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基于科學發展觀的當代高校學生消費問題研析
【第一章】高校學生科學消費觀的構建研究緒論
【第二章】大學生樹立科學消費觀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問題及原因
【第四章】科學發展觀視域下構建大學生科學消費觀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科學發展觀在高校消費觀建設中的應用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問題及原因
科學消費觀是以人為本的消費觀,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較大,仍存在追求品牌、超前消費、盲目消費等問題。本章首先對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現狀進行介紹,進而分析當代大學生消費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對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剖析。
3.1 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
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行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前瞻性。大學生的消費觀既受到家庭消費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消費的影響。
其消費現狀主要表現為追求時尚消費、品牌消費,消費方式超前化、網絡化,戀愛消費、學習消費、人情消費多元化等。
3.1.1 追求時尚消費、品牌消費
大學生在現代社會中是自由、個性、張揚、時尚、潮流的代名詞,特別是女大學生,追求自由,崇尚個性;生活張揚,追逐潮流。因此衣著、服飾打扮成了大學生們追求美、體現個性的最主要手段。但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
根據對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所做的一項關于“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調查”(全校約 9000 余人,調查抽樣對象為 200 人)顯示,當手中有余錢時,最愿意選擇的消費項目,29.5%的大學生選擇吃喝,24%選擇旅游,17.5%選擇穿著打扮,16%選擇上網吧,7%選擇儲蓄,5%選擇買書,1%選擇其它(見圖 3.1)??梢?,民以食為天,吃喝還是主流。
①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學生們也重視自己的穿著打扮,追求時尚成為部分學生的副業。放眼校園,往往被閃耀的“名牌”擾亂了視線。品牌追求是當代大學生們張揚個性、崇尚時尚的展現①。對于品牌產品的渴求、心動是每個人的正常心態,大學生們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對此說聲“不”.調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同學購買名牌基本上要從生活費中扣取,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同學每月生活費低于 500 元,對他們而言購買名牌產品意味著省吃儉用數月才能實現(見圖3.2)。
由上圖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是認為品牌是他們購買產品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3.1.2 消費方式超前化、網絡化
當人們在追尋富裕階層的足跡的同時,也在追逐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先富裕起來的人群中,一些人沒有理解“財富”的深刻內涵,在其富裕的同時便迅速的改變了以往的生活和消費方式。這種改變加之某些輿論的不恰當渲染,引領了社會生活方式的超前化和奢侈化,最終的結果是出現了種種非理性化消費傾向,如愚昧消費、炫耀性消費和破壞性消費等。大學生的消費隨市場經濟的大潮而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手中掌握的資金來源多了,去向也多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多樣化、消費水平超前化、超高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能在正確的輿論引導下合理消費并助人為樂,扶貧濟困,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并對父母缺少孝心,對他人缺少愛心,對社會缺少關心。
在消費方式上,大部分學生能夠事先做好計劃再花錢,能省則省的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不在乎、有錢就花的占 14.5%.可以說,大多數同學還是對消費持謹慎態度,有理財觀念。調查發現,如今大學生消費觀念越來越超前,消費觀念變化比較快,對網上購物、“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等消費方式容易接受。
此外,網絡正在沖擊著人們的傳統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以其特殊的優勢而逐漸深入人心。用“鼠標輕輕點一下,吃喝玩樂送上門”這句話來形容現在大學生們對于網購的態度,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幾年前還鮮為人知的網絡購物,如今已經走進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作為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來說,網購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見圖 3.3)。
3.1.3 戀愛消費、學習消費、人情消費多元化
大學生的消費,主要分為基本生活消費(衣、食、住、行)、學習消費(學費、書雜費、考證、電腦等)、休閑及娛樂消費(休閑、旅游、娛樂)、人際交往消費(人情、戀愛)等幾個方面。
中國經濟網顯示,根據山西大學哲學系社會學專業學生對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 6 所高等院校 98 個專業 1000 多名學生的抽樣調查,可以發現如今的大學生消費主要有以下方面,詳見表 3.1.
