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 “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的關系和區別探討
【緒論】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的特點研究緒論
【1.1 1.2】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主義思想
【1.3】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
【第二章】以人為本是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超越
【3.1 - 3.4】科學發展觀以“人民利益”為根本
【3.5】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實踐性生成”為特征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政治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五、“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實踐性生成”為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結果為基礎的?!雹倏茖W發展觀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又永續發展的科學思想體系,作為創造性地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豐富、發展和創新的科學思想理論成果,它的創立、形成也是一個時代的要求。它科學地解釋了當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形態和各個階段的普遍發展規律,是當今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不斷朝著實現科學發展道路行進的根本基礎和指南。因此,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證全人類能夠世世代代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長期發展實踐和理論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歷代領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以及以他們為核心的黨中央,都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根據當時的情形和認識提出了重要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觀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最終形成了將以人為本作為本質和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它與中國歷代領導集體以人為本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一)毛澤東以“為人民服務”為依托的人的發展思想
毛澤東同志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中國科學發展道路的開拓者,毛澤東的科學發展思想中強調必須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提出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公仆、關注民生問題等重要思想。他從領導人民翻身鬧革命直到社會主義建設完成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認為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歷史的主角,人是最寶貴的: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些思想處處都包含著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從他的一些文章和口號中,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基本觀點,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紀念張思德的文章《為人民服務》的文中,毛澤東多次提到“人民”.毛澤東明確地提出對黨員的要求和工作的檢驗標準,那就是看是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人民的民主權利,給新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領導人們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睆男轮袊闪⒌?1976 年的 20 多年,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性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取得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從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次五年計劃開始到 1976 年的 20 多年里,盡管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但這個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仍然是比較快的?!鞍凑詹蛔儍r格計算,1952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 679 億元人民幣,1978 年增加到 2943.7 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 1952 年的 119 元增加到 1976 年的 316 元。邁斯納將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起步相似的德國、前蘇聯、日本進行了比較。在 1880~1914 年期間,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第二 10 年增加 33%(人均 17%),日本在 1874~1929 年間每 10 年的增長速度為 43%(人均 28%),前蘇聯在 1928~1958 年間每 10 年的增長速度為 54%(人均44%)。而中國在 1952--1972 年,每 10 年的增長率則高達 65%(人均 34%)。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第二,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極大的改變了中國原來一窮二白的狀態。第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全國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農民從 1952 年的 60 元增加到 1976 年的 125 元,城市居民從 148 元增加到 340 元。毛澤東科學發展思想初步揭示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內在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因而有著巨大的實踐指導意義。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力顯著的增強,都說明毛澤東科學發展思想的巨大的實踐價值”①。
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也有取得成就的輝煌時期,但由于難以革除弊端,以致也曾使國民經濟面臨崩潰危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等有關思想。
(二)鄧小平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手段的人本發展觀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新的視野,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新目標、新要求和新任務,強調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新口號、提出必須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使人民群眾分享改革成果的新觀念、提出“三個有利于”和人民滿意的新標準等重要思想,標志著以人為本原則真正落到實處。他在闡述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由此展開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時候始終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這表明鄧小平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鄧小平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從“三個有利于”的根本標準到“人民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的行為準則,反映了鄧小平同志對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的高度重視。鄧小平同志對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導思想,確保人民群眾在實踐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和偉大理想才能盡早實現。所以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克服前進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向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理想。
