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題目:伊拉克庫爾德問題的演變及其對伊準聯邦國家構建的影響
摘要:庫爾德問題是中東地區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問題。伊拉克庫族經歷族群民族主義孕育和長期發展, 率先實現了自治目標。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 中央政權約束力下降, 庫爾德族群民族主義開始向民族主義轉型。中東劇變后, 隨著地緣政治環境變化, 庫族面臨獨立建國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 在美軍占領當局主導下, 伊拉克在分權制原則基礎上建立聯邦政府。但聯邦制的架構存在結構性問題, 伊拉克實際上僅建立了準聯邦國家。庫族獨立運動對伊拉克聯邦的存在構成嚴重威脅。但由于庫爾德獨立的內外條件尚不成熟, 這使它留在聯邦與什葉派一起主導伊拉克政治發展, 聯邦內暫時以教派分權的固定框架維系脆弱的平衡。
關鍵詞:伊拉克; 庫爾德人; 庫爾德問題; 中東問題; 伊拉克準聯邦國家; 庫族分離主義運動;
中東地區的庫爾德族人口有3 000多萬, 是僅次于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的一大族群。庫爾德族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土耳其四國, 在四國的國民構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庫爾德人在伊拉克和土耳其都占人口20%以上, 在伊朗占15%[1], 在敘利亞占8%[2]。庫爾德斯坦面積總共約40多萬平方公里, 且土地肥沃, 既是主要的農業區, 也是產油區, 還擁有豐富水資源和地下礦藏。
“一戰”后, 在中東各主要民族紛紛建立民族國家并開展現代化運動而加速發展的時候, 庫爾德民族運動因起步較晚錯過了建立國家的時機, 庫爾德人是沒有建立屬于自己民族國家的最大民族。中東舊殖民體系瓦解后, 土耳其、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大民族主義的發展使庫爾德人遭遇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被同化的壓力[3], 尋求自治成為庫爾德族群民族主義的首要目標。由于四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水平的差別, 四大庫爾德族群之間也逐漸拉開距離, 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況。其中伊拉克庫爾德族最先實現了民族自治的目標, 并向獨立建國的目標邁進。庫爾德族在伊拉克北部建立的自治政府具備了獨立國家的雛形, 在其治理下該地區成為動亂國家中的一片“安全綠洲”。
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隨著該地區遜尼派力量的下降, 庫爾德人的作用日益增強[4]。中東劇變使伊拉克庫爾德地方政府的力量急劇壯大, 庫爾德人建國被提上議事日程[5], 不少學者和觀察家猜測其隨時可能宣布脫離伊拉克聯邦而獨立。庫爾德人正面臨提升本民族地位、改變歷史命運的新戰略機遇期, 百年獨立建國的夢想日益接近實現[3]。
然而2003年戰后, 伊拉克通過的2004年臨時憲法和2005年永久憲法確立了伊拉克聯邦國家的政治體制, 美國主導下的戰后重建藍圖上, 庫區是這個聯邦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伊拉克庫族獨立建國的愿望與聯邦國家的建構一開始就背道而馳, 形成尖銳的矛盾。伊拉克庫爾德問題成為決定聯邦國家建構成敗的決定因素。2017年9月25日, 庫區政府強行通過獨立公投[6], 進一步激化了這一矛盾。公投的推手庫區庫爾德民主黨 \\(以下簡稱庫民黨\\) 主席摩蘇德·巴爾札尼表示, 公投結果為將來建國提供民意導向和參考依據[7]。伊拉克聯邦的命運再次受到多方猜測。本文試從伊拉克庫爾德民族主義發展變化的角度, 探討伊拉克聯邦內部存在的結構性缺陷, 以此為后“伊斯蘭國”時期聯邦國家的“二次重建”和伊拉克未來局勢發展提供參考。
一、伊拉克庫爾德問題的由來
