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當前中國黨風廉政建設瓶頸分析
【第一章】國內黨風廉政建設的有效路徑探究緒論
【第二章】黨風廉政建設的內涵概述
【第三章】當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的必要性
【第四章】改革開放以來黨風廉政建設的歷程和經驗
【第五章】當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六章】當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的提升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我國黨風廉政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3章 當前我國黨風廉政建設的必要性
3.1 宏觀背景: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80 年代之后,國家的強盛伴隨而來的是個人的富足,市場經濟體制提供給人們各種機遇去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人們對財富的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利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去追求財富。加上經濟體制的轉型存在著大量的權力制衡空白,為腐敗的產生提供了可乘之機,公務人員可以通過權錢交易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不同層次收入差異較大刺激了公職人員求財強烈欲望,80 年代下海風潮中很多人通過經商而一夜暴富,公職人員也發現了自身的尷尬,便試圖玩弄手段獲取金錢,對于國家資產,他們或是截留銷售收入,或是截留其他資產,或是虛列支出來謀得利益;對于其他市場主體,或是吃拿卡要、或是威逼利誘,或是濫竽充數,極大的侵犯了他人的權益,所以腐敗問題更是和經濟、社會保障、個人權利等緊密的捆綁在了一起。在腐敗分子們聚財的過程中利用非法手段,過分強調結果,為了保住財產而又逃避社會責任,甚至侵犯他人利益等行為,必然對轉型期的中國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3.1.1 經濟方面
從經濟上看,很多腐敗分子隱藏在國家內部,掌握著資源的配置權力,侵吞各種社會資產,本身轉型期中國貧富差距變大,資源短缺和資金不足更會難以彌合社會差距,嚴重破壞資源的優化配置,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大量的資產被轉移到國外消費,嚴重撼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3.1.2 政治方面
從政治上看,隨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逐步打破,新興的利益格局悄然興起并緩慢成形,利益格局變化的根源暗含著不同階層之間紛繁多變的利益沖突,我國目前進入了各種群體性事件的多發期,很多群體性事件的背后矛頭都直指腐敗問題,征地沖突、官員貪腐、環境污染都是常見的起因,在轉型期普遍浮躁的情況下,社會成員都普遍有些心理情緒,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就容易產生強烈的情緒感染,直接會損害黨的形象、降低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導致社會不穩定。
3.1.3 思想文化方面
從思想文化上看,中國在轉型時期處在文化虛位、價值真空的狀態,腐敗不僅毒害了人們的思想,與此同時也嚴重腐化社會的風氣,人們在致富求財的道路上會“托關系”“找人情”,不去考慮法律、政策,勢必會顛覆社會風氣,敗壞人們的精神文化。
因此在轉型期中國社會要想實現平穩的過度,特別需要防范和懲治腐敗,治理好腐敗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從而提升黨形象,確立政府的威信,從而使人們能夠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金錢觀,正確處理人和物質的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2 中觀背景:十八大以來改革的必要保障
十八大以來,“改革”這一詞語頻頻出現在媒體和人們的視野中,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詳盡的戰略部署,許多地方和部門號召響應,開始進入不斷深化改革的狀態。
3.2.1 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暴露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的發展中過分的注重了效率,忽視了公平,各種先前發展中隱藏的矛盾開始逐漸的浮出水面,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的政治經濟制度存在的弊端導致的。以往的政治體制改革仍有“權力本位”的思想誤區,改革也停留在國家機構內部。當下的改革開始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對國家機構監督管理的重要性,改革開始涉及到一些“深水區”,試圖破除權力配置與使用存在的瓶頸,消除對經濟和社會的負面影響,這既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對國家制度運行實質的深刻認識。改革需要打破舊的制度和習俗,必然會對一部分利益既得者尤其是依靠舊體制生存的腐敗分子造成打擊,影響他們手中權力的來源、使用,所以改革本身就是和反腐存在著密切關系的。由此看來,黨風廉政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的,對我國的現行政治體制也提出了多方面的的要求。
3.2.2 權力“錯位”與“失控”的負面影響
