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的關系和區別探討
【緒論】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的特點研究緒論
【1.1 1.2】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主義思想
【1.3】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
【第二章】以人為本是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超越
【3.1 - 3.4】科學發展觀以“人民利益”為根本
【3.5】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實踐性生成”為特征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政治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三、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的,是對傳統人本主義思想的積極揚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把對人的認識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上,認為人具有主體性,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個標志;人的活動是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動,是在自己的目的支配下的自覺活動;人是社會的人,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雹俸髞?,列寧在概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時,與“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前面加上了“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②定語,使問題更明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理論,為我們深入研究人的本質指明了方向。從馬克思恩格斯探討人的本質的思路來看,他們是從研究人的勞動入手,說明人與動物不同的本質特性,說明人的社會,討論社會對人的規定性。
1. 發現自我的特殊需要
隨著主客體在人的觀念中的分化,人把自我同外部世界區分開來,人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意識到了外部世界和自我的關系,與此同時,人發現了自我的特殊需要。
人對外部世界的意識總是同對自身需要的意識相聯系的。在人類所面對的外部世界中,存在著無數的事物和現象,而事實上人并非對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形成認識,只有和主體相關的事物和現象才能成為現實的認識對象。凡現實地成為認識對象的事物和現象,總是或有益于人的生活而需要去謀求它,或有害于人的生活而需要克服它。因此,人的需要制約著人的認識對象,同時,人對外部對象的認識也必然內含著人對自我需要的意識。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自然崇拜是人類早期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自然界既供給人生活資料,又制約人的生活,即施虐于人,又給人以恩賜。使人對自然界既恐懼,又崇拜。自然崇拜使人類意識到了自然界和自己的對立,意識到了自我的需要和自然界對自我需要滿足的制約,表明人的需要對象已經突破了天然存在物的界限,自然界在其本來形態上不能滿足人的需要。自然賦予的現成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人不僅有比動物豐富得多的物質需要,還有動物所根本沒有的發展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這些需要是自然界所不能直接滿足的,需要對象是自然界所不能直接給予的。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滿足人的需要是有條件的, 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五個:第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恩格斯指出:“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程度, 只等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去掌握它, 以便建立這樣一種制度, 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生產, 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能夠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①。馬克思則說的更明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 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 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②。第二, 大力發展物質生產和知識生產, 使用以滿足人的需要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極大地豐富起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廢除后,社會就有可能“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全部生產, 使社會生產力及其制成的產品增長到能夠保證每一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的程度”③,“通過社會生產, 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 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這種可能性現在是第一次出現了, 但是它確實是出現了”④。第三, 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參加勞動, 不勞動者不得食。第四, 在集體與社會之中,馬克思指出:“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雹荨爸挥性诩w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⑥,即使是“活動及其成果的享受, 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 都具有社會的性質,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⑦。第五, 同文明狀況有關, 必須培養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馬克思特別指出:“要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就必須“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 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 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⑧。恩格斯曾預言, 社會主義社會“將創造出這種人來”.