庫爾德人是中東社會中古老的族群,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庫爾德人來源于印歐種族的伊朗支系, 他們生活在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之間的廣袤山區。公元前15世紀以來, 這一地區曾建立過米坦尼王國、加喜特王國、胡里特等游牧王國, 公元前612年米底亞人滅亞述帝國后在此建立米底 \\(Mede\\) 王國, 這一年被認為是庫爾德歷史元年[8]。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 庫爾德人在異族統治下總面臨異族同化政策的巨大影響, 7世紀阿拉伯征服運動后, 面對征服者的阿拉伯化政策, 庫爾德人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抵抗。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法維王朝簽訂的《席林堡和約》對庫爾德斯坦進行瓜分, 大部分歸屬奧斯曼, 一小部分歸屬薩法維王朝。從此庫爾德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半自治和半獨立的行省, 這一時期庫爾德人受到突厥化的影響。然而庫爾德人特殊的語言、血緣和習俗, 不僅使其形成自我認同意識, 而且也使其他族群對庫爾德人的社會差異產生明顯的感知, 從而產生外部認同。
“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崩潰, 協約國為肢解土耳其, 1920年與奧斯曼蘇丹達成的《色佛爾條約》, 規定要在安納托利亞建立一個小庫爾德國家。但不少庫爾德部落領袖強調穆斯林團結, 庫爾德伊斯蘭學者從理論和資金上支持凱末爾, 反對庫爾德民族主義者的分裂企圖。土耳其國民革命勝利后卻在1923年的《洛桑條約》中將蘇丹治下西庫爾德劃給法屬敘利亞, 將南庫爾德劃給英屬伊拉克, 同時將留在土耳其的庫爾德族視同為穆斯林或山地土耳其人, 從根本上否定庫爾德族群的存在。強烈的心理落差成為庫爾德人爭取族群自治地位的動力之一。然而, 現代土耳其以單一民族理論為立國根基, 其在民族問題上的明確立場使庫爾德族失去表達訴求的資格;同時, 庫爾德人所在的東安納托利亞地區的發展遠落后于安納托利亞高原西部地區, 地下礦藏運往非庫爾德省份加工[9]74, 不少庫爾德省份工業化基本是一片空白。土耳其庫爾德族的政治經濟狀況使其民族運動的發展相對落后。
\\(一\\) 伊拉克庫爾德族群民族主義的興起及自治運動的發展
伊拉克因其多元性社會結構使庫爾德運動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20年代伊拉克社會發展處于前現代階段, 在君主制統治時期庫爾德人所發起的暴動帶有狹隘的部落性, 由于受落后社會形態的局限, 庫爾德人還談不上有族群意識。1931年夏至1932年秋, 艾哈邁德·謝赫領導的庫爾德人巴爾札尼部落叛亂是地方部落反對英伊當局軍事占領的自發性運動。1943年艾哈邁德·謝赫的弟弟毛拉·穆斯塔法·巴爾札尼在巴爾贊地區發動叛亂, 他向中央政府提出自治要求, 并尋求在各庫爾德人部落中建立政治聯盟, 庫爾德人族群意識開始蘇醒。在政府軍追剿下, 1946年穆斯塔法·巴爾札尼逃亡到蘇聯支持的伊朗馬哈巴德共和國。1946年8月16日, 庫爾德民主黨KDP在巴格達秘密成立, 穆斯塔法·巴爾札尼被選為主席。
1958年至1991年是伊拉克國內各族群民族主義發展的重要時期。1958年7月14日的“七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 新成立的共和國將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兩大族群的合法地位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但臨時憲法承認族群多元性的同時又強調國家的阿拉伯屬性, 這種歧義反映出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根本問題, 即泛阿拉伯主義“卡米亞”與伊拉克國家主義“瓦坦尼亞”的分歧[9]111??ㄈ分怀姓J庫爾德人文化權利但不允許其政治自治, 他推行的同化政策及1961年9月對庫爾德地區的進攻沒有削弱庫族, 反而進一步加強了其族群認同。1963年7月的“萊麥丹月革命”后, 執掌政權的復興黨繼續沿襲同化政策, 將4萬庫爾德人從基爾庫克強遷他處, 還派軍向庫爾德武裝進攻, 占領了巴爾贊[9]120。這一時期穆斯塔法·巴爾札尼以維護庫爾德族權利和實現自治為目標, 庫爾德民族運動的主流處于族群民族主義發展成熟的階段, 倡導庫爾德民族主義的激進派僅是少數。最大的政黨組織庫民黨實際仍以部落聯合為基礎, 穆斯塔法·巴爾札尼擁有部落武裝, 他以巴爾札尼部落為大本營, 還獲得國外資金和武器援助, 得到部落謝赫、地主、宗教領袖、工人、農民等群體的廣泛支持, 從而積攢了能與中央政府抗衡的力量。1973年伊政府出臺33號令將蘇萊曼尼亞、艾爾比勒、多胡克劃為庫爾德自治區, 庫爾德運動出現實質進展。1983年自治區立法會議和行政會議成立后自治制度更完善[10]。但這一時期庫爾德自治有名無實, 復興黨集權統治下自治政府無法行使自主權。
1975年, 兩伊達成阿爾及爾協議后, 伊拉克庫爾德人失去美國和伊朗兩個最重要的外援, 導致庫爾德武裝潰敗, 巴爾札尼逃亡美國。庫爾德地區再次成為復興黨實施阿拉伯化政策的重災區, 大批庫爾德人被強制南遷。1987至1988年薩達姆對庫爾德地區發起進攻 \\(安法爾運動\\) , 致使18萬人死亡, 4 000座村莊被夷為平地, 政府軍還在哈拉布加市使用了化學武器[11]29。庫爾德人的悲慘處境使聯合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將伊拉克列為人權狀況最糟糕的七國之一[12]。