鄧小平發展思想來源于實踐,一旦形成以后對實踐起到重要指導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科學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并取得重大成果?!熬唧w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1978 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3624.1 億元人民幣,至 1997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74772 億元人民幣,1997年與 1978 年相比,增長了 19 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 1978 年 379 元人民幣,提高到了 1997 年 6079 元人民幣,1997 年與 1978 年相比增長了 15 倍多。1978 年工業總產值為 1607.0 億元人民幣,至 1997 年工業產值達到 31752.3 億元人民幣,1997 年與 1978年相比,增長了近 18 倍。1978 年國家財政收入為 1132.26 億元人民幣,1997 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 8651.14 億元人民幣,1997 年與 1978 年相比,增長了近 7 倍。1978 年對外貿易額 206.4 億美元,至 1997 年達到 3250.6 億美元,1997 年與 1978 年相比,增長了近 14 倍。第二,11 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農村極端貧困人口已從 1978 年的 2.5 億減少至 0.5 億。第三,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1978 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3624.1 億元人民幣,折合成美元在全球排名第 10 位,到 1997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74772 億元人民幣,約為 8250 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1978 年中國對外開放貿易在全球排名為 32 位,至 1997 年上升至第 11位?!雹佟笆袌鼋洕云鋬r格和供求機制較好地實現了對復雜資源的合理配置, 以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提高了生產效率, 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短時間內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明顯提升。但是, 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也無疑是對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挖掘, 它必然地、不可回避地凸現不同勞動能力者之間的差距, 導致貧富兩極分化, 使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勞動者之間的利益矛盾尖銳化?!雹谵D變經濟增長方式, 尊重自然規律, 化解各類矛盾, 實現科學發展成為我國當前發展的迫切要求。正是在面對這些新的實踐問題, 吸取新的理論成果, 在鄧小平有關發展理論的基礎上, 1992 年 6 月 9 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鮮明地指出,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而建立新經濟體制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正確認識計劃與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加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
(三)江澤民以“三個代表”為特征的人的發展思想
在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思想史上,江澤民科學發展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寬廣的視野,對國內外發展的實踐經驗進行深刻總結,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觀念,如在發展理念上提出必須緊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新要求,在發展原則上提出以工補農、發展城鎮化,統籌城鄉關系發展的新觀點,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新部署,倡導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關系的新戰略,在發展方式中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拓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等。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加深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思想。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創造,接受人民的監督。江澤民這一系列論述,不僅繼承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又將其提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新的高度。他提出貫徹‘三個代表',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也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越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工作扎實,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捌渲饕憩F在:第一,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1989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 16992.3 億元人民幣,至 2001 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 10 萬億元人民幣大關。達到 109655.2 億元人民幣。1989 年工業總產值為 6484.0 億元人民幣,到 2001 年達到 43580.6 億元人民幣。1989 年財政收入 2664.90億元人民幣,至 2001 年達到 16386.04 億元人民幣。1989 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 1116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 2662 億美元。1989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第 10 位,至2001 上升至第 6 位。在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人民幣幣值保持穩定,為穩定國際經濟秩序做出了貢獻。第二,人民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9 年職工平均貨幣工資 1935 元人民幣,到 2001 年達到 10870 元人民幣。1989 年城鎮軍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1374 元人民幣,到 2001 年達到 6859.6 元人民幣”①??傊?,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十三年,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時期,是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國際影響力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
(四)胡錦濤以“科學發展觀”為表現的以人為本思想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握世界發展趨勢,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提出了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上的新飛躍,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方針。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始終是為了實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由此構成了區別于世界上其他發展觀的本質特點??茖W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總體上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就是服務于人民,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這與社會主義的服務宗旨“為人民服務”相一致。從要不要發展,到為什么發展,應當怎樣發展等等,都是圍繞著“以人為本”這個本質規定從科學發展觀中來展開的,這鮮明地表達了“服務于廣大人民,為人民謀福利”是我們黨謀求發展的根本目的。胡錦濤同志認為,以人為本,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作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
胡錦濤科學發展思想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又快又好的增長態勢,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又躍上新的臺階。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以人為本”、“五個統籌”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立足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繼續得到提高?!皫啄陙碇袊洕l展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每年經濟增長率達到 10%左右,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2002 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120332.7 億元,到 2012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519322 億元大關,在世界上的地位從原來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位于美國之后。2002 年進出口貿易為 6207.7 億美元,到 2012 年達到 38667.6 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 20489.3 億美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2002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7703 元,到 2012 年達到 24565 元”①??茖W發展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義初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