伙食費。在被調查者中,有 90.4%的人每月伙食費不到 300 元,其中有 60.7%的人每月伙食費在 200 元以下?;锸迟M的高低取決于他們經常就餐的場所。經常在學校食堂就餐者伙食費較低,經常在小餐館就餐的人中伙食費偏高。
學習消費。主要包括學雜費、書費、住宿費,各種學習必須得電腦、文曲星、復讀機等電子設備消費以及參加各種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外語等級考試、雅思、托福等)的報名和培訓的費用。
休閑娛樂消費。在被調查者中有 55.7%的人表示在大學期間旅游過,65.9%單次消費在 200 元以下,1.1%的人單次消費在 1000 元以上。
形象消費。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購買服裝方面一般傾向于將消費定位在每件50-200 元之間,有 73.6%的大學生表示他們在選擇服裝時容易受到服裝品牌的影響。
人際交往費。如今,“人際關系投資”在大學校園里已經相當普遍。同學之間相互請客吃飯,好友生日之時贈送禮物表示祝賀等行為已蔚然成風。調查顯示,有 70.1%的大學生舉行過小團體范圍內的生日聚會,其中 65.7%的人表示聚會花費在 200 元以下,34.3%的人表示花費在 200 元以上。
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不再是僅僅滿足于基本的生活與學習需要,而如電子產品消費、戀愛消費、人情交際費等也成為了他們不定期消費的一部分,且其所占比例還不低。這就說明了大學生在滿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F在,學生過生日,考試得高分,當了學生干部,入了黨,評上獎學金等等,都要請客吃飯。否則被視為不懂交際,不懂人情世故。請客者檔次越高,赴請者的隨禮也就越高。人情風的蔓延,給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經濟負擔,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精神壓力。而戀愛費用有的是由“家里特別提供”的;有的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的;有的是來自“勤工儉學”的;有的是來自“獎學金”的。這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有關,更與家庭對大學生戀愛的看法有關。
3.2 當代大學生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總體上看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還存在許多不良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如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計劃意識薄弱,盲目、攀比性消費增加,人際交往消費過度等。
3.2.1 消費結構不合理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具有現實、理性等特點,但也存在著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大學女生更為突出。從 1970 年起至今,大學生消費的主要構成方面并未發生重大改變,仍以基本生活費用以及購買學習用品等為主。然而,現在的很多女大學生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而節食,為了節約支出而不顧營養選擇廉價的飯菜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費結構的不合理。
同時,大學生在娛樂方面的花費居高不下,游戲、電影、音樂、小說、攝影等消費日漸增加。大學生身體素質差,體能達標難,平時又不愿意參加免費的鍛煉,但是仍然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收費的健身健美卻在大學生中有一定市場,一般采取包月、包年的會員制消費套餐。找工作,聯系老鄉,戀人傳情,似乎樣樣都離不開手機。這兩年,手機在高校普及的速度驚人。隨之而來的,手機話費的支出也日益“水漲船高”.據了解,一般的大學生發短信每個月在 200 條左右,費用在 20 元以上,多的有 600 條以上。對許多大學生而言,手機短信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女生在服裝方面的消費頗高,有的女同學每月的服裝購置費都在千元以上,女生在這上面的花費明顯比男生高很多。
另外,大學生談戀愛的幾乎占了所有大學生的半數。如今,“饅頭就咸菜,省錢談戀愛”已成為不少校園愛情男主角的忠實信條。據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戀愛費用的來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別提供”的,有的是來自“勤工儉學”,更多的是從“生活費中支付”的。有的情侶的月消費量達百元、千元以上。
3.2.2 消費計劃意識薄弱
大學生購物理念新穎,但疏于理財,消費計劃意識薄弱,理財能力有待提升。
大學生比較容易接觸到新的事物,有網購經歷的人為數不少。還有使用信用卡先消費后還款的,也不在少數。不過有一點很明顯,對于從父母那里拿來的錢,多數人不會規劃這些錢的使用,盲目消費,開銷很大。每月“有時會有”剩余生活費的學生約占三分之一,而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會將剩余的生活費轉到下月。部分學生表示對當前消費狀況不滿,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的大學生并不認真對待每月的開支,盡管絕大部分的人認為應該量入為出,可是相關數據卻表明他們的日常開支沒有計劃性,顯得凌亂,理財的意識不高、能力不強。
