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保險業發展思路探究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視閾國內保險業發展困境研究緒論
【第二章】保險業相關概念和理論概述
【第三章】以科學發展觀看中國保險業發展
【第四章】科學發展觀背景下中國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5.1 - 5.3】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保險相關人全面發展
【5.4 5.5】堅持科學統籌,實現保險市場升級改造
【結論/參考文獻】以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國保險業發展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相關概念和理論概述
本章將對保險業的相關概念、中國保險業發展概況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進行概述,以為接下來的分析和研究作出理論鋪墊。
2.1 保險業概述
2.1.1 保險、保險業、保險市場
(1)保險
保險是保險合同規定的,支付保險費向保險人,賠償保險人發生的導致財產保險責任的損失,并承擔可能發生的事故的賠償責任的合同,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和達到合同的年齡,假設責任保險金行為的最后期限給予補償。根據不同的保險標的,保險可分為:第一,財產保險指的是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的保險,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的對象。這是保險的一類補償性的相關福利,包括有形或無形的財產標的物;第二,壽險是指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對象,當人們遭受不幸事故或疾病,因年老、傷殘、死亡或年老退休無行為能力,根據保險合同,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保險公司以解決其疾病、殘疾、年老、死亡所造成的經濟困難。根據是否直接與被保險人的法律關系,保險可分為原保險和再保險?!氨kU人與被保險人的保險行為,稱之為原保險之間發生。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保險行為,稱之為再保險之間發生”①。
(2)保險業和保險市場保險業是指以合同統籌基金的形式來補償被保險人業務部門的經濟利益。
保險市場是交易雙方簽訂保險合同。它是能夠在物理上所見的市場,也是可以被分散隱藏的市場。
2.1.2 中國保險業發展概況
在中國,保險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早在 1805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廣州開設了第一家保險機構,主要是鴉片貿易服務。隨后,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在廣州、上海等地的貿易港口設立保險機構。與此同時,民族資本的崛起,也有很多中國民族資本家開了自己的保險機構。直到 1937 年戰爭結束,在上海設立的外資保險機構就高達 120 多家。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保險業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建國伊始,黨和政府開始整頓國內混亂的保險市場,逐步建立國有保險公司的領導地位。然而,1958年,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左”的思想影響,國內保險業務關閉。1978 年改革開放以后,國務院同意恢復保險業務,但仍然是一個國有保險公司壟斷市場。經過20 多年的沉寂,我國保險業又開始煥發活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險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發展,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勢頭。
(1)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條件良好,保費收入、保險資產、支付保險索賠穩步增長。2012 年,有 17222.24 億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 11.2%.2013年,中國保險業的保費占世界保險市場份額 5.32%,在世界排名第四,第一次超過法國和德國,僅次于美國、日本、英國。相關研究顯示,在 2010 年至 2020 年,中國保險業的增長速度大約是 2.5 倍世界同期保險業的增長速度。到 2020 年,中國占世界保險業將可能達到 8.7%,這將有可能使中國從 2012 年的第四大保險市場成長為 2020 年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三大保險市場。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從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來看,2012 年,中國保險密度為 178.9 美元,世界平均保險密度為 655.7 美元,中國排名第 61 位。2012 年,中國的保險深度為6.5%,世界平均保險深度為 2.96%,中國排在世界第 46 位。
(2)保險險種、地區保險業發展不均衡。如下圖 2-1 所示,2012 年我國實現 15487.93 億元總保費收入。其中,有 5330.93 億人民幣的財產險保費收入,占34.42%,同比增長 2.22%,.壽險保費收入 10157 億元,占比 57.52%,較 2011年下降了 3.12%.
我國地域保險業發展差距較大。2012 年的保費收入中,位列前列的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北京、河南、上海、四川、河北等 9 省、市。其中,廣東省占 10.93%,比前一年同比下降 0.09%,排在首位;江蘇省占 8.4%,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長 0.03%,位列第二;山東占 7.28%,比上年增長 0.06%,排名第三。剩余的大部分省份也不甘落后,他們大多在 2%-6%.總體來講,我國的東西各省保險業差距明顯,保費收入的比例不超過 0.5%的省份主要集中于西部,如寧夏、海南、青海、西藏等省、區。如表 2-1,從東部、中部和西部的角度來看這三個地區的保費收入看,2012年保費收入的比重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 57.82%、22.77%和 18.87%,呈現出趨勢顯著降序。
(3)保險業強化了對消費者的保障,市場規范度提升。截止 2012 年三季度,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各保險監管事項涉及所有類型的消費者權益有11583件有效投訴并進行了處理,占投訴的 93.68%,幫助消費者維護 17177.16 萬元的總經濟利益。各類保險合同糾紛調解受理申請 11013 件,7548 件得到實際調解,國家保險協會共支付給消費者 164662400 元的經濟損失賠償。
(4)中國保險業在保險政策方面做出多方面重要實踐。主要包括:一是在明確將用 3-5 年時間建成償付能力監管第二代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二是開放交強險市場。2012 年 4 月 30 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修改,標志著中國國家強制性保險業對外資開放。 三是“災難性醫療保險”重新登場,服務國家醫療保健改革。2012 年 8 月 30 日發布的《指導城鄉居民開展大病保險的工作》是其標志。四是審批了農業保險法規。
2.2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
科學發展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內涵是指我們黨的代表大會的所有理論創新,它的標準提法是包括發展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概念。本文主要討論科學發展觀的狹義內涵。其詳細的理論內涵表示如下:
2.2.1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在實踐中,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因此,發展是我黨執政興國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經濟的繁榮是與發展離不開的。
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發展。發展是通過執政興國的黨來領導的,并經過實踐的檢驗是完全正確的。我國的改革開放同樣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有新突破,才能有一個新的發展形勢,而且要緊緊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戰略目標。
2.2.2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①正式寫進黨的文件。這將對發展、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產生根本和顯著的影響?!耙匀藶楸尽本褪且匀祟悶閷ο?、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人既是創造社會的主體,也是享受社會的主體。社會發展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現實生活需要,堅持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是:堅持人民群眾為出發點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因此,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它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它作為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發展不損害人民群眾的平衡、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換句話說,必須始終堅持以人類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主旨的發展。
2.2.3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原則
“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全面發展是指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全面發展。任何社會的進步是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結果,是政治的基礎,是確保文化發展的前提。三者密切相關,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歸宿是社會發展。
“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面發展的立足點和重點,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在全面的基礎上,要處理發展的速度問題、結構問題、增長和發展問題等。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三個基本原則,也是一個重要條件,是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即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資源、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三個主要要素,也是三個基本原則。它們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個有機統一體。
2.2.4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平衡的,即使用科學的規劃方法。從全球范圍來看,考慮到發展的各個方面?!捌胶狻笔且环N工作原理,毛澤東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來了,一直是我黨長期的工作指導方針和原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黨重申“堅持均衡發展”,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產生了“五個統籌發展”的新要求。
在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均衡的戰略重要性,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均衡的基本內容得以豐富、發展和集成。習近平還明確提出,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達到協調各方利益的根本平衡。
因此,只有集成這個根本途徑,才能妥善處理好國內的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從而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