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現狀。
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設生態社區,社區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生態社區的建設直接關系人民的福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關于生態社區建設的研究開始增多,人們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試點在全國逐漸展開。2009 年 7 月我國首個低碳生態社區--石景山五里坨生態社區建設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低碳生態社區建設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標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社區建設項目開工,比如廣州科學城建設項目和杭州生態園建設項目,還有一些城市的老城區改造建設項目,都是生態社區建設的大型項目。下面就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生態社區建設項目,這些項目是我國現在生態社區建設現狀的縮影。
首先,我們研究一下石景山五里坨生態社區。石景山五里坨社區是京城最大的生態居住區,在 2011 年開始建設,總面積接近三個天通苑,居住總人口近 4 萬人,其中安置 2 萬多回遷居民。產業配套包括學校、醫院等,并建設紅酒一條街、大型演藝設施、低密度大型購物中心等休閑娛樂項目。五里坨社區將被打造為以生態為主導,以休閑度假為特色,集休閑、娛樂、居住、辦公、購物于一體的世界風情小鎮。
為了解決原有居民的拆遷安置問題還將適量建設保障性住房。在進行生態社區建設,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還要對有保存價值的古民居進行維護,以便延續京西獨特的歷史文化。但是在《建設行動規劃》中只提及"建設模式口駝鈴古道,將其發展成以'京郊古建筑韻味和古道商貿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對于五里坨地區的古民居,則沒有在文字提及的"保護"之列,這是石景山五里坨生態社區建設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其次,廣州科學城建設項目也是一個生態社區的典范。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高新區的核心園區,該項目在 1998 年 12 月 28 日正式奠基啟動。廣州科學城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科學、地理位置優良、交通運輸便利,實行生態優先,開發建設起點高,作為廣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重要基地,已經是 21 世紀的廣州標志性科技工程之一。廣州科學城將是廣州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生態社區,也將成為城市的樣板區、現代化新型城區和休閑旅游景點,致力于打造東方的"歐洲城".科學城中心區占地 1.6 平方公里,集辦公、科研、金融、商貿、博覽、文化、娛樂、休閑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建成后,它將成為一個美麗舒適、功能齊全的城區中心。
再次,杭州生態園建設項目。杭州生態園建設項目建設地點是杭州市東南的蕭山所前鎮,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小鎮,小鎮緊鄰會嵇山脈,是越國古地,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生態園規劃面積將近五平方公里,其中原山林海就有 5600畝。杭州生態園將建成以生態休閑度假為主的社區,景觀房產開發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生態社區有休閑中心和生態區,生活設施和購物廣場都在規劃中,同時還有很多自然景區和光景地帶,在滿足人居生活的同時,也是旅游度假的首選和舉行商務會議的現代化休閑度假社區。
最后,南昌市青云譜區"國家級生態區"也值得研究。 南昌市青云譜區原來是老工業基地,但是通過老城改造,開展了增綠工程、"生態細胞"工程和節能減排工程,現在青云譜區綠化覆蓋率達 43.7%,人均綠地面積達到 15.6 平方米;青云譜鎮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石馬村、下堯村被評為"省級生態村";施堯村、楞上村被命名為"市級生態村".此外,還有一批綠色學校、綠色社區遍布城區。通過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嚴把環保審批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連續 4 年"環評"執行率達 100%.在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的過程中,青云譜區大力實施老城區改造提升工程,通過改善民生,用一系列生態式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宜居城區。該區通過污水系統接入青山湖污水處理廠和象湖污水處理廠,實現全區污水處理的全覆蓋;建設 15 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超過 90%.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累計達到 10 億元,完善"二十四橫二十縱"道路交通網絡,做到了修好一條路、綠化一條道、亮化一條街。
以上一些生態社區建設是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中有代表性的,但是現在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理論層面比較多,規劃和設計的都比較好,但是實際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現狀并不樂觀。在很多地方生態社區建設還沒有開始,有些項目在規劃中,有些項目剛剛開始建設,具體的建設效果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二)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生態社區建設的宗旨與目的不清楚。
我國提出生態社區建設的時間不長,生態社區建設還處在實踐階段,有很多問題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生態社區建設的宗旨與目的不清楚?,F在國內對生態社區的研究不是很多,而生態社區建設成功的案例還很少,很多生態社區建設項目還在實施或者規劃階段。
現在對生態社區建設的宗旨的理解還不全面,認為生態社區建設主要是生態社區的環境建設,生態社區就是綠色社區或者環保社區,生態社區主要是進行環境保護,使社區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是生態社區,這種認識很不全面。生態社區建設的宗旨和目的卻不僅僅是有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這只是生態社區建設的一部分。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快速發展,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帶來了新的問題?,F在國家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有科學的發展觀。但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情況并不樂觀,很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還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是跟科學發展觀嚴重背離的。在這種以增長為目的不顧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思路下,很多地方的生態社區建設只是一個概念,或者說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噓頭。
生態社區建設中往往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生態放在其次,我國的很多所謂的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大量的工業、企業、商業和房地產項目,為保證這些項目的開展,生態和環境要為其讓路,違背了生態社區建設的初衷。
生態社區建設是以科學發展為目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前提。發展經濟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維持生態和諧的手段。
2.生態社區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
