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關系探討
【第一章】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研究緒論
【2.1 2.2】發展哲學視域的國外發展觀
【2.3 2.4】科學發展觀的反思與建構精神
【第三章】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發展哲學透視
【第四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四個維度
【結語/參考文獻】發展哲學下的科學發展觀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2 發展哲學與發展觀概述2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Development
2.1 發展哲學與發展觀相關問題(The questions on Philosophical of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utlook)
2.1.1 發展哲學的涵義
對于發展哲學內涵的研究,學術界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邱耕田教授認為,發展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發展觀,發展哲學是關于發展觀的學問。在發展哲學的體系建構的理解上,“發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研究發展問題,它既是現實的發展問題的深層哲學思考, 又是對發展分支學科哲學底蘊的揭示和揚棄,可為人們推進社會進步、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一般的思路和方法論的指導?!盵31]
龐元正教授則認為,發展哲學隸屬于發展理論的范疇,發展哲學對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來進行的,“這些問題的研究往往超越了具體科學層面,具有跨學科和綜合的性質,世界觀、方法論的色彩更濃厚了?!盵32]
邱永建教授認為,發展哲學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特殊規律做了揭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第一,社發展哲學的核心內容是會發展的人本規律;第二,社會發展的代價規律是指在發展實踐中,由于社會發展自身所包含的客觀矛盾性而導致的具有必然性的付出和犧牲,或由于客觀與主觀的原因而發生的與一定的發展目標相悖的種種消極后果;第三,社會發展的全球規律是指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世界的發展已呈現全球化的特征;第四,可持續發展規律是指人類在發展中必須做到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更要追求長遠利益,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生存的空間?!?/p>
筆者認為,發展哲學雖以社會發展整體為研究對象,但是它并不是對社會發展現象的直接考察,而是通過發展觀作為中介來透視社會發展現象,并且通過對社會發展問題的解讀來指導實踐。在關于社會發展的本體的認識中,存在著“物本論”和“人本論”的分歧。
所謂“物本論”,是指僅僅從物質的經濟的角度來理解和界定社會發展的本體。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哲學教科書中,總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首要的、決定性的力量要素界定為物質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力。這種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的角度來把握社會發展本體的觀點,就屬于“物本論”的范疇。盡管這種社會發展的“物本論”具有其一定的科學合理之處,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因為它往往遮蔽了人的因素。在現實的發展實踐中,舊的“物本論”的發展觀之所以占據主導性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源,就與這種“物本論”的社會發展理淪有關。而從生產方式尤其從生產力的層次,逐步深入到人的視角來把握社會發展的本體,則能合理說明社會發展的人本屬性的存在。這樣一種觀點表明人們在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的探索與認識上達到了新境界。
對于發展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許多學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賀善侃教授認為,“發展哲學研究應當立足于現當代人類的發展活動,以社會發展為核心, 以人類主體性的發展為歸宿,廣泛涉獵政治、文化、科技、價值等問題?!?/p>
回歸國內發展哲學,楊信禮教授認為,“當代中國發展哲學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當代中國發展實踐所面對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問題;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 三是發展動力源的開發與動力源的利用的問題;四是效率與公平的內在關聯及其實現的問題?!?/p>
學者衣俊卿認為,“中國社會發展理論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是建立一種植根于中國社會發展背景的發展哲學。這一發展哲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人自身的發展,所有方面的發展都必須服從人的發展這一根本目標,而人的發展,即人的現代化,是發展深層內涵和本質,在最深的層次上體現為文化的轉型,即新文化精神和新文化模式?!?/p>
筆者認為,當代發展哲學已經完成了從“物本論”到“人本論”的價值回歸,當前發展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繼續堅持人本理念,如何使各方面的發展都服從于人的發展這一根本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對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及其中國化的研究,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田啟波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運運用實踐方法進行反思,對社會發展的內容做出了深刻而全面的闡述。人類社會就是由四個系統所組成的大系統,這四個系統分別是: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生態系統?!?/p>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學者肖冬松認為鄧小平代表了發展哲學中國化的第二階段,其主要理由有三:“第一,從研究對象和形成過程來看,發展的本質及其最一般規律是何物,這是鄧小平理論正是此種問題回答的基礎之上形成與發展起來的。第二,從主要內容來看,”發展“一詞在鄧小平理論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在他的文選三卷中曾 750余次提到了”發展“,形成了鄧小平關于發展的本質及其最一般規律的理論體系?!?/p>
