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一)對生態問題認識不足,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是完全正確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的發展必須保持較快速度增長,這是毫無疑問。然而,經濟的發展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充分考慮環境和經濟增長能力的承載能力,同時考慮到自然生態,保護環境,這樣才能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然而,對生態問題沒有足夠的認識,盡管大氣污染、霧霾現象十分嚴重,水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鐘,但有人仍認為,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增長的超常規,實行掠奪式開發自然資源,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似乎天經地義,把這樣的行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重開發,輕保護,重速度,輕效益,重當前,輕長遠,重局部,輕整體;這種陳舊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還有很多人在一些官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缺乏環保意識,任污水橫流,有毒氣體隨意排放,森林任意砍伐,土地大面積開墾。 (二)注重 GDP,忽視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是考核政績的新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但在行政制度中,特別是行政管理體制中,注重 GDP 的現象十分嚴重,環保并未真正進入考核指標體系。環保部門的權力任意的發揮。 1、現行政績考評標準單一。 多年來,隨著 GDP 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評估標準的核心,這極大地刺激了各級政府,企業和運營商開發生產,振興經濟的積極性,鼓勵和促進,加快產業化的重要作用,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但由于缺乏具體的環境標準,沒有污染環境應承擔的責任,或環境標準不強硬,也不是硬性標準,被其他指標所掩蓋,造成一些地方。沒有環境容量和自然生態承載力,單純追求 GDP 的快速增長,不計算資源多少,環境成本;在一些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簡單地理解成 GDP 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的理解 GDP 增長是硬道理,無論是環境保護工程,還是環境工程,不注重環境保護措施,發展的片面觀念的形成,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環境污染加劇。 2、環保部門的權力有限,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新項目,環保部門必須對工業項目區域規劃,環保措施的運行評估,達到環保要求才能上馬,但在具體標準中,環保部門很少有發言權,環境評估也是在立項后才啟動。對立項擁有重大決定權的政府部門,主要是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并沒有環境保護指標。環保評估大都設在項目上馬后運行,因此,投資者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一些環評公司,大都喜歡為上市公司作為會計公司,通過關聯性的投資,隱藏不為人知的面具利益??梢哉f,每年新上項目那么多,大多數都作了環境保護評估,評估卻是合格的,但對不合格項目的環境評估不合格的越來越少,日常環境保護的具體工作由當地環境保護局承擔。當地環保局屬于地方政府,環保局本身受制于地方政府管理,對環保部門的影響很大,要嚴格依法辦事,也很難監督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不作為。 即使監管發現的問題,處罰也很輕,根據相關規定,企業違法排污,環保部門最多只能罰款 100000 元,但只有一個處罰,違法成本遠低于規定的成本。在制度和行政管理體制,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環境污染屢治屢犯,遠遠趕不上環境污染整治的速度。 (三)科技利用水平低,"三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 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由于科技含量低,造成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產品的科技產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早已提到日程上來,但總體而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基本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難以循環的落后發展模式為主要特征。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成本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 1、資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相關信息,從全世界的主要資源消耗指標,中國已經是第一大的工業水和飲用水的消費國,第一大鋼鐵消費國,第一大水泥消費國,第一大煤炭消費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雖然我國是最大的消費國,但資源利用效率只有 33%,這個百分比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 10 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的單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 倍,是日本的 7.6 倍,美國的 4.2 倍,印度的 1.5 倍。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 10 倍以上,同時,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 40 倍以上。"2、污水、有害氣體高排放。 "我國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是其8-9倍。 高的有機水污染物排放量在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比發達國家廢水每增加一個單位就是其的 4 倍。固體廢棄物排放水平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從而增加每單位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出十倍以上的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增長速度中,固體廢物以 7%的速度在增長。加上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長,'垃圾圍城'的現象越來越多。"3、環境高污染。 "2007 年 7 月 17 日,中國的環保性能 OECD 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將很快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國家;世界上有 20 個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中,中國排在 16;全國的河流 60%以上的中度和重度污染,75%的湖泊均有不同程度的負營養,地下水污染占總水量 25%."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全國城市中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城市的空氣質量能到達二級標準。許多城市大多數時間都沉浸在霧霾之中。中國的能源消費翻了一番,相比以前的 GDP 翻兩番。到 2020 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即使仍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如果仍在廣泛的經濟發展模式走下去,到 2020 年,供應和一次性能源需求將相差近一倍,這是我們國家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承受的。 (四)社會消費不均衡。 消費和生產,依賴于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生態赤字,從環境的掠奪性開采和生產方式落后的債務本金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不合理的消費。這是拉動非理性消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增加生產,加劇生態惡化,資源和環境壓力。 1、城市建設中貪大求洋。 在城市建設中,一些地方不顧實際情況,及當地的經濟,資源,環境,只符合國際聲譽,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盲目追求,中國已宣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已達到 180 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城市,豪華辦公室建筑超世界一流的建設;大廣場,主要道路,花園;要不然就追求全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什么世界第一的字樣,第一大的廣場,第一大的這個那個,是否實用,無多少人關注。大廣場,豪華辦公設施和一流的高爾夫球場,似乎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追求奢侈,浪費了大量的能源資源,勞民傷財,一些領導干部嚴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貪圖享樂,墮落為人民的罪人。 2、過度包裝現象嚴重。 "在國際市場上,一般商品的包裝成本約占總出口商品價格 10%~15%,屬于適度包裝。"但有關數據表明在我國,包裝成本比重超過 1 / 3 的成本,每年因過度包裝成本成為"天文數字".新華社消息,我國烘焙業每年的包裝費用高達 2.5 億元。 3、一次性消費品激增。 一次性消費在現代社會是一個雙刃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某些人的需要,同時也是資源進入垃圾加速器,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污染環境的程度。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短缺,如果一次性物品的廣泛使用,消費將是非常巨大的,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浪費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4、消費浪費現象嚴重。 在消費過程中,比比皆是的廢棄物,廢棄物材料,例如,在許多餐館,酒店,城市和城鎮,食堂每天丟棄的剩飯倒入桶內。根據 2006 年 12 年 5 日《農民日報》發表文章,數據顯示:"糧食損失和浪費,按五年平均計算,每年大約損失浪費糧食 6 百萬噸,水果類 2 百萬噸,蔬菜類 2 百萬噸,肉類 1 百萬噸,水產品 8 百萬噸。各種類型的總產量分別為 12.9%,28.6%,47.5%,17.4%和 17.5%,約 6 百萬噸糧食,糧食生產需水 600 噸,化肥 40 萬噸。"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忽視,應發揮積極作用,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要省吃儉用,抑制不合理消費,鼓勵建立合理的科學消費觀。 (五)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政策不完善。 1、生態保護領域法律法規滯后法律缺失。 生態保護領域方面的立法不完備,無法可依,《中國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 1989年公布,實施,至今已過 25 年,中間并未作過修訂和補充,許多新型的環境問題未被納入其中,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納入不到法律的范疇,得不到法律的制裁。有的法律條文過于原則,規定的不具體,缺乏可操作性;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嚴重,有的執法機關不作為的問題相當突出。 2、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實施力度不夠。 環境政策缺失問題的本質,是環境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政府部門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很不完善,大卻過于宏觀,有的是號召性的,沒有對一些環保問題作出具體的規定,既具體的指標體系,相應的處罰措施和整改措施,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等,有的政策雖然制定了,但又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即執行力度不夠。不能正確體現資源、環境在開發使用中的價值,即放得太寬,管得太松,根本起不到環保的作用。 許多資源的價值被低估,甚至被無償使用,造成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比比皆是,難以遏制。 3、環境保護的管理監督機制不健全。 依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對環境保護有監督管理權的機關有十五個部門,主要有海洋行政管理部門,軍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各級公安機關,林業主管部門等。盡管部門很多,但他們歸屬于不同的系統,而且各管一段。職責不清,職務混亂,有點事情無人管理,有了事情都來管,造成管理真空的重管并存。真正涉及到一個環保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諸多問題,有時無人管,有時大家都來管,主觀責任問題,卻相互推絕,誰都無責任,使環保問題達不到實質性的管理和制約。
【題目】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討
【引言】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創建引言
【第一章】生態文明概述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堅持走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