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根據理論界對生態文明內涵的研究成果,結合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的論述,我們對生態文明給予如下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過程的系統工程,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反映了一個社會文明運行的狀態,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 2、生態文明的內容。 (1)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是自然的主體,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在建設人類文明本身,只有生態良好發展,人類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相對自然而言,人又是相對獨立的部分,為了生存和發展,人要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自然不但給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且也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就是說,人的生存和發展就是自然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人的生存和發展又需要自然界為其提供各種資源,沒有自然提供的資源,人就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人類在獲取自然資源的同時,又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利用資源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又對自然資源進行了過渡的索取和掠奪的使用,引發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臭氧層被破壞、淡水資源危機、物種滅絕等。這些問題不僅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生態文明就是要求人類在使用自然利用自然創造財富時,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時,自覺遵循自然界本身的發展規律,不僅要獲取滿足人類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而且要注重對自然的保護,并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實現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而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們生存和發展不僅要求良好的自然環境,而且要求良好的社會環境。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不能脫離社會,個人必須在這個社會中學習語言,學習生活,學習規則。盡管人有主觀能動性,但社會環境對人的塑造是不可小視的,社會要把人變成什么樣的形象,個人就形成什么樣的形象。而社會是人的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社會本身就是人的社會交往的產物,維護和發展人民的相互作用。沒有人的勞動,工作和溝通的社會,只能是動物群居的社會,不屬于真正的人類社會。遠離社會的"魯濱遜"是不存在,離開社會何以成為真正的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 社會是一個由人組成的有機整體,當整體內部要求協調時,社會是和諧的和良性運行的;當這個整體內部要求出現不協調時,社會的和諧社會被打破,社會的混亂,會造成社會問題,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趥€人只見樹木不見深林,容易誘發極端個人主義,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基于社會只看見深林不見樹木,容易限制個人的創造力,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只有辯證地看待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的良性運行。 (3)人與自身的和諧。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自身的人。每個人卻是一個相對為生命的個體。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人,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生態文明要求必須處理好人與自身的關系,實現人與自身的協調與和諧。首先,人的發展與人的理想、愛好、興趣等相協調。"每個人卻有自己的理想、愛好、興趣等,這些都是人發展的一個有機部分。有了這些,我們能沉思,能感覺,能選擇,能作出決定。人的發展與人的理想、愛好、興趣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有了理想、愛好、興趣,人才有了奮斗的目標,前進的動力。"其次,協調德智體美統一的人性化發展。人是各單位所有品質的統一體。每個人都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素質的不同方面,在一個人身體上有機的統一,構成一個質量完整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個個性的完美展示。德智體美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德,智,體,是人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體育提供的各種身體要素,智力是實現教育的目標,提供必要的科學知識和智力基礎的物質條件。人的整體素質教育,是一個全面發展統一的整體,缺乏審美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推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勞動技能教育使手和腦,在理論和實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五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可分割。 再次,人的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相協調。人類的身體和心理之間的關系是自身顯著的本能之間的關系,個體自身和諧的最終表現為身心和諧。身體和精神是我們作為人類的特性,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身體是我們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心理是我們區別其他不同的事物的本質。我們知道,我們在地球上和在其他的事情上,遵循生物進化規律,但我們也認為,我們不應該只是普通的地球上的生命體,我們有一個理性的生命存在。 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沒有我們人類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矛盾。我們人類無法回避和從未完成探索這種存在。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論》中說:"基本的是人本身。"體現在人本身是個人的自由,人民的解放,身心和諧是人類自由的體現。 (二)生態文明建設。 1、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是建立一個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生態文明是人類成就的物質成果,是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取得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不是放棄追求物質生活,回到生活的原生態,但除此之外,拋棄粗放型發展和非理性的消費方式,理念和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使之在人類活動的限制自然環境承受的范圍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發展。把握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目的,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格局,生產,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為重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基本要求。 從價值取向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尊重自然規律;從物質基礎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從保障底線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從根本目的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 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產業結構消費的基本形式的增長模式,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明顯上升;在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按照提出的黨的十八大和相應的討論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可以分解為經濟發展的轉型,兩型社會建設,完善制度建設。"第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源頭上抓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發展方式上我國一直未走出高投入,低產出的誤區,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低效益的生產方式,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提高效益為中心,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形成一個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模式,扭轉生態環境惡化,從源頭趨勢。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這兩種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助于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資源的產量。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保護和管理環境,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第三,生態文明必須加強制度建設。經濟改革和評價體系建設,堅決摒棄的評價標準,以國內生產總值來論英雄,以符合發展,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益的科學發展觀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評價標準該評價體系,建立資源環境保護體系,健全資源環境法律法規,建立生態要求反映文明指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生態道德教育體系,提高生態道德和文化層面的干部群眾,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的自然保護理念。 3、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和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人類文明是各種文明的共同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堅持整體性原則,就是要以人類文明的整體看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看成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不能把生態文明孤立出來,對立起來,講生態文明就放棄其他文明,也不能只看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方面,就一個要求也放棄或忽視其他要求。從整體上看,生態文明的發展,整體評價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隨著生態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的,不能強調一個方面或片面的看待一方面。 第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這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承載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確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共同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第三,平等公正原則。堅持平等公平原則,就是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公平地對待所有的資源和生態的所有要素,不能保護一個,放棄另一個,不僅要實現自然資源利用中的當代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追求平等的機會,平等的責任,又要考慮當前和未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權利,實現自然資源與享有平等的地位。 4、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位置上,把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放在更為突出的位子上,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和規范上下功夫。 生態保障民生,是保障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改善生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緊密相連的。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的法律,以法保護環境;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有專家認為,"推動經濟法治化、政治法治化、文化法治化、社會法治化、生態文明法治化,實現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法治中國的中國夢。"一方面,發展生態意識,加強整個社會的生態意識感,樹立低碳環保,維護環境的生態意識。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城市與農村的轉型期,農村環保是城市環保的前提條件,協調好環保工作是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題目】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討
【引言】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創建引言
【第一章】生態文明概述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堅持走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