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蘊涵的傳統文化思想探討
【引言】科學發展觀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引言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及理論淵源
【第二章】以人為本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發展
【第三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傳統辯證法的繼承
【第四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觀念
【第五章】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科學發展觀對我國傳統文化延續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束語
縱觀歷史,發展問題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關于發展的諸多相關問題,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期貫徹落實的重大方針政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
本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野下,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淵源和所繼承、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通過研究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進一步深化對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解讀,在展現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現代價值的同時,合理地完成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民族文化與新時代成果的結合,更好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傳統文化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要求我們用“仁愛”之心對待世界間的萬事萬物,尊重它們的自身價值,順應自然本身發展的規律,這是一種道德理念也是一種生態觀。因此,進行這個課題的研究不僅有利于科學發展觀在中國實踐中更好的貫徹落實,而且有助于傳統文化在當今煥發新的光彩,使科學發展觀和中華優秀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雖然我的研究課題結束了但對本問題的研究遠遠不會結束。我確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一步步向前發展,科學發展觀理論的相關研究也會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出現新亮點,實現新突破。
參考文獻
[1]孟子。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荀子。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5]湯一介。和而不同[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6]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書店,2005.
[7]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8]朱熹。周易本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駱承烈??讓W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2.
[10]劉和中??鬃拥赖陆逃枷胙芯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肖前,李秀林。辨證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3]柏松。老子一點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14]王玉芬。國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15]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16]徐克謙。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7]毛澤東選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鄧小平文選[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鄧小平文選[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鄧小平文選[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列寧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韋政通。韋政通自選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8]肖前,李秀林。辨證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9]王之佳。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0]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
[31]龐元正。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32]師桀。中國傳統文化漫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3]曾金水。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可持續發展[J].南方論刊,2013(7)。
[34]文克成。試論《論語》中的統戰思想[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6)。
[35]李少波。從“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實質[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2)。
[36]鄒春花。淺析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觀之關系[J].當代教育論壇,2010(16)。
[37]張順呂。論孫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廣東社會科學,2010(1)。
[38]陳軍,成金華。中國生態文明研究:回顧與展望[J].理論月刊,2012(5)。
[39]韓佳清。論集體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征[J].理論研究,2005(6)。
[40]覃玲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指標體系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1(7)。
[41]朱鵬錦。我國生態環境現狀與科學保護研究[J].綠色科技,2013(6)。
[42]梁韋。弦先秦時期的歷政文化[J].史學集刊,2004(3)。
[43]韓慶祥。論以人為本的雙重意義[J].學習與理論探索,2007(01)。
[44]魏印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學理論,2008(02)。
[45]蘭華??茖W發展觀的傳統文化淵源: 天人合一[J].江淮論壇,2007(5)。
[46]侯經川,魏捷先??茖W發展觀對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揚棄[J].湖北社會科學,2007(11)。
[47]李炳君。論傳統“天人合一”的困境與出路[J].哈爾濱學報,2008(11)。
[48]李景富。崇尚整體利益是傳統文化的精華[J].理論與當代,1996(11)。
[49]夏明麗。論科學發展觀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D].山東:山東大學,2009.
[50]侯佳??茖W發展觀理論淵源研究[D].河北:河北工業大學,2009.
[51]朱巖。論科學發展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D].山東:山東大學,2010.
[52]尹德。樹傳統和諧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哲學思考[D].江蘇:蘇州大學,2007.
[53]李榮亮。董仲舒的德政思想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08.
[54]潘虹??茖W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探析[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9.
[5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
致 謝
白駒過隙,馬齒陡長。轉眼間,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結束了?;赝^去的三年,在老師們的辛勤培育和同學的耐心幫助下我不斷成長進步。我更為受教于眾多名師而深感慶幸。
感謝我的導師申淑華老師。在畢業季,從論文的選題、擬定論文提綱到論文的具體寫作和修改都給予悉心指導。我也由衷的感謝申老師對我生活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還要感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的全體老師,是他們在這三年來為我傳道授業解惑,使我在學習上不斷的進步。最后,感謝我的父母們在這段時間給予了我至親至愛的關心和照顧,不斷鼓勵我積極進步,這成為了我前進的精神支柱。
借此機會,謹向所有關心、幫助我的老師、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