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1]基于此,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充分挖掘高校各種文化資源,其中,大學校訓是大學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大學校訓中蘊含著的誠信的價值文化,是高校開展誠信價值觀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載體。
一、大學校訓中的誠信文化
關于大學校訓,研究者各有不同的說法。功能論者認為,大學校訓是起著鞭策、規范、導向、激勵作用的訓詞[2];理念論者認為,校訓表征著大學人對于教育理念和精神的選擇[3];格言論者認為,校訓是學校選擇和提煉的言詞[4];價值論者認為,大學校訓是一種校園精神文化,體現著一所大學的個性化特征,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功能。[5]上述觀點皆從某一視角表述了大學校訓的內涵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偏于一隅,缺乏全面性的概括。
筆者認為,大學校訓就是大學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結合自身理念、精神和特色所凝練而成的用以求真育人的格言。雖然大學校訓是一種格言,通常借助文字或物質載體的形成進行呈現,但在這些文字背后的精神內容才是大學校訓的精髓和真諦,從而使其具有學問導向、凝聚師生共識和精神力量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校訓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文化,是以大學價值導向為核心的激勵格言。
毫無疑問,大學校訓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由于每個大學建立的歷史底蘊不同、學科或專業的側重點不同、培養的人才類型不同,因此提出的大學校訓也各有不同,紛呈疊彩,各有文化特色。然而,各顯獨特的大學校訓中也蘊含著某些共同價值的內涵,誠信文化就是大學校訓中的文化內容之一,傳遞出大學校訓德性育人的文化信息。
大學校訓中的誠信文化表現為隱性與顯性兩種形態。所謂顯性形態就是大學校訓中直接出現誠、真、信之類的語詞,而隱性的形態則指大學校訓的文字中并沒有誠信的字眼,但是包含著誠信的價值意義。通過網絡、校史文獻、名人傳記等查閱,我國已有的 2553 所普通高校[6]中有 2359 所高校有大學校訓,其中校訓中直接含有“誠”“信”“誠信”或有明確“誠信”意義指向的大學校訓共有 249條,占到總校訓的 10.56%.將這 249 條校訓所在高校中除去職業類高校后按學科范圍進行歸類和排序的話,排在前 5 位的分別為財經類(29 條)、理工類(27 條)、綜合類(21 條)、政法類(14 條)和醫學類(12 條)。從數據來看,大學校訓中顯性誠信訓條所占比例不高,只有 1/10 略多,校訓的誠信文化更多是隱性形式的。也就是說,校訓的文字雖然不是誠信方面的語詞,但是校訓的格言中蘊含著誠信的價值。
對于大學校訓文化,學界有“認識論”“政治論”和“道德論”3 種見識?!罢J識論”“政治論”是參照美國教育學家布魯貝克對大學理念的劃分而提出的?!罢J識論”為基礎的大學校訓理念強調的是將“閑適的好奇”[7]作為精神動力去追求客觀事實和真理。如不少大學校訓中使用的“博學”“問學”“強學”“會通”等詞語都是具有鮮明“認識論”理念的特征?!罢握摗眲t突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國家或社會,解決國家或社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與探索。如,大學校訓中的“愛國”“榮?!薄皾馈薄胺铡钡仍~語具有鮮明“政治論”理念的特征?!罢握摗毙S柪砟钤谥袊承┨囟ǖ臅r期表現的尤為突出。
與“認識論”“政治論”相比,“道德論”校訓理念則更具中國特色。中國大學的目標追求往往是育“才”與育“德”在教育地位上并駕齊驅,甚至“德育”比“智育”更為重要,這當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眾多大學校訓中出現的“明德”“立己”“至善”“樹人”“立身”以及“敦品”等詞語就是鮮明“道德論”的典型,這種校訓理念不僅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取向,而且與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相呼應,或是直接體現,或是深化其價值內涵,是兩者的“應然”契合。
在大學校訓理念中,尤其是“道德論”的理念中隱含著大量的誠信價值文化。如崇德的校訓,無論是厚德、養德、明德,還是重德、純德、修德等校訓,只要是德的指向,其中必然包含著誠與信之德。當然像“問學”“求知”等校訓也含有求真務實的態度,也與誠信的內質一致,深納誠信價值。我國現代大學中類似這樣隱性誠信的校訓差不多有1148 條。從數量上看,大學校訓中隱性的誠信文化更多,是大學校訓誠信文化的重要構成,也是大學校訓精神文化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