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 “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的關系和區別探討
【緒論】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的特點研究緒論
【1.1 1.2】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主義思想
【1.3】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
【第二章】以人為本是對人本主義的繼承與超越
【3.1 - 3.4】科學發展觀以“人民利益”為根本
【3.5】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實踐性生成”為特征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政治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理念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有極為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其人本思想所在。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飛躍和升華,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人本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科學發展觀的確立, 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以人為本”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始終是為了實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由此構成了區別于世界上其他發展觀的本質特點。
科學發展觀,不僅對當今人類社會在未來的科學發展問題上做出了最新的認識和回答,并切實為當前整個人類社會科學提供了解決共同面臨著的全球性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達到了迄今以來人類社會所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理論高度,也使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始終不懈追求在新世紀之初變為了現實,這是一個時代的需要,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參考文獻
著作類: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寧選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5.
[3] 毛澤東選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實踐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劉德定。三代領導核心社會主義建設思想[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6] 李恒瑞。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論綱 [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7] 王義軍。從主體性原則到實踐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李崇富,李建平??茖W發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陳洪波。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思想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0] 姚力。中國詩詞文賦名句全書[M].上海:南海出版社出版,1992.
[11] 徐海波。馬克思主義價值的當代詮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 吳忠希。中國人權思想史略[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13] 張同善。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14] 呂元禮。權利與個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 [英]席勒。麻喬志等。人本主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16] 孫洪敏。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 張全新??茖W發展觀·世界觀方法論[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18] 喻新安??茖W發展觀解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9] 曾珺。毛澤東引古論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11.
[20] 周惠。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
[21] 高治軍。教育文化論[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2] 周衛東??茖W發展觀思想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 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4] 榮震華等譯。<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5] 楊曉偉譯。<波>亞羅舍夫斯基。馬克思主義人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26] 張世欣。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7] 張一兵。西方人學第五代[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28] 張同善。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與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論文類:
[1] 包心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J].理論參考, 2006(2)。
[2] 崔永和。對“以人為本”原則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輯刊,2004(3)。
[3] 吳忠民。以人為本理念的基本含義及實踐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8(1)。
[4] 葉山土??茖W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內涵的哲學探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6)。
[5] 徐海燕。試論在科學發展觀中如何把握“以人為本”[J].西藏大學學報,2008(3)。
[6] 宋麗娟。探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9)。
[7] 羅文章。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J].湖南社會科學, 2005(1)。
[8] 李江舟。關于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J].上海黨史與黨建, 2009(1)。
[9] 史少博。論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之異同[J].理論參考,2006(2)。
[10] 郝孚逸。從唯物史觀的以人為本到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J].理論月刊, 2007(2)。
[11] 劉德定。淺論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轉型期義利取向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J].前沿,2009(9)。
[12] 王金財。試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J].理論前沿,2006(11)。
[13] 趙連文。對三代領導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思想的思考[J].理論與現代化,2004(3)。
[14] 趙華靈。論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范式的新發展[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6(1)。
[15] 苑青松。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談孔子的人權思想[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3)。
[16] 鄭憶石??茖W發展觀的以人為本與西方傳統人道主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1)。
致 謝
歲月如梭,轉眼間,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河南大學以其優良的學習風氣、嚴謹的科研氛圍教我求學,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懷胸襟、浪漫充實的校園生活育我成人。
值此畢業論文完成之際,我謹向所有關心、愛護、幫助我的人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與最美好的祝愿。
本論文是在導師趙華靈老師的悉心指導之下完成的。三年來,導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對我影響深遠,在這里道一聲,您辛苦了!
也要感謝趙連文老師、宮留記老師、馮乃郁老師、王建平老師、寇淑芳老師、朱榮英老師、劉德定老師、歐健老師、崔志勝老師、柯新凡老師、鄭辰坤老師、王華老師等所有為我們上過課和對我們學習生活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老師們,在此向老師們表述深切的謝意與祝福!
同時還要感謝同學、朋友、家人們給我的關心和幫助。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