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導 言
一、刑罰的“交集”與研究價值
二、研究現狀綜述
三、研究方法描述
四、本文相關概念界定與調研數據說明
第一章 “刑”的“輕重”與“刑量”
第一節 “刑”與“量”的界定
一、測量的對象是“刑”
二、測量的結果是“刑”的“輕重”
三、測量的目的是罪刑等價
第二節 多樣性與可比性
一、刑罰的多樣性
二、刑罰的可比性
三、輕重與刑罰量
第三節 “定量”的理論依據
一、痛苦或負擔:刑罰的本質
二、規范結合實踐:刑罰執行方式
三、從粗糙邁向精細:模糊數學的運用
第二章 有期徒刑與拘役刑罰量比較
第一節 概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二、樣本的確定
三、路徑的選擇
第二節 服刑場所
一、拘役的服刑場所
二、有期徒刑的執行場所
三、關于就近執行
第三節 強制勞動
一、“勞動”的概念與界定
二、選擇勞動還是強制勞動——拘役中勞動改造要素探源
三、“出勞力”與“強迫勞動”的差別:拘役與有期徒刑在勞動“強制”力度上的差別
第四節 獎懲待遇
一、拘役的“回家權”
二、破壞監管秩序的懲罰方面
第五節 構成累犯可能性
一、體現威懾因素上的差別
二、累犯的刑罰量要素
三、累犯可能性在刑罰量比重上的估算
第六節 小結
一、拘役與有期徒刑區別因素分類
二、對拘役與徒刑輕重的定量估算
第三章 無期徒刑與死緩刑罰量比較
第一節 概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路徑的選擇
第二節 改判無期與原判無期比較
一、改判無期與原判無期的立法規定梳理
二、關于從無期減為有期
三、關于減刑幅度
四、關于服刑期的表現
五、關于實際服刑的期限
第三節 死緩與無期重大立功的比較
一、重大立功的內涵與影響
二、關于死緩改有期與無期改有期時的重大立功
三、死緩改有期與死緩改無期后改有期時的重大立功
第四節 關于對累犯以及八類嚴重暴力犯罪限制減刑
一、對累犯以及八類嚴重暴力犯罪限制假釋的歷史沿革
二、限制減刑對死緩犯帶來的影響
三、限制減刑的適用比例
第五節 關于死緩考驗期
一、關于執行場所與服刑待遇
二、死緩考驗期內的威懾因素
第六節 小結
一、死緩與無期徒刑在刑罰量上的差別總結
二、死緩的刑罰量構成
三、從死緩立法沿革看死緩與無期徒刑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罰金與沒收財產罰量比較
第一節 概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二、樣本的確定
三、路徑的選擇
第二節 罰金與沒收財產在刑法分則中的規定
一、罰金與沒收財產在分則中分布比較
二、罰金與沒收財產在分則中的適用形式
三、關于刑罰分布與適用形式的區別對輕重的影響
第三節 關于罰金與沒收財產的對象與數額
一、罰金與沒收財產的對象
二、罰金與沒收財產的數額確定
三、罰金與沒收財產數額的上下限
四、罰金與沒收財產數額的單位
五、從輕重角度看兩刑數罪并罰規定的合理性
第四節 關于罰金與沒收財產的執行方式
一、關于執行時間
二、關于執行率
三、造成執行率差距的原因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管制與剝奪政治權利刑罰量比較
第一節 概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二、路徑的選擇
第二節 兩者均有規定卻存在不同的刑罰量因素
一、關于社區矯正中的強制教育與社區服務
二、關于勞動報酬
三、關于言論、集會等自由權
第三節 兩者各自獨有的刑罰量因素
一、關于管制的禁止令
二、關于管制的會客與出行自由
三、關于剝奪政治權利的職業限制
第四節 小結
一、管制與有期徒刑的刑期折抵
二、剝奪政治權利刑罰量的賦值
第六章 緩刑與實刑刑罰量比較
第一節 概述
一、問題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路徑的選擇
第二節 緩刑輕重的定性評價
一、從法官的角度看
二、從犯罪人的角度看
三、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
四、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
五、從上訴不加刑的角度看
第三節 緩刑考驗期的刑罰量
一、緩刑與假釋
二、緩刑與管制
第四節 緩刑刑罰量中的威懾因素
一、緩刑與假釋
二、緩刑與死緩
第五節 小結
一、刑罰量中的雙重因素
二、緩刑刑罰量的估算
結 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