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以來,巴基斯坦深陷恐怖主義漩渦,國內安全局勢每況愈下。原本國內教派恐怖主義就難以遏制,加之,美國迅速推翻了阿塔政權,大量阿塔成員逃往巴基斯坦,致使巴國內安全局勢更加復雜化。緊接著,孕育了14年之久的巴塔在“紅色清真寺”事件后宣布成立。①巴國內不同的恐怖主義勢力交織在一起,關系錯綜復雜,給 巴 基 斯 坦 反 恐 帶 來 了 巨 大壓力。
一、巴基斯坦國內五大恐怖主義勢力
巴基斯坦國內恐怖主義勢力大都具有伊斯蘭宗教色彩,但因為不同的恐怖主義勢力的目標、利益訴求以及涉及的問題不同。有的表現為教派間正統之爭,有的懷有較強的政治“抱負”,有的涉及克什米爾問題,還有的妄圖實施民族分裂運動。據此,可將巴基斯坦國內主要恐怖主義勢力劃分五類: 第一類為伊斯蘭教派恐怖主義組織; 第二類為巴塔組織; 第三類為阿塔組織; 第四類為反印度恐怖主義組織; 第五類為民族分裂恐怖主義組織。
( 一) 伊斯蘭教派恐怖主義組織
1.巴 基 斯 坦 先 知 之 友 (Sipah-e-SahahaPakistan)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伊朗什葉派精神領袖霍梅尼大有向巴基斯坦輸出革命的企圖。與此同時,旁遮普省費薩拉巴德專區的教派沖突也愈演愈烈。內外交困之際,齊亞哈克政府選擇了扶植國內的遜尼派勢力來抑制什葉派,緩解新生政權的壓力。
1985年9月6日,齊亞哈克政府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支持伊斯蘭賢哲會旁遮普分會會長哈克·納瓦茲·堅格維 (Haq Nawaz Jhangvi) 成立了巴基斯坦先知之友。②它宣稱那些與自己宗教思想不一致的人都是異教徒。什葉派、阿瑪迪派以及巴雷爾維派人士自然就成為打擊的對象,其主要活動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信德省和聯邦直轄部落地區。巴基斯坦先知之友領導人先后經歷過五次更迭,目前,其領導人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路德亞威 (2009年8月至今)。
自成立以來,巴基斯坦先知之友一直得到海灣國家資助,并通過毒品交易和其他犯罪活動獲得額外收入。大部分資金用于建設和維持具有瓦哈比主義和迪奧班底學派色彩的宗教學校。從2007年 到2010年, 巴 國 內 宗 教 學 校 數 量 從13000所增加至17000多所。這些宗教學校源源不斷地向巴基斯坦先知之友輸送人員。巴政府于2002年宣布取締該組織,巴基斯坦先知之友更名為米亞伊斯蘭黨 (MIP)。隨即米亞伊斯蘭黨又被巴官方取締,2003年米亞伊斯蘭黨再次更名為Ahle Sunnat Wal Jamaat.①
2.堅格維軍 (Lashkar - e - Jhangavi)
堅格維軍是從巴基斯坦先知之友分離出來的一個更加極端和激進的組織。它堅決打擊什葉派人士,目的是在巴基斯坦建立一個純粹的迪奧班底學派性質的國家。該組織成立的具體時間學界還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1994年,里亞茲·巴士拉從監獄逃脫后就聯合一些宗教人士建立了堅格維軍。另有學者認為,堅格維軍作為巴基斯坦先知之友的一個分支機構,因1995年抗議巴基斯坦先知之友與什葉派政黨和解,隨即宣布獨立。還有的認為在巴基斯坦先知之友與什葉派政黨開始和解后一年,也就是1996年,從巴基斯坦先知之友分離出來。堅格維軍活動在巴全境,主要活躍在旁遮普省中部和南部、大卡拉奇地區、聯邦直轄部落地區,特別是北瓦濟里斯坦。因在國內大肆實施恐怖主義活動,1998年該組織開始遭到巴政府的打壓,2001年被巴官方取締。2003年2月3日,美國宣布堅格維軍是基地組織的一個分支。②目前,馬利克·伊斯哈奇(Malik Ishaq) 是堅格維軍的領導人。③
堅格維軍作為一個秘密組織,主要由5 - 8名成員構成的次級組織組成。每一個次級組織受1人領導。各個次級組織之間互不了解,且獨立行動。行動結束后,該次級組織很快化整為零,分別融入到其它秘密地區,重新組成了新的次級組織。④有消息稱,2000年10月,堅格維軍分裂為兩支---一支由里亞茲·巴士拉領導; 另一支由堅格維軍最高委員會主席卡里·阿卜杜勒·海(Qari Abdul Hai) 領導。此次分裂是因組織內部關于是否重新挑起國內種族沖突問題引起的。⑤
