮮對外戰略史研究 [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04.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 21 世紀初期日本的東亞政策 [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1.
[4] 趙傳君。 東北亞三大關系研究: 經貿·政治·安全 [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