學者孫芳蘭、李余華認為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突出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而且深刻地蘊涵了發展哲學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凸顯時代主題的發展認識論;第二;新思路新突破的發展方法論;第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發展價值論。江澤民的黨建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外交理論等既是對鄧小平的發展哲學的具體應用,又是對它的歷史推進?!?/p>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是從兩個維度出發去闡釋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一方面從事實維度出發,在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的過程中運用實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從價值維度出發,在揭示可觀社會發展特定階段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的時候,運用價值分析的方法,社會規律的基礎之上構建出人的本質、價值實現??傊?,對社會發展過程的純客觀的描述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哲學的研究基點,也是對社會規律的深刻探索,更是對抽象人的價值分析,是三者的結合。
2.1.2 發展觀的概念
學術界對發展觀涵義及其理解的概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邱耕田教授認為,“所謂發展觀,是人們關于社會發展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p>
孫恒君教授在經濟倫理研究的基礎之上區分了三種發展觀: “全面價值的發展、作為經濟正義的發展、作為經濟與倫理結合的發展,強調新的發展觀需要從單純經濟的理念轉變為社會整體的、融合正義的、強調倫理的理念?!?/p>
董清義教授歸納了另外三種發展觀及其價值取向,認為“單純經濟增長論以經濟為價值目標,而忽視了人的價值和自然價值;綜合社會發展論以社會的整體發展為價值取向,強調了人的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統一;可持續發展理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以人類中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自然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是一次價值觀的革命?!?/p>
筆者在發展觀概念的看法上比較認同邱耕田教授的意見,但是需要指出的問題有兩方面:首先,我們對目前所討論的發展觀,對發展觀的理解應該特定到現在社會,那就是說,是人們對現代社會發展活動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當人們對形成或掌握一定的發展觀之后,就會對重大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處理,通過這些觀點對有關的社會發展現象進行厘定與解釋,以達到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目的。所以我們說,指導著人們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自覺對發展實踐的反思與構建,就成為一種人們認清社會、改造社會的基本指導原則。第二,區分不同時期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就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從總體上來說,我們將發展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本”發展觀,也就是經典的、傳統的或舊的發展觀的代名詞,是我們要在對其進行審視的過程中批判和揚棄的;另一類是“人本” 發展觀,人本發展觀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是通過“物”的發展而實現的,這就是我們所應該堅持的科學的、先進的或新的發展觀。
2.2 發 展 哲 學 視 域 的 國 外 發 展 觀 (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Perspective foreign concept of development)
當代國外發展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時間界點,“二戰”以前,雖然人們對發展問題有過多學科的探討,但并未形成發展理論這門獨立的學科體系;當代意義上的發展研究是在“二戰”后出現的。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分門別類的發展理論研究也不斷出現并深入發展,先后出現了如下極具代表性的發展觀: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革雙驅動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
2.2.1 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
對于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最初便是指經濟的發展。在二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恢復為戰前水平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自身經濟,通過不斷的發展經濟,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追趕時代發展的腳步,尤其是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腳步。由此,也可以說,在早期的發展理論中,所謂的發展就是指經濟的發展與增長。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劉易斯在其著作《經濟增長理論》中提出了發展等于增長的觀點,他寫道,“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的原因在于工業化程度不夠,經濟餡餅不大;而加快工業化的步伐,提高工業化的陳固定,把經濟餡餅做大,就會導致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p>
劉易斯的這種發展觀點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了發展經濟學家的一種普遍觀點,其并沒有將“發展”與“增長”做出區分,而將二者看成同一概念。當時的研究者都認為,所謂的發展便是經濟增長,這一觀點尤其適用于發展中國家。而且當時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是以工業為支撐,因而工業的發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典型代表,因而有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只有對工業化水準進行提高,就能夠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社會的進步。此時,發展就意味著國家社會財富的積累,而發展與否以及發展水平如何便是由 GDP 和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與否以及增長幅度決定的。但事實表明,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發展觀也給發展中國家的建設帶來了問題,這種發展觀雖然讓發展中國家在較快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但其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的質量并不高,其在經濟結構、政治經濟體制以及社會狀況等方面也并沒有高質量的提升。而且許多國家由于盲目發展經濟還帶來了社會腐敗、分配不公、貧富兩級分化嚴重以及政治動蕩等問題,因此這種發展觀在后來也受到學者的普遍質疑,認為這種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本質上確是“有增長而無發展”.
