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先進文化構建分析
【引言】科學發展觀視角下建設先進文化研究引言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和先進文化概述
【第二章】科學發展觀視域下先進文化創建的依據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下先進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4.1 4.2】堅持發展為第一要義
【4.3 4.4】堅持統籌兼顧為方法
【結語/參考文獻】如何加強先進文化的建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先進文化建設的依據
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期,如何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在改革開放深入期,先進文化建設需要有正確的理論依據和符合國情的現實依據作為指導,有針對性的進行建設,以避免其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因此,我們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進行先進文化建設,需要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深刻的現實依據作為保障。
2.1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先進文化建設的理論依據。
倡導的文化,弘揚的價值,是黨的性質和國家發展方向的重要體現。我們要建設的是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建設先進文化,需要有科學理論作為指導。新形勢下,我們進行先進文化建設要始終不渝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深刻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和發展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創造了人們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正確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新形勢新階段,我國文化領域正在進行深刻的變革,社會思想出現多元性和多樣性,社會思潮出現多變性,人民的活動出現獨立性和多變性,在此關鍵時期,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科學的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因此,當前我們應該堅持馬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統領文化建設,保證文化建設永遠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2.1.1 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建設思想。
正如我們所知: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實踐中誕生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是在新的歷史時代和階段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特殊屬性,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一直被后人繼承、豐富、發展,指導我們進行正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化建設的主要思想歸納如下:
第一,統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馬克思講:"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這就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執政時期,一定要在思想上占統治地位?,F在是科學發展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科學的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尤其是先進文化自身建設。一方面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國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第二,思想理論要有科學性。馬克思講: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有徹底性特點,那么其就能說服人。在此,所謂的徹底性,是指我們看問題做事情時,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使這一理論具有科學性。理論只有具備了科學性,并與當時的實際狀況相結合,那就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運用。
先進文化是人們長期實踐活動總結出來的正確理論,它有科學性、時代性、世界性。所以它能夠被人們接受和運用。今天,我們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對先進文化進行建設,不僅僅是為了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更是為了讓人們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早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實踐活動決定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實踐結果的反映。馬克思講:"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思想、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它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第四,文化具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作用。恩格斯講: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藝、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不可否認,它們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并且對經濟基礎產生影響的。這不是說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和積極的,而其它的一切都是消極的結果。這就說明,各種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之間是互為對象的、彼此推動的,三者之間不能忽略任何一方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表現最突出的是文化領域中的無形競爭。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認識到,當前我們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發展都是在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理念。只有這樣中國的發展才不會重復走西方國家的錯誤發展道路。為了能及時避開人們原有的錯誤認識,在意識形態領域,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無可厚非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等奠定了基礎。
第五,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馬克思恩格斯曾講:在從事文化活動的時候,我們都不能將剝削階級的思想偏見帶進來,而要用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指導。
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指導我們進行實踐活動的主要思想,我們應該遵守正確的指導思想。
2.1.2 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
列寧的文化思想是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的。他的文化思想是在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列寧大多數的思考是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落后的經濟文化不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需求的問題。因此,列寧的文化思想對于解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文化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體現如下:
第一,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樣重要。列寧在《論合作社》中指出:"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的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如果不是因為國際關系,不是因為必須為我們在國際范圍內的陣地進行斗爭,我真的想說,我們的重心轉移到文化主義上去了。"隨著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工作重點也要有新的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先進的文化與之相適應,更好地推動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把經濟和文化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
第二,文化建設對政治建設有能動作用。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列寧明白俄國文化不發達對蘇維埃政權的影響。蘇維埃政權雖然在政治上是實行無產階級民主的,可是由于無產階級在文化水平上處于落后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并影響到了無產階級專政。一旦蘇維埃的官僚主義制度復活過來,那么無產階級專政將不復存在。列寧曾高度概括到:"我們可以這樣說:
只要在我國存在文盲現象,那就很難談得上政治教育……這是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談不上政治。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言偏見,沒有政治。"在列寧心里,缺少文化,人民就會沒有修養,這就是官僚主義成長的溫床,他認為,政治上有一定修養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是不會貪污受賄的。因此,只有將全體人民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國家才能夠更加有效的制止官僚主義,從而推動俄國的政治建設。
第三,重視文化建設的措施。為了提高全國人民的文化水平,列寧曾經從多個方面提出方法。首先,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要從認識字,掃除文盲開始。他講:
談新經濟政策,一定要在完成了人們識字的問題之后才可以,否則就是可笑的。
其次,要提高人們的素質,工作重點在于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列寧講:"在國民教育方面,俄國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把 1917 年十月革命時開始的事業進行到底,即把學校有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變成摧毀這種統治和完全消滅社會階級劃分的工具。學校應該當作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就是說,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眾中的半無產階級和非無產者的階層傳播無產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再次,切實增加教育經費,尊重和關心教師。列寧講:"我們沒有關心或者沒有充分關心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高到應有的高度,而不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堅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奮他們的精神,也要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的崇高稱號的全面修養,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第四,對落后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別和資產階級文化采取揚棄的態度。對無產階級文化派別中的虛無主義思想,列寧講:當我們談到無產階級文化時,應當認識到,只有充分了解了人類創造的文化,和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我們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認識,就不能完成這項偉大的任務。無產階級的文化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也不是無產階級的文化專家虛構出來的,是在資本主義和地主官僚主義社會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的文化不能簡單拋棄或者否認資本主義時代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要對其采取揚棄的態度。
