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研究背景。
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讓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人們生活最為密切的環境就是住宅和居住區,現在人們在買房和選擇居住社區時最關心的也是社區環境。人們已經從原來對居住空間大小的要求提升到了對居住空間環境水平的要求,從對社區的環境是否漂亮的要求轉化到社區環境是否符合生態的要求。全國文明社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的召開更是讓人們對生態社區的認識提高了一個級別,生態社區已經從理論走向實踐。很多文明社區已經開始建設,這是生態社區逐步走向全面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具有試驗性的一步。關于可持續發展生態社區的研究是現在社區研究的熱點,越來越多學者加入到這個研究中,提出了很多關于綠色住宅和生態社區的理論和觀點。
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我國關于生態社區的研究比西方晚,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深入的理論和實踐,更多的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經驗幾乎沒有。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很多生態社區建設還在規劃中,進入實施階段的生態社區也是更加注重工程的美觀和畫面效果,對生態社區相關的經濟和社會因素缺乏考慮,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社區,應該是景觀小區或者文明社區。生態社區建設要結合社區周圍的社會和經濟狀況,要有完善的居民參與機制,要有良好的社會配套和管理,這些還要繼續深入研究。
社區是人們的主要居住區,社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生態社區能更好滿足人們對社區環境和服務的要求,如何建設生態社區,給人們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是現在大多數學者研究的重點,也是政府非常關心的事情,同樣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F在,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如何通過社區模式和功能的轉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社區的要求,使人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社區建設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選擇。
如何建設生態社區模式發展己經成為我國人類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必須探討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問題研究的理論價值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從我國社會制度及社會文化的深層次角度來尋找生態社區建設障礙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和深化生態社區建設理論。其次,通過生態社區建設過程中的對策選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態社區建設融合社會的過程,能夠豐富人們對生態社區建設的理性認識。
(2)現實意義。
生態社區建設問題的研究與實踐,是我國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建設生態社區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人們強烈的意愿,研究生態社區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探討生態社區建設的有關理論,提出前瞻性的建設和規劃意見,將環保、和諧、可持續發展引入生態社區建設中,是人們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是人們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生態社區建設研究和實踐是綠色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問題一直被人們關注,學者對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中有對我國生態社區的內涵和意義的研究,對我國生態社區的現狀進行了闡述,還有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關于我國生態社區內涵的研究有很多,比如吳智剛,繆磊磊的《城市社區生態的構建研究》對生態社區內涵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把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進行了比較,認為生態社區的內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性以及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物業管理的人性化。
高吉喜、田美榮的《城市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社區"探討》這樣概括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現狀的:我們在社區理論研究和西方國家存在差距,社區建設需要多向西方國家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強調高新的綠色建筑技術在生態社區建設中的應用。我們知道生態社區的建設,離不開建筑的建設,而綠色建筑技術是發達國家為推行環保理念的重大實踐,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師們通過統籌當地的文化和氣候特點,采用相關的技術以達到環保與居住環境舒適度雙贏的目標。綠色建筑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通過采用環??苫厥绽媒ㄖ牧?,充分考慮光照、通風、雨水等自然條件,將當地的建筑文化通過綠色環保建筑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建設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居住舒適度高的生態社區。自主型住宅和零耗能小區都是生態社區建設的重要嘗試。我們的社區建設調查工作做的還不夠深入和全面,社區建設研究比較滯后,沒有超前意識,只是重視工程建設和硬件改善,忽視社區所在環境、社會背景和經濟狀況,將社區建設孤立考慮,沒有形成系統,社區的建設管理居民參與甚少,直接影響社區建設研究。
國內還有很多針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的研究,比如焦鋒、李新在《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概念模型與關鍵問題研究中》探索了我國生態社區的評定指標問題,指出我國對生態社區認識也是一個由淺及深的過程。城市發展以緊湊式空間為主。由于現代城市理念的影響,導致城市的功能分區明顯,人們穿梭于各區之間帶來了多種問題的滋生,比如說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近年,學者開始關注從城市的空間形態研究社區的發展問題。他們提出城市的緊湊式發展思路,強調土地的混合有效使用,通過高密度的安排,形成城市工作、生活、上學、醫療、娛樂、環境美化的綜合生活區,這樣生活區以步行為交通方式,通過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對人們生活提供便捷為目標。
這樣的生態社區構建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節省了資源。
對于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中的對策研究是現在研究的熱點,王書明、賈茹的《我國生態社區研究進展》中提出以下對策選擇,生態社區建設要重視生態理念宣傳工作,這是生態社區建設的首要問題;要統籌規劃,全方位的研究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問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社區評價體系,以嚴格的指標衡量生態社區建設情況;我國生態社區起步比較晚,現在的研究集中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數據的支持,沒有統一的標準;生態社區建設需要廣泛主體,而這需要通過社會互動機制實現;在生態社區建設中需要常規技術和高新技術并用,才能更好的建設生態社區的硬件環境。
袁雷在《試論當代中國的生態社區建設》中給出了針對我國生態社區發展的對策,他認為政府的主導作用在生態社區建設中更加重要;生態社區建設必須進一步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生態社區建設還要重視吸引社會團體的參與,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發揮個體的能動作用是生態社區建設重要的環節。這些對策和建議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三)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標。
本文主要結合科學發展觀分析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現狀,通過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對比,發現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和思考找到解決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問題的方法,提出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對策。本文要在充分的理論分析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的生態社區建設對策,這是研究的目的,也是全文的難點和重點。
2.研究方法。
(1)理論分析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我們分析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樣也為研究我國生態社區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
(2)文獻研究法。
文獻資料是學術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本文采用的主要方法。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現在的研究現狀。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分析總結現在的研究現狀,運用理論分析和查閱文獻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展開研究,詳細分析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理論依據,重點是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和科學發展觀。通過理論分析和查閱文獻,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現狀有了基本的認識,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生態社區建設起步較晚,現在處于籌建階段,缺乏成功的經驗。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建設目標不清晰,建設過程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沒有完整的法律法規支持,全民生態意識薄弱。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對策選擇,論述了加強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法律規章制度,營造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社會和諧氛圍,發揮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居民主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