物本性、單一性、短視性和急功近利性是這一發展觀的根本缺陷。因為在這種發展觀的指導下,經濟發展就是經濟增長,兩者沒有區別;另外,我們還看到,發展就等于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還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比如它沒有看到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與共存;沒有看到人類社會是社會性和精神性相融合的結果??偟膩碚f,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在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膚淺的經驗主義和單純的功利主義。
2.2.2 經濟增長與社會變革雙驅動的發展觀
上個世紀 50 年代將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觀點所帶來的實踐偏差讓人們認識到,將經濟增長看作是發展的理論是不能夠完全解決發展中國家存在的諸多問題的。因此學者們開始多角度去研究發展這一課題,此時,有關發展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綜合研究,涵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也成為各個國家學者共同討論和研究的課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合國有關組織提出一種新的發展觀點,認為社會變革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瑞典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亞洲的戲?。簩σ恍﹪邑毨栴}的研究》一書中對這種雙驅動的發展觀作了深入的研究,這本著作是作者在對東南亞的眾多發展中國家進行考察之后而寫的一部作品,繆爾達爾在文中提出,“發展是指從不發達的狀態中解脫,而發展的過程便是一個消除貧困的過程,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還是整個社會體系向上運動的過程,這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p>
發展是一個同時追求質和量的過程,因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應該包括社會的改革與經濟增長。在 20 世紀 60 年代,眾多發展學者都對發展唯經濟增長的觀點做出反思,學者們普遍認為,經濟增長是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發展還包括更多的社會維度,要注意 “質”在發展中的變化。我們說,與 50 年代以經濟增長代替發展的觀點相比較,這種“雙驅動”的發展觀更加成熟和豐富,這也意味著人們對于發展的思考由單一,片面走向多元和全面,對于發展的思考更加深入。但是,它的局限性一方面仍然表現在它依然沒有擺脫“西方中心論”的桎梏,其過于強調發展中國家要走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老路的思想已經不利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為何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正是因為舊發展觀沒有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自身特點和內在轉型的需要。歷史證明,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正是發展中國家被資本主義國家“強行”拉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過程,也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不斷依附的過程,而這種依附性就造成了這些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受制于人。
2.2.3 可持續發展觀
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全球發展遇到了共同問題,早期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這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沙掷m發展這一概念的真正提出是在 1987 年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會議上,當時的委員會主席布倫特蘭作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并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中對待可持續發展它這樣寫道:“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盵45]
可持續發展是要求人類在今天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其主張積極保護地球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類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沙掷m發展概念以及理論的提出是對人類的發展實踐之路的反思與懷疑,當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環境污染與自然災難之時,人類開始懷疑自己以往盲目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發展的道路是否是正確的,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積極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對于發展理論來說,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也是一次質的飛躍。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標志人們的認識論的轉向。這種轉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不再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唯一目標,可持續發展思想對社會、文化、環境及人的綜合考察;第二,可持續發展思想克服了短視性和盲目性,即只看過去和現在,不看未來的,只注重眼前蠅頭小利,不顧及未來長遠發展的;第三,可持續發展思想克服了從前只注重主觀意識,而忽視客觀規律的“人類征服自然”等提法,而是轉而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認識論上的欣喜改變都是可持續發展觀的重大貢獻,它對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2.2.4 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
人的發展與物的發展誰更重要,這個問題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有了解答。埃德加·歐文斯在其《發展中世界的自由前景:伴隨政治改革的經濟發展》一書中更是直接提出發展應該是“人的發展重于物的發展?!盵46]
這是對人與物發展關系孰輕孰重的最早解讀。有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過渡,從 20 世紀 70 年代末開始,人們更是把發展觀的關注重點轉移到“綜合發展”方面,關注主體也切實從“物”轉移到“人”的方面。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在其著作《新發展觀》提出一種新發展理論,我們稱之為“新發展觀”,新發展觀的基本特征是其整體性、綜合性與內生性?!罢w的”是指,“它在各種具體分析之外,不僅考慮人類整體的各個方面,而且在其內在的關系中考慮必須承認的各個方面的不一致?!薄皟壬摹笔侵?,“組成選擇的方程系統的各種變量,它是同表示數據并可進行不同邏輯處理的外生變量相對的?!薄熬C合的”含義,佩魯認為其應當有多重含義,但是就一般意義來說,“綜合的”這一術語表示“各種單位和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整體?!盵47]
佩魯還認為,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應該落腳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發展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包括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以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檢驗發展與否,所依據的應該是人的發展與否,而并不是經濟增長等硬性的、量化的指標。佩魯的“新發展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論,徹底扭轉了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這一轉變是為了維持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并且也是不斷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但是,佩魯的“新發展觀”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它在發展理念的“人本”理解上,依然堅持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
綜上所述,縱觀國外發展觀的發展歷程,西方學者艱辛探索,通過不斷的變換研究視角,更新理論觀念,使得發展觀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也使發展觀的研究越來越朝著發展觀的本質目標前行。發展哲學作為關于發展觀的學問,理應通過對國外發展理念的解讀,來探尋社會演進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哲學上的指導。
第一,在發展的重心上,實現了由物到人即由客體到主體的轉變。從發展觀念的“基本需求論”開始,就表明人們已經將社會發展所關注的焦點逐步由發展客體(物)轉移到了發展的主體(人)上,希圖通過加深對人的理解來重新把握和評判社會發展的基本含義。盡管這還不是十分的完善,確實是一種非??上驳淖兓?。
第二,在對發展內涵的理解上,實現了從一維到多維的轉變。早期西方學者,對發展內涵的理解與界定具有狹隘的一維性。如劉易斯所持的“發展就是經濟增長”觀念,在他看來,發展與經濟增長可以劃等號。但是,發展不只應該是經濟增長的一枝獨秀,而是社會的全面的、整體的、可持續的發展,隨著西方社會發展理論的進步,當前的發展觀的視角已經完成了一維向多維的轉變,研究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是 “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問題,而是要體現“以人為本”為核心,充分考慮人的全面發展問題。
第三,在社會發展的思維理念上,實現了由極端利己型思維向互利性思維方式的轉變。
與傳統的發展實踐和發展模式相適應,以往人們所持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極端利己性思維,所謂極端利己性思維,是指絕對以“我”為中心,以最大限度的謀求占有眼前物質利益的思考方式,從本質上說,極端利己型思維是一種反生態反社會的思維評價方式;伴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演進,人們的思維方式開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即由傳統的極端利己性思維演變為互利型思維,開始用互惠互利的思考模式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