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英國公投之后,特朗普以一名“局外人”身份贏得大選,出任美國總統,大出世人預料,全球震驚,眾說紛紜。
正確審視“特朗普現象”
美國大選和英國公投兩者性質雖然有別,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在不同程度上都折射出美英這兩個主要資本主義大國存在的社會嚴重分裂現象,即廣大普通民眾與精英的尖銳對立。廣大普通民眾對現行體制、社會現實極度地不滿,對極力維護現行體制的精英階層內心充滿憤怒。按照美國歷史學家喬治 . 納什的說法,大選已使“雙方之間關系達到意識形態上的‘內戰’狀態”.
形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在于,兩者由于在社會上所處經濟地位不同,本就有著不平等的遭遇,而美國政府近年來一直推動的、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思想的“全球化”,更使他們之間的“不平等”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據美聯儲公布的數據,美國最富有的 1%的人擁有 43% 的美國財富,最頂峰的 0.1% 的人擁有美國財富的22%,與占美國 90% 的中下層民眾財富總和相當。
對于如此懸殊的貧富差距,兩位美國知名人士有如下的描述: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金融危機后,“美國已經分裂為兩個:一個是超級富人的美國,他們在經濟復蘇中賺到了高額的獎金;另一個是大量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主的美國,他們仍在艱難地掙扎”.
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弗朗西斯●福山(上個世紀 90 年代撰寫《歷史終結論》一文而出名)指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形成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等級如今重新成為美國政治的中心”,“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都沒能善待衰落的群體,成了美國制度的代表性問題”.
幾年前,美國曾發生反映基層民眾對現實不滿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被當局以“擾亂社會秩序”為名予以取締。這次美國大選,包括一部分中產階級在內的更為廣泛的普通民眾,通過支持被精英階層嗤之以鼻的商人特朗普競選并將其送入白宮,使精英們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成為活生生的現實,發泄心中多年的積怨。
“特朗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什么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爭,也不是什么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確切地說,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是當今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美國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突出表現。
正確認識當今的“全球化”
“全球化”現象由來已久,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當今的全球化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全球化。它從一開始,在不同層面都是不平等的。它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窮人;有利于大的跨國公司,不利于中小企業;有利于發達國家,不利于發展中國家;有利于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而不利于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其他發達國家。全球化把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不平等”擴展到了全球。其結果是,這些年來世界上所有國家無一例外地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全球基尼系數突破了極限,已超過了 0.7.
當今的全球化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利弊兼有的雙刃劍,只是利弊程度不同而已。既使推動全球化最為積極、獲得利益最多的美國,也遇到了它始料未及的惡果:即隨著眾多企業為追逐最大利潤轉移到國外從而導致國內實體經濟萎縮,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是引發美國社會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如今嚴重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F實再次驗證了丘吉爾的一句名言:“資本主義之惡在于幸福之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