在當下人們經常討論的問題便是“腐敗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可為什么腐敗現象卻依然屢禁不止?”事實上腐敗的根源在于失控的權力,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指出,權力實際上是社會對國家機構的一種委托,即一種代理關系,并不是國家機構所固有的,這種代理關系以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為前提和基礎,公眾信任政府,讓其代理公共權力,從事公共事務的管理,擔負整個社會的公共責任和公共利益。但是在當下權利在一些領導干部手中“錯位”與“失控”,在實際操作運行過程中就成為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侵害,掌權者不再是代表社會公共利益導致腐敗現象。加強權力的監控與制約的政治體制改革是走向現代公民社會的必然趨勢,是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制度建設的內在要求。
3.2.3 改革的基礎條件是穩定
中央多次強調改革的基礎條件是穩定,而要實現穩定就需要有一個堅實和清廉的社會環境,人們群眾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能夠全身心的支持改革,這樣改革才會事半功倍,才不會出現各種偏差。同時改革意味著生產關系的變革,任何改革中都可能出現權力缺位、管理真空的情形,這些更容易被腐敗分子所利用,成為謀求個人私利,侵犯國家和個人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的溫床。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建設能夠為改革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提供重要的保障。
3.3 微觀背景:成就現代公民的必然趨勢
一個國家民族現代化的成敗和進程的快慢,除了權力人物擁有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決策理性科學外,國民素質的現代化程度是確?,F代化循著健康理性的軌道向前發展,不因權力人物的更替而出現反復的關鍵因素。
現代公民有眾多顯著的表現,一方面要有開放的視野、平和的心態,同時面對問題可以保持理性的思維和獨立的判斷力,另一方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彰顯現代公民素質的重要品質。中國在向“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但無論什么樣的現代化都離不開人的現代化,這對塑造現代化的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不僅僅擁有工具理性,掌握各種現代技術,更應該是擁有良好價值理性的公民,講究自由平等、追求民族精神、遵守社會公德、擁有法律意識,而不是利用公眾權利謀取私利,中飽私囊。
腐敗問題從微觀上講,也是人性弱點與權利結合的產物,權力與人性相結合就導致了腐敗。正是因為根源于此,所以幾千年來腐敗屢禁不止,在任何制度下都無法得到絕對的有效的遏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快速的發展,長期被計劃經濟體制壓制的物欲主義思想被徹底的釋放,市場經濟下人們過分的強調了肯定金錢的作用與價值,利用權力尋租,為了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擇手段,將金錢、權力作為價值的歸宿。今天的中國人對于金錢與權力的癡迷是前所未有的,賣官鬻爵,錢權交易,利用公權產生的腐敗行為對今天的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那些利用公權腐敗的人還只是停留在一種物質享受的簡單境界上,還沒有上升到精神豐富的高度,呈現價值觀的扭曲。
法蘭克福學派在很早就提出了“異化”等問題,他們認為:“物化主要是指在自由世界里,個人主義在整體意識消失的基礎上變得盛行起來”.當今社會,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人的主動性和責任感變得越來越少見,一些領導干部越來越成為被動地執行別人的決定為的是換取一種更大的消費可能性,這種現象是一種人格降低表象下的個性貧乏化,其暗含著危險,值得審視和加以注意的。那些過度追求財富與權力的腐敗分子忽視了本身價值,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這個國家人們斂財方式的無序性、非法性和反道德性,成為了被物質和財富異化的人,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的匱乏令人堪憂。中國當下的腐敗現狀也說明,在成就現代公民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成就現代公民必然要積極的黨風廉政建設。
當前腐敗依然呈現易發多發的態勢,反腐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對不斷地推進我國的反腐倡廉大業有著重要意義和特殊功能。少了人民群眾的真心參與,反腐倡廉大業必將大打折扣。我們既要充分肯定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制度反腐模式,還要高度重視權利反腐的功能性,努力拓寬人民參與反腐的渠道,更開放,更勇敢地面對廣大群眾。同時,我國反腐敗工作的領導體制與公眾參與治腐也是十分契合的。我國黨風廉政建設遵循的是“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①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因此,公眾要積極參與到治腐反腐的工作中去,政府也要為公眾拓寬參與渠道,為他們努力實現自己的監督權利創造有益的條件,形成上下齊心反腐的合理,從而從整體上持續提升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效。
3.4 小結
在社會轉型和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使命,因此深刻領悟黨風廉政建設的意義和內涵,尋找有效路徑和對策,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