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2、宣傳環保知識,形成環保氛圍。 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文明,提高生態意識,繼續發揮我們在宣傳環保、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方針政策中的先鋒作用。舉辦群眾性環保參與活動,增強重大環境紀念日宣傳活動的群眾參與性,把社會公眾廣泛發動起來。讓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一切工作和生活之中, 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資源憂患、環境保護意識和節約資源的責任感。 3、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態素養。 提高群眾生態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素養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養成的良好習慣的綜合性指標。生態素養是人們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程度,即"知"的水平,是人們保護環境行為取向和具體行動,即"行".生態素養更是強調知行合一。 (三)實現生態文明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1、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走健康之路。 生態文明包括諸多要素,是各種要素的集合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生態文明建設走健康之路就是要求所有方面都建設,實現各要素共同發展,不放棄或犧牲任何一個要素。 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生態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的價值觀,是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人對自然的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態條件所容許的限度內,反對片面強調人對自然的統治,反對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樂的傾向。第一,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人是主體,也是一個自然體;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人的主動性又要依附于自然;人依靠自然,所有的生命依賴于自然。生態文明是一個個人和生態綜合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結合是不受人類控制的自然生態,是不受人類控制的社會生態。 總體而言,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第二,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原來的工業化大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出現了高投入、低產出的生產模式,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就是構建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經濟和文化政策為手段,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加強生態制度建設。為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環境破壞,生態效益,建立目標,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方法的要求,獎懲機制。 加強環境監管,改善生態環境和環境責任制度、損害賠償制度。加強宣傳生態文明教育,提高節能,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理性消費的社會,營造良好氛圍,以保護生態環境。 構建生態行為,改變消費方式。生態消費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是可持續發展的消費領域具體體現。構建全方位的制度體系,是實現由傳統消費模式向現代生態消費模式轉變的根本保證。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消費方式轉變的配合。要合理、理性消費,反對奢侈消費、劣質消費。沒有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構建節約型的消費結構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部分。必須更新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方式,鼓勵消費生態產品、綠色產品,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 2、建設生態文明走協調發展的道路。 協調發展是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發展關系,使其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要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別。只有這樣,生態文明建設才有了龍頭,但要把主次、先后快慢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搞絕對平均主義,講"排面整齊",但也不能使相互協調間的距離任意無限擴大。在科學發展觀下的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道路就是在這種非均衡的發展中,追求平衡,達到各方面的協調,實現全面協調的發展。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必須在環境的承載范圍之內。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的資源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資源像我們現在所用的煤、天然氣都是經過了幾百萬年才形成的,非常的寶貴,所以我們對這些能源不能過度的利用,要提高它們的利用效率,特別是不能浪費,要在他的承載范圍之內 .我們都知道森林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木材,而且森林本身對保護環境有很大的作用,比如保持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等,動物的棲息地。雖然森林是可再生資源,但是如果人類不合理的利用,就會導致森林變成草原或者沙漠,水土流失嚴重,環境惡化。所以我們在砍伐森林的時候要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輪伐等。使得森林既能為人類提供木材,促進經濟的發展,又能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把生態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用生態的理念來發展。我們現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都重視綠色產品,我們把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產品中去,不僅可以創新產品,形成不同的品種和質量,還可以是我們的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老百姓吃的的放心,用的放心,是老百姓放心的產品。為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聚集社會力量保護環境。 3、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繼續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的和諧,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小康生活的路徑,以確保從一代到一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考慮,既有必要對當前發展的需求,但也需要考慮在未來的發展中,觀察到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必須注意經濟和社會效益,但也注意到生態環境效益。緊急處理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出發,對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群眾之間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創造一個有效的穩定條件,促進中國的長期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把利用與保護統一起來,不斷開發新資源取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诳稍偕茉葱录夹g的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汐能,海洋表層和深層之間的熱循環。此外,還有氫能、沼氣、酒精、甲醇等,已廣泛應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和其他能源。隨著常規能源的有限性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和新能源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在中國可以形成產業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能源供應系統的有效補充,不僅是滿足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選擇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措施??稍偕茉磁c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其環境污染少。一些使用可再生能源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利用技術已應用。 新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推動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在可持續發展中談論生態文明,在可持續發展中建設生文明,是具體的、有意義的。 (四)走知識經濟發展之路。 1、知識經濟內涵。 "知識經濟是一個知識型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形態。工業化,信息化和知識化是現代化的三個階段。知識創新是經濟,教育,文化,科研和發展的驅動力,是全球領先行業知識的經濟時代,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部門。"2、加大科技利用。 科技體系的多重性支撐生態文明。生態科技發展依靠自然科學的支撐,而且需要軟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生態文化的支持。有助于形成全社會節約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科學消費觀,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生態科技的效益性在于很多污水處理設備,閑置不用,因為治理污水的成本甚至比工廠產品的成本還高,因而造成企業效益下降。解決這一問題,靠發展生態科技,降低使用污水處理的成本,使企業使用生態技術和設備,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企業對生態技術和設備的需求,促進生態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在繼承工業文明科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這又離不開工業文明所創造的科技,科技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人類正是運用不斷發展的科技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才創造并實現了今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伴隨生態科技的不斷發展,必須把環境問題遏止在一個良性循環或有限的空間內、逐漸化解,以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發展生態科技。 生態科技對于生態文明具有強大的支撐性,充分發揮"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積極作用,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持。生態科技以現代技術為基礎,將生產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再利用,從而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以解決生產與消費尤其是生產與環境矛盾為目的,以創建生態文明為目標的動態的創造過程及其結果,進而將科技發展的方向與維護生態文明的方向統一起來,保證科技向著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諧的方向發展。生態科技恰到好處地體現了科技作為社會進步和大自然協調發展推動力的合理性,生態科技的出現,人類在"環境困境"的艱難形勢下,才有了保證社會向前發展的物質智力技術基礎。生態科技的推廣與應用,為我國的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我國今后繼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題目】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討
【引言】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生態文明創建引言
【第一章】生態文明概述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堅持走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