2.1.3 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文化建設思想。
中國共產黨一直非常重視文化問題。毛澤東重視文化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鄧小平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體現出其文化思想,江澤民順應時代的特點提出中國的先進文化。這三代領導人的文化理論是中國先進文化理論的內涵和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統一體中認識文化的重要作用。毛澤東作為無產階級戰略家,他認識到了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治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他講:一定的文化是對人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并且對其有著重大的影響。毛澤東認為,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我們應該把它放在社會結構的框架中來正確認識其重要地位,來研究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文化與政治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向我們說明了文化與政治不是直接的從屬關系,文化并不是直接執行某一政治任務的工具,或政治的附屬品,同時也不是簡單的等同關系,文化不是政治,也不是一種政治行為。
鄧小平的觀點向我們表明了:文化不能脫離政治,我們要及時擺脫那些主張文化脫離政治的認識;新時期我們要認識到文化是為政治服務的,我們要充分重視文化對政治的推動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要求進一步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堅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報告準確的把握了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全面解決了當前我國文化的社會性質和歷史定位。同時,他還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目標、政治基本目標、文化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不可分割,必須將其有機統一在一起,共同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這些論斷為中國先進文化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為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第二,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需要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和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文化。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高潮的來臨,我國將出現與經濟建設相適應的文化建設高潮。
這意味著中國人民曾經被人視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將把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樹立于世界。根據這一時代背景,毛澤東在堅持文化具有階級性的觀點時,不否認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應該有繼承性。他向來非常重視文化的發展要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文化。他認為,我們清理古代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提高中華民族自信心;吸收和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思想,是我國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原料。當然,毛澤東也堅決反對我們無批評的吸收和借鑒。
隨著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加深,他強調我國應該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下,文化建設要沖破一直以來禁錮人們的極左思想,并用前所未有的氣魄去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從而開創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局面。
在建黨 70 周年的講話中,江澤民主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含義做出了明確的表述,他陳述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立足于本國又重視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但是不允許全盤西化和民族虛無主義。他強調我們要牢牢把握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盡全黨最大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及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
第三,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看待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作為中國第一代領導核心,毛主席曾經明確指出:由于經濟建設高潮的來臨,即將出現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高潮。經濟的迅猛發展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增強了文化在國際上的自信心。同樣,文化的發展也將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問題上,我們應該采取辯證的態度來看待它,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忽視兩者中任何一方。否則都會影響和制約另一方的進步和發展。這個認識體現出了我們國家的領導集體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世界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思想??傊?,對待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我們要用辯證法思想。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在 20 世紀 70年代,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一步采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指導我們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三者之間的主體作用。1978 年 9 月,鄧小平指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主義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好一些。"1989 年 6 月,江澤民就任總書記時指出:我們在緊抓物質文明建設的時候,必須緊緊抓住精神文明建設,杜絕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他在建黨 70 周年的講話中,再一次強調了我們要吸收前幾年"一手硬、一手軟"的教訓,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手抓的方針。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建設思想、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文化建設思想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茖W發展觀視域下先進文化建設是馬克思恩格斯文化建設思想、列寧文化建設思想、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重要的理論。首先,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建設思想、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文化建設思想為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保障。其次,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建設思想、列寧的文化建設思想、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文化建設思想為先進文化建設提供了動力源泉。因此,在先進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加深對這些理論的學習和研究。
2.2 科學發展觀視域下先進文化建設的現實依據。
自 1978 年以來,我國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使我國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方面有了很多發展機遇。但是挑戰和問題也存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增強,中國永遠樹立于民族之林等。抓住發展機遇,解決現存問題要求我們在各個領域發展先進生產力,提高黨的理論發展創新和滿足人們文化需求,充分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指導我們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
2.2.1 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這推動我黨認識到原有的發展觀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并引起了許多不均衡問題。為了避免和減少發展帶來的負面問題,我黨提出:發展既要著眼于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提倡發展城鄉、區域、國內、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經濟;又要著眼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推進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從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然而,要想完成這些階段性的目標,我們必須有正確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先進文化作為思想保障,不斷鼓勵人們進行發明和創造,提高生產力水平。
第一,解決社會主義新階段主要問題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保駕護航。當前我們國家正面臨著結構性矛盾,粗放型增長方式,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為了能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我們首先應該為發展科學技術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但在發展科學技術之前,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讓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文化和先進文化知識,只有有了先進文化指導人們進行活動,人們才能提高生產力,解決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各種問題。