( 二) 巴塔組織
“紅色清真寺”事件后,巴國內40個激進組織無條件聯合起來組建巴塔。⑥這些組織負責人推舉貝圖拉·馬哈蘇德 (Baitullah Mehsud)為巴塔領導人。同時,由來自七個部落地區的代表組成了巴塔舒拉 ( 巴塔的決策機構)。根據活動區域的不同,巴塔內部具有代表性的分支武裝大概有以下幾支: 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 (TTP)、“執行伊斯蘭法運動”(TNSM)、巴喬爾塔利班、瓦濟里斯坦塔利班。⑦巴塔的政治訴求主要有以下二個 方 面: 其 一,在 巴 基 斯 坦 執 行 沙 里 亞法;⑧其二,最終在巴基斯坦建立塔利班政權。
2009年巴基 斯 坦 塔利 班 運 動領 導 人 貝 圖拉·馬哈蘇德被美國無人機擊斃后,為爭奪最高領導權,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內部發生激烈的派系斗爭,最終走向分裂。罕·賽義德·薩基納與法茲魯拉就領導地位展開爭奪,巴塔舒拉會議最終決定任命法茲魯拉為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的新任最高統帥。此舉激化了薩基納派系和馬哈蘇德派系的矛盾。⑨兩派因爭奪各自的勢力范圍多次發生沖突,法茲魯拉解除高級指揮官薩基納的職務。是年5月28日,薩基納派系正式從巴塔中分離出來。⑩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走向分裂的內因主要是領導權之爭; 而外因則可能是“伊斯蘭國”向南亞擴張的結果。
( 三) 阿塔組織
1.哈卡尼網絡組織 (Haqqani Network)
1976年, 普 什 圖 人 賈 拉 勒 丁·哈 卡 尼(Jalaluddin Haqqani) 在巴基斯坦北瓦濟里斯坦組建哈卡尼網絡組織,目標是推翻當時的阿富汗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政府。在賈拉勒丁·哈卡尼回到阿富汗之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已經推翻了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政府。1979年12月27日,蘇聯支持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發動政變上臺??栠~勒在蘇軍幫助下大肆鎮壓反對派。此時,賈拉勒丁·哈卡尼將驅逐蘇聯軍隊作為行動的首要目標。蘇聯撤軍阿富汗后,哈卡尼網絡組織成為阿塔的一個分支組織。
美國推翻阿塔政權后,哈卡尼網絡組織轉移至巴基斯坦北瓦濟里斯坦地區。據報道,美巴官方代表秘密與賈拉勒丁·哈卡尼會面,試圖勸其斷絕與阿塔的關系加入反恐聯盟,但被賈拉勒丁拒絕。隨后,哈卡尼網絡組織開始襲擊北約聯軍。2012至2013年美國利用無人機擊斃了6名哈卡尼網絡組織領導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哈卡尼網絡組織的活動能力。為此,哈卡尼網絡組織改變活動方式。它利用與其關系比較密切的部族力量積極參與阿富汗政治系統,來實現其政治訴求。
目前,哈卡尼網絡組織的領導核心為精神領袖賈拉勒丁·哈卡尼、行動和組織領導人西拉杰丁·哈卡尼 (Sirajuddin Haqqani)。此外,帕克蒂卡省的“影子省長”阿卜杜拉·阿齊茲·阿巴斯 (Abdul Aziz Ahbasin) 負責阿巴邊境地區車輛伏擊行動和武器轉運工作; 阿里勒·拉赫曼·哈卡尼 (Khalil al-Rahman Haqqani) 負責組織在海灣地區的資金募集和組織內部武器分配和訓練任務。哈卡尼網絡組織活動在巴聯邦直轄部落地區以及阿富汗南部的霍斯特、帕克蒂亞省、帕克蒂卡省。據報道,該組織的總部現設在巴基斯坦聯邦直轄部落地區的米拉木·薩赫鎮 (MiramShah)。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