據調查顯示,有很少的同學偶爾對自己的日常開支保持良好的記賬習慣,并對自己的消費做出合理的規劃,充分體現了他們的理性消費。但是大部分學生,消費沒有計劃,也沒有記賬的習慣,存在一些亂消費的現象,詳見下表 3.2①。
由上表可以看出,應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理財理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消費觀念。
3.2.3 盲目、攀比性消費增加
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志趣愛好等并未完全成熟定型,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流行趨勢的影響。比如,大學生過度追求電子類產品,而且電子產品消費不亞于白領。手機、電腦、MP3/MP4 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三件套”.調查發現,大學生投入到電子產品購買的金額普遍達到 1000 元以上,大多達到 1500元到 5000 元之間,在某種程度上顯現出攀比的傾向,即購買高檔次電子產品的初衷已不再是以實用為主,時尚、炫耀的因素明顯。有的大學生本身家庭條件并不好,但看到別的同學有的有電腦,有的有手機,有的有 IPAD,自己也必須有才行,而根本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這樣的消費對于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的大學生來說,是相當奢侈的。
大學生自身經濟來源沒有獨立,也未形成穩定的消費觀念,會出現隨即消費、沖動消費、攀比消費的情況。鄭州大學的大四學生徐馳,大學四年他換了 4 個手機。在他看來,手機使用頻率高,更換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他的消費還為國家的經濟發展作了貢獻。 實際上,一部手機正常的使用壽命是 3~5 年,但很多年輕人和徐馳一樣,平均每年都要更換一部。只不過,他們大概都不知道,一部手機只使用一年所消耗的能源要遠遠大于使用 3 年或 5 年消耗的能源。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大四學生黃磊特別喜歡聽歌,從最初的 walkman 到 MP3、MD,黃磊只要看到市面上有新產品就忍不住想嘗試?!艾F在的電子產品成本越來越低,比衣服還便宜呢,我又不怎么買新衣服的,看到喜歡的電子產品就會換?!鼻嗄晗M大多是沖動性消費,其實手機的主要功能就是打電話和發短信,但很多年輕人可能會為了一個炫彩外殼,甚至為了一種鈴聲,就要換手機。很多大學女生為了追求時尚,大部分消費都用于購買時裝,為了名牌化妝品、衣服等,不惜借錢購買,既加重了家庭負擔,也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3.2.4 人際交往消費過度
“人際投資”在大學校園中蔚然成風,考試高分、同學生日、比賽獲獎、當選學生干部等都成為了彼此間請客的理由。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交往均離不開物質和金錢方面的投入,談戀愛也必然產生必要的消費支出。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一社會個體都有交往、歸屬和愛的需要,如需要朋友,渴望與他人建立感情聯系,希望在團體中有一個位置,積極尋求社會認同感、群體歸屬感等。這種需要促使當代大學生積極地通過物質、精神手段加強與外界的聯系,從而產生了交際性消費。甚至,一些大學生在收支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不惜借款來應對他們認為必要的人情消費。
人際交往費用在大學生每月的開支項目中所占比例較大,其中包括同學聚會或聚餐、好朋友的生日禮物或節日禮物。已經有了戀愛對象的學生,在這方面的開銷更大。如果是同學聚餐,每餐均攤的費用大約在五六十元。而給同學買禮物的話,現在二三十元的禮物都很難拿得出手,消費自然水漲船高,直線上漲。
有的在選擇旅游時,不顧家庭經濟條件,不顧路途遙遠,盲目向往名山大川,做了“家庭游”,還要頻頻參與“同學游”、“師生游”.有的在選擇娛樂、健身活動時,喜歡到各種高消費場所。又如,在“同窗宴”、“家庭宴”、“謝師宴”的熱潮中,有的家長和“準大學生”,為了“面子”和“排場”,盲目攀比,進高級飯店,吃名貴菜肴,青睞價格不菲的“狀元宴”、“金榜宴”.宴請規模越來越大,招待規格越來越高。宴請者消耗精力,浪費錢財,赴宴者感謝送禮,疲于應酬。另外,還有“裝備型消費”.與前幾年買個箱子、買套床單等日用品不同,現在有些“準大學生”入學前的“行頭”裝備,正從生活消費類為主,逐漸向高檔消費品轉移?!靶蓄^”裝備可分為三類:服裝、箱包等生活類用品;手提電腦、電子詞典、CD 機為主的學習類用品;以 MP3、手機、數碼相機為主的高檔電子類消費品。上述現象雖然往往會發生在少數家庭和“準大學生”身上,但危害不可低估。
3.3 當代大學生消費問題存在的原因探討
部分大學生的“超前消費”、“負債消費”和“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給大學生本人和家庭都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究其原因,影響大學生消費觀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社會、家庭、學校、個體自身等等。
3.3.1 個人因素
有的學生平時就嬌生慣養,加之虛榮心和攀比心作怪,成為大學生后,頭腦不十分冷靜了,還不能清醒地明白高校的學費、生活費已是家庭的不小開支,甚至不理解過高消費會加重家庭經濟負擔,會讓家長感到無奈和為難。很大比例的同學都承認自己的消費曾經超出過計劃范圍,甚至一些同學在臨近學期結束的時候已經花盡了生活費,連回家的車費都要跟同學籌借。即便是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有儲蓄的意識的同學僅占少數。理財觀念的缺失導致的無計劃的消費,甚至是盲目消費,這使部分大學生期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很多辦信用卡的學生,都是透支消費,要還款時不是向家里要錢,就是跟同學借錢。一旦背上沉重的還款包袱,根本無心學習(見圖 3.4)。