生態社區建設有很多工作要做,基礎環境建設、生態宣傳、生態教育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生態社區建設的投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直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我國生態社區建設在基礎環境建設中的投入相對好些,但是對生態宣傳和生態管理的后續投入不足。我國生態社區的資金還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缺乏企業的社會資金支持。 生態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生態社區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態社區也要有一個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如果單純的改善生態社區內部環境,不進行周圍環境的改造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生態社區是沒辦法實現的?,F在很多城市的霧霾比較嚴重,如果不解決城市霧霾,城市中的社區是不能解決自身霧霾問題的,生態社區也就沒辦法建設。生態社區的垃圾清運也要并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如果沒有好的城市垃圾處理系統支撐,生態社區的垃圾問題就沒辦法解決。所以生態社區建設的資金不只是生態社區自身建設的資金,還包括生態社區所在城市的建設和改造的資金,生態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單靠政府是很難解決的。生態社區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否則生態社區建設就沒法進行,只能停留在規劃中。
我國現在的社區一直延續政府主導的社區發展模式,開展生態社區建設也是政府主導。生態社區建設有很多工作要開展,首先是生態社區建設過中的基礎工程建設,相關的配套設施的建設,生態社區建成后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境改善等都是生態社區不可缺少的,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F在由于生態社區有政府主導,所以大部分資金需要政府支持或政策支持,政府并沒有充分的發揮生態社區所在地企業的作用,造成了生態社區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生態社區建設缺少足夠資金支持的局面。由于資金有限,很多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社區事務和活動不能大規模的展開,影響生態社區的建設。
3.生態社區建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
生態社區建設應該放在城市發展的大環境下宏觀的、綜合的考慮,生態社區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生態社區的空氣質量好壞不是社區綠化好壞決定的,而是整個城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和城市周邊環境決定的。城市的大環境治理的好,生態社區的小環境才能得以保障。生態社區的垃圾處理不單純的是生態社區內部收集、整理、運輸,垃圾處理需要整個城市的垃圾處理系統的支持。生態社區建設不是簡單的研究生態社區內部的建設,如何設計才能符合生態社區建設標準,應該更多的考慮生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社區與周圍環境的平衡與協調?,F在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主要是生態社區本身的建設,缺乏宏觀指導,這是生態社區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生態社區建設應該要有政府的宏觀指導,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考慮生態社區建設問題,不應該孤立的從社區本身考慮。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大多從單一的社區微觀角度考慮,沒有宏觀的考慮。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在考慮生態問題時,將生態狹義的理解為社區的綠化、社區的設施,對社區的生態研究只是單個社區的建筑或者單獨的一個小區的生態,沒有從小區的環保、舒適和宜居等方面真正理解生態的含義。生態社區建設更應該考慮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建設,包括城市的環境、城市的交通 、城市的配套設施、城市的布局等等,這些都是生態社區建設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土壤。
4.生態社區建設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對環境保護有相應的法律,1989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 年進行了最新的修訂,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關于生態示范區的法規有1995 年頒布的《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2050 年)》,但是現在還沒有專門針對生態社區建設的法規。目前,中央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首要的任務是要有法可依,沒有法律,依法無從談起。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要想保證這一工作長期平穩的開展,就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托。暫時生態社區建設是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并缺乏規范要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使生態社區建設無法在法律的監管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對生態社區建設的要求和實施規劃。有些政府制定的標準和規劃更多的考慮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樣建設的生態社區往往成為一個商業區,而非生態區,這與生態社區建設的初衷不符。在沒有法律法規的情況下,生態社區建設很難有秩序的開展,生態社區建設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當地政府對生態社區理解和認知的程度,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是我國生態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
生態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要保證生態社區建設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不能只依靠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國是國家的目標,生態社區建設也要走上法制的道路,但我國的生態社區建設開展的時間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F在只能借鑒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一些行政命令進行生態社區建設工作,一個關于生態社區建設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亟待構建。
5.公眾的生態意識淡薄。
生態社區建設不僅是生態環境的建設,還包含人們生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近幾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困擾很多城市的霧霾問題尤其突出,環境問題已經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心環保問題,參與生態保護的行動中,但是公眾參與生態行動還都處于初級階段。
部分公眾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情,主要靠政府解決,所以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不高。很多政府的領導人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強,缺乏足夠的認識,重經濟輕環保的工作做法直接導致環境改善沒有成效。在一些政府領導的眼里只要經濟發展好了自己就有了政績,這種錯誤的看法中央一直在想辦法調整,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些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不夠,也導致沒有更多的環保渠道讓公眾參與。很多公眾有參與環保的熱情,但是因為參與渠道不暢讓他們沒辦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F在很多民間的環保組織和行業組織都在宣傳環保,積極拓展公眾參與環保評價的渠道,但是這項工作做的還不夠,需要進行更多的努力。生態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基礎設施建設有資金的支持可以很快的完成,但是公眾生態意識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我國生態社區建設中公眾生態意識不高的問題還會困擾我們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