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是唐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學著作,關于其性質、由來、版本及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所涉及或探討①,本文即在此基礎上朝前推進。在論述的過程中,有的觀點可能會和通說有所不同,有的則是對前人之說的闡發和補充,但無論如何,都是希望能夠深化對《唐律疏議》的認識。
一《唐律疏議》的性質
關于《唐律疏議》的性質,學界普遍認為它是唐代的律典,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②.我過去也持這樣的看法,并在自己的論著中加以采納,可隨著研究的深入卻逐漸發現,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并不準確,唐代的律典嚴格說來不是《唐律疏議》而是《唐律》,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古代法典自然亦非《唐律疏議》,而應是《唐律》,《唐律疏議》不過是《唐律》的官方解釋書而已。
《唐律疏議》在唐代叫《律疏》,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唐律釋義。關于它的產生,《舊唐書》卷五○《刑法志》說:“(永徽)三年詔曰:律學未有定疏,每年所舉明法,遂無憑準,宜廣召解律人條義疏奏聞,仍使中書、門下監定。于是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司空英國公(李) ……等,參撰《律疏》,成三十卷。四年十月奏之,頒于天下?!薄短坡墒枳h》卷一《名例律》說:“今之典憲,前圣規模,章程靡失,鴻纖備舉。而刑憲之司,執行殊異,大理當其死坐,刑部處以流刑,一州斷以徒年,一縣將為杖罰,不有解釋,觸涂睽誤?;实垡蛻椩趹?,納隍興軫……是以降綸言于臺鉉,揮折簡于旄彥,爰造《律疏》,大明典式?!边@兩段文字對唐高宗時期制定《律疏》原因的說明不完全相同,前者強調是為了給科舉考試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后者強調是為了給司法活動提供一個統一的定罪量刑的尺度,盡管如此,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律疏》制定以前,唐朝已經有了律典,所謂《律疏》的任務僅是對已有律典作出解釋,而不是制定新的律條。唐代最早的律典是高祖時期的武德律,后來是唐太宗時期的貞觀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閏九月又“頒新定律、令、格、式于天下”①,而《律疏》就是對此前已經存在的律的解釋。這也就意味著,唐朝是先有了律典,然后才有了作為法律解釋的《律疏》,在這里,《律疏》不是律典而是法律解釋書的性質顯而易見。
唐高宗永徽年間之后,《唐律》曾有過變化,最明顯的是第294條,其規定原為:“諸賣期親卑幼及兄弟孫、外孫、子孫之婦、從父弟妹為奴婢者,流二千里;賣子孫及己妾(無子)、子孫之妾,徒二年。即和同相賣者,各減一等。其賣余親者,各從凡人和、略法?!焙笮薷臑椋骸爸T略賣期親以下卑幼為奴婢者,并同斗毆殺法(無服之卑幼亦同)。即和賣者,各減一等。其賣余親者,各從凡人和、略法?!倍堵墒琛芬沧隽讼鄳恼{整和修改,這種調整和修改的文字較長,茲不具錄②,但由此也可看出《律疏》作為法律解釋書的性質。
《唐律疏議》作為唐代的官方法律解釋書,是對《唐律》的逐條解釋,因此其中既開列了每條律文,也詳細記載了對律文的解釋,基本格式是:律文+疏文+律文+疏文……以第182條為例:“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緦麻以上,以奸論.疏議曰: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違者各徒二年。然古者受姓命氏,因彰德功、邑居、官爵,事非一緒……若外姻有服屬而尊卑共為婚姻,及娶同母異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謂妻所生者.余條稱前夫之女準此),亦各以奸論.疏議曰:外姻有服屬者,謂外祖父母、舅、姨、妻之父母,此等若作婚姻者,是名尊卑共為婚姻……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為婚姻,違者各杖一百,并離之.疏議曰:父母姑、舅、兩姨姊妹,于身無服,乃是父母緦麻,據身是尊,故不合娶……”③在這段文字中,“疏議曰”前面加著重號的部分即為律文,后面沒有加著重號的則為疏文。盡管如此,從有關歷史文獻來看,唐代仍然是《律》《律疏》并行,《律疏》并沒有取《律》而代之。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至二十五年(737年)對唐代法律的修訂來說,當時“刪緝舊格、式、律、令及敕,總七千二十六條……總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新格》十卷?!雹茉谶@里,既有《律》,也有《律疏》,二者同時并存。
20世紀,敦煌吐魯番出土了部分唐代法律文書。從這些文書來看,也是《唐律》《律疏》并存,如P.3593、P.3690、S.6138號文書記載的都是《律疏》,S.9460、P.3608、P.3252、LM20_1457_20_01、大谷5098及8099號文書記載的則是沒有疏文的獨立的《唐律》。那么在有了《律疏》之后,獨立的《唐律》為什么還會存在并行用?這可能有多種原因,比如當時沒有印刷術,書籍的推廣只能靠手抄,而《唐律》部頭較小,便于抄錄傳播;《律疏》中的律文,如上例所示,被分割成幾部分,這對律文的解釋當然有利,但對律文的直觀而整體的把握則并不方便,而沒有疏文的《唐律》恰好可以讓人對律文一覽無余。但更重要的,我想應是《唐律》的特殊地位所致?!堵墒琛繁M管有律有疏,便于理解,但畢竟是對《唐律》的解釋,而《唐律》才是有唐一代真正的律典。相對于《唐律》,《律疏》始終處于輔助地位。在主輔有序的情況下,《唐律》《律疏》同時并存也就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今傳《律附音義》一書中的《唐律》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并成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應該與《律》《律疏》并行的這種傳統有關。
《唐律疏議》作為官方的法律解釋書,自然具有法律效力,從這個角度說,稱其為法典也無不可。
但如前所述,從《律》和《律疏》相對的角度來說,稱其為法典又顯然不妥。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它永遠不會轉化成法典。從現有資料來看,從五代時起,唐代《律疏》開始被納入到法典當中。
較早將唐代《律疏》納入法典的是《顯德刑統》?!讹@德刑統》是后周世宗時編纂的一部法典。此前,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過一些類似著作或法典,比如唐宣宗時,一個叫張戣的官員曾編纂了一部12卷本的《大中刑律統類》⑤;五代后唐莊宗時,刑部尚書盧質纂集了一部13卷本的《同光刑律統類》⑥;五代吳國天祚年間,一位叫姜虔嗣的撰寫了一部10卷本的《江南刑律統類》①,但這些著作或法典應該沒有包括《律疏》,從它們的卷數推測,應該都是以律文為主,同時包羅了一些其他的相關法律。但《顯德刑統》不同,它包含了一部分《律疏》,只是“疏議節略”④,“辭旨之有難解者,釋以疏意;義理之有易了者,略其疏文”⑤,即根據律文的難易程度對疏議做了一定的刪節?!讹@德刑統》是后周官方編纂的法典,它將部分《律疏》納入法典,標志著唐代《律疏》開始向真正的法典轉型。
《顯德刑統》之后,在推進唐代《律疏》法典化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宋刑統》?!端涡探y》是宋朝初年編纂的一部法典,這部法典以《顯德刑統》為藍本,但又不局限于《顯德刑統》,它一反《顯德刑統》“疏議節略”的做法,“今悉備”⑥ ,除少數地方稍做調整和刪除外,幾乎將唐代《律疏》全部納入書中,以至于給人《宋刑統》就是唐代《律疏》翻版的感覺。至此,在歷經三百多年后,唐代《律疏》終于完成了從法律解釋書到正式法典的華麗轉身。不過,這時已經是宋代,而且唐代《律疏》是僅作為《宋刑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不再是獨立的唐代《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