第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有先進文化思想做指導和創造和平的外部環境。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是瞬息萬變的,各種社會制度都是處于新舊交替的變化中,此時社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失范和失序。在這個時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變得尤為突出和重要。一方面,文化可以使人心凝聚在一起,重新整合社會各種有利力量,化解各種矛盾;另一方面,文化可以避免社會力量瓦解,社會矛盾激化。文化若缺失,人心則渙散,社會將處于混亂狀態,先進文化建設將失去和諧的外界環境?,F代西方國家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大量涌入,我國的意識形態已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蝕和沖擊,甚至出現局部領域信仰動搖,精神崩潰,這種情況在知識界表現的最為明顯。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政治多黨制、經濟私有化、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觀點一度甚囂塵上。此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先進文化指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就會導致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喪失主權,使先進生產力發展失去資金、技術、管理等保障,使中國先進生產力落后。80 年代的政治風波警示我們生產力向前發展時,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為其保駕護航,促進其不斷的發展,只有這樣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才可能逐一解除,否則將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讓社會上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
2.2.2 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創新的需求。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其最終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了能實現這些奮斗目標,現階段首要任務是進行理論創新。理論發展創新需要有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需要有人民群眾作為基礎,需要有創新的發展思路。
第一,先進文化建設為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創新提供了思想保障。先進文化建設提倡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同時,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容也告訴執政黨:黨的存在與發展、國家的繁榮與衰落、民族的興盛與衰敗,是與正確的指導思想、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關的。理論創新是整個創新思想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所有創新思想的核心和一切創新活動的基礎。只有突破了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堅持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我們才能夠實現理論創新,實現其他方面的創新。如果今天我們沒有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不提倡創新精神,人們就不會跳出舊理論體系的牢籠,就不會有行動上的創新舉措,中國也就不能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因此,當前進行理論發展創新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堅持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的時代精神。
第二,先進文化建設為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創新奠定了群眾基礎。先進文化作為一種適應歷史潮流,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推動一個民族和國家向前發展的動力,它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是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的。用先進文化引領中國共產黨理論發展創新,可以使其具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和源源不斷的動力??傊?,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建設先進文化,為理論發展創新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群眾基礎、和諧的外部環境。因此,我們要毫不含糊的在科學發展觀視域下進行先進文化建設。
2.2.3 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迫切需求。
第一,新階段人們需要擺脫錯誤文化觀的影響。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文化發展觀。這些錯誤的文化發展觀阻礙了我國文化的科學發展。當前,在文化領域中存在以下幾種典型的錯誤文化觀:
首先,文化相對主義文化觀。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一切文化的進步都是相對而言的,先進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將自身的文化抬高了的說法。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先進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在價值上是相等的,不存在"落后文化"與"先進文化".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觀一方面使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成為"孤立""自戀"的文化;另一方使我國的文化發展成為"好斗"的文化。其次,新文化保守主義文化觀。新文化保守主義者提倡在意識形態多樣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將中國的文化回歸到傳統文化,堅持遵守歷史唯心論,過高的估計儒學的社會作用,否認當前我們學習和遵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作用。新文化保守主義的文化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某些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文化戰略,使中國的政治發展失去了主權和安全。再次,"全盤西化"主義的文化觀。提倡此類觀點的倡導者認為:政治上實行"多元化、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多元化、私有化"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它可以避免一黨專制和腐敗等現象。在中國,如果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承認以上兩點內容,那么我們就從根本上否認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國的政治基礎與經濟基礎。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全盤西化"主義者的文化觀。由于以上幾種文化觀在文化領域中有著巨大的消極影響,我們想要加快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的健康發展,就需要我們建設和完善先進文化,讓人們形成科學的文化觀。
第二,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先進文化作為思想保證。胡錦濤在《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指出:"我們必須從復興中華民族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認識進行先進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在推進我國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時,自覺地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此,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進行先進文化建設的緊迫性,除了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外,還要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茖W發展觀視域下進行先進文化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首先,先進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兩個要求:科教更加進步和文化更加繁榮。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政治、生態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我們是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目標的,文化目標更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內容,因為缺少了文化發展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就會不全面、不健全、畸形。其次,先進文化建設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他目標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先進文化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其他目標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安穩的社會環境。
第三,"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先進文化推動和引導。眾所周知,科學發展觀所講的"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的中國化和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是豐富的、多層次的。它的實現需要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前提和基礎??茖W發展觀背景下的"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物質生活富裕,這是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豐富,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極大提高,人們的精神世界十分充實;人們充分享有民主政治的權利,可以共同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人民真正的當家作主;人與自然更加和諧,人們可以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進行工作和生活?,F在要實現上訴內容,我們要抓住一個重要環節--先進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建設是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了先進文化建設,也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從全面發展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生活富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和"人們充分擁有民主政治權利"這些先進文化的內容作為前提和基礎。一方面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依靠先進文化作指導;另一方面物質財富的分配也是需要先進文化來進行引導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