2.人之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能從事生產勞動
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需要,人滿足需要的活動也不同于動物滿足需要的活動。動物滿足需要的活動是直接地攝取外部自然物的活動,而人滿足需要的活動卻是改造外部世界,實際地創造一個客觀對象的活動。既然外部世界在其本來的形態上不能滿足于人的需要,那么就要把它改造成人所需要的形態。于是,人開始了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活動,即生產勞動,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進而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
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能從事生產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由動物演化而來的,人與動物之間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聯系和共同點。但是人之所以為人也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這些本質特征就是人能從事生產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p>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它與動物的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一,動物的活動只是尋求和食用自然界的現成物質,而人則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改造自然界的物質,使之適合自身的需要。第二,動物的活動是無意識的本能活動,而人的生產勞動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動物無意識,它們只是受本能的趨勢,在肉體需要的直接支配下進行活動。
人的生產勞動,無論是制造簡單的生產工具,還是建造高樓大廈都是既有的認識為基礎、先在頭腦中構建一個模式,然后再按照這個模式有目的的進行。第三,動物的活動沒有社會性,而人的生產勞動則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因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雹谒?,任何生產勞動都是社會性的人所從事的活動,都是社會性的活動。
3.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決不是許多單個人的堆集,而是由于許多單個人之間建立的一定的、難于分解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一個有層次的系統的結構,它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的兩個層次,即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物質關系是人民在生產物質生活資料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主要指生產關系,它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前提,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思想關系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產生的思想交流關系,它以物質關系為基礎,同時又積極反作用于物質關系。
從物質關系方面來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里,一個人出生之后,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條件能否得到充足的供應,能否進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成人后做什么工作,都是由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和他所處于其中的物質關系規定的。由他所生活的階級地位規定的。從政治關系方面來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里,一個人從出生之日就從屬于一定的階級,并受到這個階級的熏陶而逐步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等到長大成人參加生產勞動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之后,就成為一定階級成員。從文化關系方面來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里,“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雹賱兿鹘y治階級總是要利用他們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特權,培養知識分子,制造適合本階級需要的文化產品,把本階級的思想灌輸到廣大群眾的頭腦中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現實的人,人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雹谌耸巧鐣娜?,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進行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人所結成的諸社會關系的總和規定了個人的特殊本質。列寧曾經指出:“唯物主義的社會學者把人與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當做之間研究的對象,從而也就是研究真實的個人,因為這些關系是由個人的活動組成的?!雹垴R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只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界的社會實踐活動,即生產勞動,二是改造社會的社會實踐活動,即社會革命、社會改革,三是創造精神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即科學實驗、文藝創作、理論研究等。在這三種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中,“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活動的東西?!雹苋?,作為社會的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人只有結合為一定的政治群體才能進行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至于創造精神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有時要采取個人單獨活動的形式,但也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孤立地進行。因為精神生產者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由社會來提供,精神生產者的工作條件需要由社會來保證,精神生產的資源需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離開廣大人民群眾的蓬勃生活實踐,任何天才的科學家、文藝家、理論家都是不能有所作為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人們“只有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來獲得他們自己的發展?!雹?.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關系,決定了人的發展,人具有認識和改造社會的自覺能動性
每一個人,從他出生那一天起,就生活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諸社會關系之中,而這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諸社會關系就決定著他的活動范圍,從而也決定著他的發展。任何人的發展都不能擺脫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個時代的諸社會關系的制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關系作為客觀存在,雖然規定了人的活動范圍,但人絕不是完全聽命于社會關系擺布的消極被動存在物。人是有意識、有思維、有活動能力的人。因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所以人能夠充當社會的主體,把社會當作客體,自覺地、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歷史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物”,又是“劇作者”.①“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雹谌嗽诟脑飙h境的過程中,既改造了環境,也改造了人自身,創造自己的歷史。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雹廴藗冎苯优龅降?,既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雖然規定了人的活動范圍,但人們還具有一定的自由選擇的余地,他們既可以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沖破社會關系所規定的范圍,創造自己的歷史,走出一條新路來。當然,沖破社會關系所規定的范圍是需要出大力氣,花大功夫、冒大風險的。
(二)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必然與自由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地說明了人與歷史的關系以及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不僅區別于一切形式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而且與機械決定論相對立。社會歷史不是某些個別人物的意圖和目的所支配的歷史事件的偶然堆積,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實際上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
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背后,在種種看起來純粹偶然的社會現象的背后,起著最終的支配作用的就是經濟的必然性,就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這種社會規律同自然規律一樣,是與人對立的、制約人的一種力量。人們不能超越社會規律而只能在社會規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當人們認識了歷史必然性并利用這種必然性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了自覺創造自己歷史的時代?!吧鐣说娜?,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
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雹僭谶@里,馬克思按照活動目的的不同,將人類的社會歷史生活分為兩個不同的領域,一個是以物質生產為目的的必然王國,一個是以人的自我發展為目的的自由王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主體是不可能獲得自身的真正自由的,人一直處在受外部客觀力量強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國”中。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必然王國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人與物的關系不可能永遠處在這種顛倒的狀態之中,這樣的結果和目的是揚棄這個基礎本身以及過程的這種形式。對必然性王國的揚棄也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王國的到來。因此,馬克思“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應有兩個層面內容:第一,人是最可寶貴的,人的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第二,只有最終解放全人類,社會的每個人才能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