\\(二\\) 伊拉克庫族自治地位的確立及其族群民族主義向民族主義轉變
兩伊戰爭結束后庫爾德自治運動的發展開始出現轉折, 從海灣戰爭至2003年伊拉克戰爭是庫爾德武裝割據時期。穆斯塔法·巴爾札尼的兒子摩蘇德·巴爾札尼接替庫民黨領導職位, 他與庫愛盟領導人加拉勒·塔拉巴尼實現和解, 1992年5月自治區聯合選舉成立議會和政府, 開始實施武裝割據[10]。1991年美、英、法三國軍隊在伊北緯36度線以北設立了“安全區”, 1992年這一區域成為英美劃定的禁飛區, 這給庫爾德運動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后方基地。在經濟制裁期間庫爾德地區得到國家石油收入13%的份額, 這一先例使它2003年后能夠繼續獲得聯邦財政份額。庫爾德自治政府還從它與土耳其的過境貿易中獲得關稅收入, 這為它發展自治區經濟和改善民生提供資金來源[11]30。庫爾德人事實上取得自治地位, 但不具有合法性質。
2003年至今是庫爾德由族群民族主義向民族主義轉型時期。庫爾德人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積極配合英美聯軍向巴格達挺進, 在推翻復興黨政權后, 庫爾德武裝配合美軍鎮壓費盧杰、摩蘇爾的阿拉伯人排外運動。外部力量破壞了舊的權力格局, 阻礙庫爾德建國的約束力量消失, 此刻庫爾德人面臨重要的歷史選擇:獨立還是加入伊拉克聯邦。庫爾德民眾要求獨立, 2004年170萬庫爾德人發動聯合簽名行動, 蘇萊曼尼亞省60多萬庫爾德人游行要求獨立, 2005年發生庫爾德斯坦全民公決運動, 這說明庫爾德民族意識全面覺醒, 庫爾德運動長期發展中已經逐漸成熟。
在庫爾德高層領導中也存在獨立的意愿, 但他們受到外部力量干預的影響最終選擇加入伊拉克聯邦。戰后庫爾德人與英美合作關系延續下來, 英美占領軍成立的管理委員會中吸收了5名庫爾德人, 聯合政府的內閣有7名庫爾德人。美國敦促伊拉克各派加入“國家團結運動”[13], 以建立一個“合作性民主”的政府[14]。在美國人看來,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絕非一個冉冉升起的新型國家, 而是一個夯實伊拉克國力的好幫手。為把庫爾德拉入重建中的伊拉克, 美國要求庫爾德留在聯邦, 完全滿足其高度自治的要求, 并使總統、總理和議會發言人的職位分別由庫爾德人、什葉派和遜尼派代表擔任給予體制化, 并推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564號決議, 把政府權力分享的形式予以確定[15]。2005年伊拉克大選后摩蘇德·巴爾札尼成為庫爾德自治政府主席, 而加拉勒·塔拉巴尼成為伊拉克聯邦總統。美國的戰后安排部分達到了庫爾德族的心理預期, 使聯邦制成為他們能夠接受的選擇。
另一方面, 一向被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視為生計來源的土耳其為防止國內分離運動, 也激烈反對伊拉克庫爾德獨立, 土耳其把維護伊拉克領土完整當做其外交的原則, 并警告伊拉克庫爾德人, 現狀的任何改變都會引發土耳其軍事干預。土耳其支持成立伊拉克“土庫曼陣線”以抗衡庫爾德人, 反對庫爾德人占領基爾庫克[10]。土耳其的經濟和軍事壓力使庫爾德領導人巴爾扎尼認識到“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我們的鄰居, 他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盵14]伊朗加強與伊拉克什葉派傳統關系以遏制庫爾德人政治影響, 并警告伊拉克政府不對庫民黨采取行動, 伊朗將向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發動軍事進攻。土耳其和伊朗通過扶植代理人來影響伊拉克國內政治。隨著土耳其與伊朗關系升溫, 兩國政治、經貿合作擴大, 對各國庫爾德人構成了巨大壓力[16]。庫爾德領導人認為在中短期內保持現狀是惟一可行之路, 為充分保護其自治權利, 他們選擇與什葉派政黨形成同盟, 建立由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組成的聯邦, 以聯邦制的架構來鞏固既得成果。
二、伊拉克準聯邦國家的建立及教派分權格局的形成
在伊拉克戰后政治重建中, 什葉派、庫爾德人都強烈要求在權力分散原則基礎上重新架構政治體系, 以培育民主和防止威權主義重演。在新成立的政府機構中著力避免復興黨的管理體系和舊官僚群體繼續存在, 全面實行“去復興黨化”, 根本改變中央集權的、威權制的和壓迫性的統治體制。同時成立一個尊重法治、民權和政治自由的, 有著參與性的和競爭性的、非壟斷性的責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