當代大學生經濟獨立意識較弱,理財觀念淡薄,個性自覺引起的消費自主心理導致學生消費的盲目性,部分學生消費沒有計劃,隨意性較大。大學生消費行為中的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生活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追求。有許多大學生是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這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心理上的一個癥結: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滿足和心理的平衡。
3.3.2 家庭因素
梁前德在《家庭背景與大學生消費支出的關系》一文中指出,家庭背景或許是影響大學生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大學生的消費支出水平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父母從業狀況和家庭居住環境與大學生的消費支出水平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大學生的兩種代表性消費群體,即低端消費群體與高端消費群體與其家庭背景存在顯著相關。
①程磊、李彥賓等在《家庭理財教育與大學生消費行為相關性分析》中指出,不合理的理財教育方式會造成大學生的一些不良消費行為。家長的溺愛放縱對子女的任何花費要求都是 100%滿足,而且家長在支付子女生活費時,大多是一次性給孩子一筆錢,等孩子用完了再給,這種沒有節制的方式引起大學生 90%以上的不良消費行為。其對子女消費行為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中 57%的子女消費行為屬于攀比性消費,10%的子女消費行為屬于超支性消費,25%的子女消費行為屬于沖動性消費。
②現在的大學生 90%以上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就怕孩子受委屈。有的從高中起就固定給孩子零花錢了。上了大學以后,總是擔心苦了在外的孩子,怕孩子吃不飽、吃不好,所以寧可自己少花點,也不能委屈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對孩子放任自流、不進行約束的教育方式,導致這些大學生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很難體會到賺錢的艱辛。他們往往把花錢作為體現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方式,所以容易出現不良消費行為。
3.3.3 教育因素
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消費觀,高校應發揮主渠道作用。我國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還是在校園文化、活動舉辦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觀的培養普遍存在著不夠重視的現狀,缺少對學生健康消費觀的引導。
有研究認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研究不足;與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等密切相關的消費觀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課程設置中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并樹立正確消費觀的內容,因此未能培養出當代大學生良好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
3.3.4 社會因素
大學生中為什么會出現奢侈消費現象呢?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原因。這些年,有的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觀念淡薄了,而鋪張浪費的風氣卻不斷滋長,這種奢侈風也會刮到大學校園中來。社會上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使傳統的消費觀念不斷受到沖擊,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另外,近年來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們的社會中逐漸蔓延,也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處于校園與社會交界處,他們離開父母,遠離家鄉,獨自生活,但經濟尚未獨立。雖然大學生活豐富精彩,但社會生活卻充滿各種誘惑,對大學生的消費及消費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不可避免地會使大學生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現象,甚至是產生“購物狂”等消費問題。更何況,作為社會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圈子中,希望有一種與他應歸屬的圈子同步的趨向,不愿突出,也不想落伍。比如,社會中以流行 IPAD 為時尚,大學生出于從眾的消費心理,就會對 IPAD 趨之若鶩,爭相去購買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